APP下载

内地面板业依然受制于人

2009-05-13陈淑娟

计算机世界 2009年45期
关键词:代线奇美液晶电视

陈淑娟

“缺芯少屏”的中国面板业似乎迎来了转机。最近几个月,内地陆续宣布了京东方8代线、三星7.5代线等多条高世代生产线的投资计划。然而,繁荣背后隐忧重重,内地面板业受制于人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

与群创光电合并后,奇美电子将跻身全球面板前三强。

低迷、产能过剩、企业亏损的泥沼,面板企业却没有放慢新一轮投资建厂的步伐。尤其是内地,陆续宣布了数条较高世代的生产线投资计划。

如果这些高世代生产线能够顺利开工建设,中国的面板生产线将日趋丰富,改变目前液晶电视面板几乎全部依赖进口的局面。然而,繁荣背后,隐藏的仍然是中国面板业技术、资金实力不足的软肋。

面板业突发并购

在众多投资建厂的消息里,一条新闻引起了面板业的极大关注,这就是中国台湾“面板双虎”之一的奇美电子被鸿海旗下面板厂群创光电合并,合并后的奇美电子超越了中国台湾另一“面板双虎”—友达,成为中国台湾新的面板老大,在全球也有望跻身前三。

回顾中国台湾面板业上一次大并购,还是2006年友达并购广辉电子,并购后的友达直逼LGDisplay全球第一的位置。如今,情况发生了变化,三星、LGDisplay稳居前两名的位置,中国台湾厂商只能争夺第三。

Display Search中国区分析师张兵表示,并购案反映出金融危机之下,三星、LG等韩国厂商展示出了比中国台湾面板业更强的竞争优势。“韩国企业有自己的品牌,上游原材料整合能力更强,而中国台湾厂商没有下游品牌,等于面板没有出海口。当面板供过于求时,韩国企业为了生存需要,肯定倾向于采用自己生产的面板。”张兵分析说。

最近几年来,中国台湾面板企业单一生产面板的策略悄然发生了变化,奇美就在2006年推出了自有品牌的奇美电视等终端产品。出于生存的需要,中国台湾企业开始寻找出海口,以保证稳定获利。因此,奇美电子和群创光电的合并并不令人意外。

奇美电子一直是中国内地最大的电视面板供应商,此次合并,是否会对中国内地厂商采购面板带来影响?

张兵认为,短期看,奇美电子对中国内地市场的供应策略不会变化,从长期来看,可能会影响中国内地彩电的生产模式。群创光电所属的鸿海集团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制造商,但在液晶电视的代工生产上,规模相对较小。目前,液晶电视一般靠品牌厂商自己生产,委外代工的比例大约只有20%。此番并购,鸿海集团看中的就是奇美电子的面板资源,为自己未来的液晶电视OEM/ODM战略打基础。未来,鸿海集团可能会获得内地液晶电视代工生产订单,“这种情况估计会在2年~3年内发生。”张兵表示。

中国台湾与日韩企业较力

群创合并奇美电子之后,即有中国台湾媒体分析说,整合反映出中国台湾面板业与韩国厂商的激烈竞争,也反映出双方都希望扩大在中国市场影响力的重要企图。

从现阶段来看,日韩厂商在中国市场的扩张步伐更快一些。其中,LGDisplay计划投资40亿美元在广州建设一条8.5代线,三星计划投资20亿美元在苏州建设7.5代线工厂。日系面板大厂夏普也表示将与中国电子(CEC)成立合资公司,在南京建设液晶电视面板厂,8代线的建设也是合作内容之一。

相比之下,尽管中国台湾厂商有非常强烈的投资建厂冲动,也受到中国内地很多地方政府开设面板生产厂的邀请,但受到中国台湾当局关于企业赴内地投资政策的限制,目前尚没有在面板生产线投资方面的切实行动。中国台湾的企业在内地主要是建立后端的模组厂,藉此贴近市场、降低成本。

作为全球重要的液晶电视生产基地,以及重要的液晶面板进口国,中国市场对全球面板企业的意义非常重大。Display Search预计,中国液晶电视市场销售将从2009年的2500万台增至2012年的4080万台,挤下北美和西欧市场,成为全球最大的液晶电视市场。

也因此,中国的家电下乡、以旧换新、“十一”黄金周等都成为影响液晶市场景气度的重要方面。WitsView公布10月份大尺寸面板出货量时指出,主要受到中国“十一”黄金周的加持,液晶电视10月份出货量为1501万片,月增率微幅增加1.2%,年增率达61.4%。

中国市场备受关注的另一大原因,就是作为全球制造基地的中国面板进口依赖度非常高。以2008年的数据为例,电视面板的进口比重近100%,笔记本电脑的面板进口比重约95%,显示器的面板进口比重为37%。也就是说,中国目前仅有的4.5代线、5代线只能满足一部分IT设备的面板需求以及中小尺寸面板需求,对于正在成为液晶面板重要消费力量的电视面板却无能为力。

这个庞大的需求市场自然吸引了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面板厂商的关注。一系列面板生产线投资计划的宣布,显示出面板大厂抢占中国市场的实质性动作。

中国内地厂商谋突围

处于日、韩企业夹击中的中国内地面板业,将如何应对?可喜的是,在新一轮国家及地方政府政策的积极扶持下,各地都显示出投资面板业的高涨热情。平板显示产业作为国家重点扶持产业,已被列入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并成为“2006年至2020年信息产业中长期发展纲要”中最重要的发展项目之一。

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也下发通知,为推进中国彩电产业战略转型、促进平板显示产业发展,自2009年起,将连续3年组织实施彩电产业战略转型产业化专项,对部分项目予以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在政策的积极引导下,国内企业也掀起了一轮投资建厂的高潮。除了龙腾光电昆山7.5代线、京东方合肥6代线、京东方北京8代线外,11月16日刚刚宣布的总投资达245亿元的深圳8.5代线项目成为焦点。

这一项目由深圳市深超科技投资有限公司与TCL集团共同投资,并成立了项目的运作主体——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双方各投资50亿元。深圳8.5代线计划2010年1月中旬动工,2011年年底试产。

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在项目签约仪式上表示,这一项目意义重大:中国本土彩电企业将产业链条向上延伸至核心部件领域,形成良好的上下游配套,从整体上提升中国彩电企业的竞争实力。

但是,几条较高世代生产线的建设是否就意味着中国本土彩电厂商和面板厂商具有了相应的技术能力; 是否就意味着中国彩电业“缺芯少屏”的现状将被改变?

张兵给出了否定的回答。对于今年热闹的建厂局面,他评价为“内地面板业的建设刚刚开始,远没有进入快速发展期。”他认为,内地每年的面板需求量在3000万张以上,如果以8代线的产能计算,需要6~7条8代线才能满足需求。同时,虽然面板厂建在了中国,却并不意味着这些面板就一定卖给中国市场,而是面向全球销售、面对全球面板业的竞争,并不会必然提高本土彩电企业的面板自给率。

技术的门槛则从未消失。媒体报道称,LGDisplay和三星在中国的投资建厂计划都遭到了韩国政府的反对,原因就是韩国政府担心此举会导致技术外流。当前外资企业纷纷在中国建厂,不过是看中了中国拥有庞大的下游需求市场,中国事实上仍处于以市场换技术的发展阶段,这种产业模式的风险也不言而喻,即市场是否能真正换来技术?

8月份,南京市政府、中国电子(CEC)、日本夏普公司三方在北京正式签约,宣布将斥资300亿元合作投建8代线,然而,作为付出条件,南京还要用138亿元购买夏普的一条淘汰的6代生产线。这种搭售行为引起了人们的议论:液晶生产技术包括原始技术专利、常规生产技术专利和新开发技术专利,即便国外企业在中国建厂,它们是否会轻易转让核心的技术?

目前,中国企业为了解决技术瓶颈,一般会选择建立合资公司、获得技术授权、引进技术团队等方式。但是,国内企业也需要多留个心眼,比如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合作时,要考虑是否能够接触到部分核心技术,还要考虑技术团队的稳定性、专利费用谈判等核心问题。最终,本土企业仍然要提升自己的基础性研究,增强自主研发能力,以真正改变受制于人的现状。

猜你喜欢

代线奇美液晶电视
液晶电视动态调光算法及技术应用探讨
郭诗奇美术作品展示
浅谈大尺寸液晶电视LED背光源的研制
新一代流光投彩技术(Ambi-Lux)在液晶电视中的研究和运用
望山——奇美乌蒙山
2016年前中国大陆10条AMOLED生产线将量产
“智猪”京东方?
2008第四季LCD零售量增长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