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3-16世纪圣母题材在绘画中地位的变化

2009-05-12秦西峰

商情 2009年15期
关键词:基督十字架玛利亚

秦西峰

[摘要]自13世纪后,描绘圣母玛丽亚的绘画作品开始迅猛增多,圣母玛利亚在绘画中的位置也显得更为重要。尤其是14、15世纪时,描绘圣母玛利亚的绘画作品,在数量上甚至超过了描绘耶稣基督的绘画作品。当圣母玛利亚与耶稣基督同时出现在画面中时,耶稣基督也不再一如既往地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有时是圣母玛利亚占据着画面最为重要的位置。从13-16世纪绘画中圣母题材所发生的变化,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发生的微妙变化,也可管窥出人文思想对艺术演变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圣母题材 绘画 地位 变化 人文思想

一、圣母题材在绘画中的地位

圣母题材在绘画中所处的地位,主要是取决于圣母玛利亚在宗教中的地位,因为,基督教艺术对题材的选择,主要是从神学或宗教仪式的需要来考虑的。而在基督教正典《圣经•新约》中,圣母玛利亚作为耶稣的母亲虽然曾在四部福音书中出现过,但是对于她的描述却非常简单,许多细节之间还互相矛盾。可以说在《新约》中圣母玛利亚所留下的只是一个模糊的身影,有关她的详尽生平和诸多美德的描述,都是在后来的“圣母伪经”中才得以补充的。这也表明,在公元2-4世纪时,圣母玛利亚在基督教中是个并不重要的角色,她的地位甚至还在十二使徒之下。正是如此,在2-4世纪时,描绘圣母玛利亚的绘画作品数量非常之少,只有在一些地下墓穴的墙壁上偶尔能够见到。

到了6世纪晚期以后,描绘圣母的绘画作品有所增多,但是与描绘基督的绘画作品相比,数量仍是非常之少。实际上,在11世纪以前,基督教的绘画大多数是以基督作为题材的,主要是描绘《圣经》中记载的耶稣基督的生平、耶稣显露奇迹、耶稣治病救人、耶稣上十字架等等。此时,在以罗马为中心的西方教会里,圣母玛利亚的地位并不显赫,教会推崇她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倡导信徒接受宗教禁欲主义思想,因此她在绘画中的地位也无法与耶稣基督相提并论。

当时,在许多在基督教绘画中,圣母玛利亚的形象与基督的形象会同时出现,但她的出现只是为了突出基督的神圣地位,基督的形象通常占据着画面的中心位置,或者是教堂的穹顶之上。这样的绘画作品也能称为圣母题材,但称其为基督题材似乎更为恰当。在《宇宙的主宰基督,圣母、圣婴和圣徒》中,威严的基督位于画面上端显要位置,高高在上犹如宇宙的统治者一样,举起右手像世人赐福。圣母玛利亚虽然也是位于天使与使徒的中间位置,端坐于宝座之上,但是她的形体明显要比基督小了许多,在这里她仍只是基督的陪衬。在《宇宙的主宰基督,万民的母亲玛利亚》中,这一迹象表现的更为明显,图中圣母玛利亚的身体被简化成一个圆形,而尚是胎儿的耶稣基督却有个成年男人的身体,他的身体居于画面的正中位置,圣母玛利亚只有头和脚可以让人辨认出来,并且圣母玛利亚的头上还被被叠加上了基督的头像。

二、圣母题材在绘画中地位的变化

自13世纪以后,基督在画面中的中心位置不像以前那样被强调了,在圣母与基督同时出现的画面中,圣母玛利亚的位置逐渐重要起来,有时甚至超过了基督。在西蒙•马蒂尼(Simone Martini,1285-1344)的《下十字架》中,十字架下伸着双手以召唤的姿势迎接基督的圣母玛利亚,成为了重点描绘的对象,她那充满哀伤与希望的表情奠定了这幅画的情感基调,基督受难时所承受的痛苦是借助圣母的哀伤得以表达的。《上十字架》(Crucifixion)这一题材,突出的是基督的受难,《下十字架》(Descent)则通常是在突出是圣母的哀伤,可以说,《上十字架》是描绘基督的题材,而《下十字架》已近乎是描绘圣母的题材。13世纪后期以来,画家描绘《下十字架》远多于《上十字架》。

在14-15世纪的许多绘画中,当圣母与基督同时出现时,“均强调基督作为其母的凝视对象,首先在基督诞生图中他只是一个孩子,而后在圣母哀子图中他又成为了一具尸体”。在这些作品中圣母玛利亚的位置开始成为视觉中心,她不再是基督的陪衬。更为重要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圣母题材绘画也开始广泛流行,这些绘画主要是以圣母的生平事迹为题材进行描绘。如:《圣母的婚礼》、《圣母往见》、《圣母领报》、《圣母之死》、《圣母显灵》,《圣母加冕》等等。

意大利学者谢维亚.里托曾指出:“圣母玛利亚是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中最常见的题材之一。圣母玛利亚身上具有的深刻精神内涵,使这一时期的艺术家几乎没有一位不涉及的。”的确如此,随手翻开13-16世纪的艺术画卷,就会发现以圣母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不胜枚举。13世纪-16世纪欧洲绘画中所描绘的形象可大致分为三类:一、《圣经》人物(耶稣基督、圣母玛利亚、圣徒等),二、古典神话人物与哲学家(美神、酒神、柏拉图等)三、私人肖像(教皇、主教、贵族等),其中圣母玛利亚的形象出现的频率最高。尤其是13世纪晚期至15世纪中期,圣母玛利亚的形象在绘画中是最常见的,此时期描绘圣母玛利亚的作品约占绘画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三、圣母题材在绘画中地位变化的原因

自13世纪以来,圣母玛利亚在欧洲成为最常见的绘画题材之一,众多的画家都痴迷于描绘圣母玛利亚及其生平事迹,这一现象也被称之为“圣母崇拜”,但是对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学者们却是众说纷纭,并无定论。粗略概括一下,可大致分为以下四种:一、古代母神崇拜的延续。二、从拜占庭传播而来。三、骑士的“优雅之爱”。四、妇女地位的提升。应当承认,以上四种观点皆有各自的道理,对圣母崇拜得以兴盛的原因做出了丰富且合理的解释。但是,人文主义思想的萌发也是圣母崇拜得以兴盛的原因之一,学者们对此却很少述及,或者是对此持反对意见。“圣母崇拜”不是一个把圣母神化的过程吗,怎么会和人文主义思想有密切联系呢?要想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从人文主义思想中的“个人自我价值”谈起。

在中世纪早期,奥古斯丁就已经触及到了“自我同一”这个问题。“他由最与神接近的人的灵魂中的心灵出发,阐发《圣经》的‘人是神的形象(image)的说法,认为人有一个恒久的‘自我,因为人每时都在意识到、记忆着这个‘自我。”但是,奥古斯丁所谈论的“自我”,只是在表明人与上帝的关系,以此来强调上帝对人类的绝对支配地位,所以奥古斯丁得出这样的结论——上帝比我们自己更清楚我们的自我。

13世纪后,众多经院学者对“自我”产生了新的认识,开始提出注重个人的价值,这种新的认识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13世纪是中世纪文明臻于成熟完满之际,也是教皇权威登峰造极之时,教会严密操纵着各种社会活动,大力宣扬宗教禁欲主义思想,漠视人作为个体存在的价值。物质财富的空前激增与宗教禁欲主义的变本加厉,形成了一对矛盾范畴,尤其是许多神职人员生活日益骄奢淫靡,使得当时的人们深感不满,开始对此产生了抵触情绪,并进而逐渐意识的个人价值的重要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当时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并非是自觉发生的,更多的是迫于外在的压力。正是这种觉醒使得人们开始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对现世生活倍加关注。“这个时代的代言人但丁说,万物皆趋向快乐,故人之目的亦有二:一为尘世目的,必实现于地上;一为精神之目的,在求达完全的上帝之显示和上帝之爱,必于今生努力修养始能成就这个希望。这时候,没有人会怀疑人类是有两重目的要实现的,所以每个人都承认人间必得要有两种统治,一个是属于尘世的,一个是属于精神的。但是尘世目的之获得和精神目的之预备,都非生活于社会生活之中不可。”

随着个人自我意识的觉醒,人们对现世的世俗生活倍加关注,他们的宗教生活也因此发生了微妙变化。13世纪之前,人们的信仰基督教更多的是通过体会基督的受难,来认识到人类的原罪,以此来实现灵魂的救赎。也许有人会说,追求死后灵魂升入天堂也是人们寻求自我利益的表现,但是此时追求的自我利益是死后才能获得的,或者说虚幻的,是来世才能得到的,与今生今世关系不大。但13世纪后对圣母的尊崇达到顶峰,圣母的地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了基督,却表明人们更加关注的是自己现世的生活,因为圣母在人们心中代表着慈爱、关怀、亲切,人们信赖她,认为她可以庇佑自己生活的更好,认为她可以消灾解难、治病救人。

在13-15世纪有关圣母显灵的记载非常至多,尤其是在14世纪圣母显灵的次数激增,当时欧洲正遭受黑死病的侵袭,许多人因此染病致死,人们纷纷企求圣母能庇佑自己逃过灾难。而灾难过后的悲惨景象使人们感到悲观,往往会把圣母玛利亚作为母亲的化身,从她那里感受到关怀与力量,以此来重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样以来,信徒们对圣母像的需求量就有了明显的增加,而且“在圣母玛利亚这里,绘画和雕塑成了探索人类生存,探讨母性,表达母性之美的途径。这些对艺术家具有无法抗拒的吸引力。”

综上所述,13世纪晚期至16世纪初期,圣母题材在绘画中从次要地位上升为主要地位,反映出了世人对圣母玛利亚的崇拜。她被世人认为可以消灾解难、庇佑信徒,并且她所具有的慈爱的母性特征,使注视她画像的信徒可以感受到温馨与快乐。应该指出的是,圣母玛利亚在基督教中取得显赫地位的过程,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一个将其“神化”的过程,而本质上则是民间宗教信仰“人性化”的过程。当时人们对玛利亚的崇拜,不再是出自纯粹而神圣的宗教信仰,更多的是源于对自身现实生活境遇的关注。而这种对自我现实生活境遇的关注,正是个人自我意识得以觉醒的结果,也就是人文主义思想得以萌发所致。

参考文献:

[1]卓新平.基督教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438.

[2][美]卡米尔.哥特艺术.陈颖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28.

[3] [意]谢维亚.里托.赵之江著,圣母玛利亚的故事.北京:京华出版社,2003.

[4]张文喜.自我的建构与解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5][比利时]伍尔夫.庆泽彭著.中古哲学与文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7.

猜你喜欢

基督十字架玛利亚
Comparison between To the Virgins, to Make Much of Time and To Hélène
请将我钉在俗世的十字架上
罗斯拯救记
简析咆哮营的幸运儿及其对教学的启迪
玛利亚重现
论三种变形中的巨龙
我是六个家庭的孩子
职场隐婚——有人欢喜有人愁
抢“平安”
大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