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人与海鸥的不了情

2009-05-12周美娟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09年10期
关键词:遗像海鸥自然段

周美娟

《老人与海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单元的专题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课文讲述了“海鸥老人”吴庆恒与海鸥之间的感人故事。十多年中,每逢冬季,老人总是风雨无阻,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边,给海鸥送餐,与海鸥相伴,在他的眼里,海鸥就是他的儿女,他给海鸥在取名字、喂饼干,呵护备至。日久生情,海鸥视老人如亲人,在老人去世后,鸥群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不忍离去。课文字里行间洋溢着人与动物的浓郁真情,令人动容。文章结构清晰,前半部分写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半部分写海鸥对老人不舍之情。教学本课,应着重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本语言,用心感悟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笔者就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谈些粗浅的想法。

一、遵路,追求高效设计

《老人与海鸥》是一篇长文,长课文的教学设计讲究艺术、高效,如此才能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演绎出长文的精彩。在设计教学时,我们不可忽视“课后思考题”的价值,因为这往往是文本的重难点所在。《老人与海鸥》课后一道思考题:默读课文,说说安放老人遗像的地方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结合课文内容,跟同学讨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如若将其作为第二课时的切入点,便抓住了全文的“神经中枢”,可直奔教学重点。在教学时,我们可这样展开:请快速浏览全文,思考:在安放老人遗像的地方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画出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在有感受的地方作批注,然后和同桌交换意见。在有效的小组交流后,学生很容易找到“意想不到的事情”:

①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②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③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④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

教学时可用多媒体映出以上语句,然后指名读。由于学生尚未沉浸其中,自然读不出个中滋味,我们可将“意想不到的事情”暂搁置,转而提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老人究竟为海鸥做过什么?能概括地说吗?”学生不难发现:

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作伴。

朋友告诉我,十多年来,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我们可追问:“老人具体做了些什么?”然后通过朗读、品味、想象、对话等形式感悟老人与海鸥之间的至真情义。如此,“遵路识斯真”,自然可以达到高效教学的理想境界。

二、品味,感悟老人之爱

如果将《老人与海鸥》看作一首乐曲的话,课文第1~13自然段的基调无疑是欢快的。在翠湖边,老人唤海鸥、喂海鸥、亲昵地和海鸥说话,鸥群围着老人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奏响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妙旋律,令人怦然心动。在教学时,我们可围绕“老人具体为海鸥做了些什么?”将这部分内容组成四个板块来进行教学。

第一板块:讲到第3自然段时,可以多媒体映出该段,接着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学生可能从“呼唤”、“立刻应声而来”看出他们之间很熟悉、相互信赖。教师可因势利导:“真是一呼百应,还有哪里写到了呼唤?”相机引导学生读出第8、9、11自然段中的相关内容。学生可能从“扫得干干净净”品出作者把鸥群吃食的样子写活了,还可能就“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一句发表感想。我们可这样引导:

①“节奏”指音的长短、强弱,它是音乐的灵魂。想想,老人喂海鸥的节奏是怎样的。(有时快有时慢。)

②海鸥吃得快,老人放得快;海鸥吃得慢,老人——(学生接说。)

多有意思呀!表面看是海鸥依着老人的节奏在起起落落,其实是老人跟着海鸥的节奏边走边放。

海鸥来得多了,吃得快了,请你欢快的地读——(指名读语句。)

海鸥吃得心满意足了,老人放慢了速度,你来读——(指名读语句。)

③在这有声有色的乐谱里,你听到了——(指名说。)(那是多么动听的音乐呀!)

你看到了什么——(指名读。)(那是多么和谐的画面呀!)

让我们一起读这句——(配乐朗读。)

④这有声有色的乐谱哇,演奏了十多年——读屏幕出示的句子:十多年来,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在这一过程中,有配乐朗读,有想象画面,语文味充溢其间,学生徜徉于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

第二板块:讲到第4自然段时,可映出该自然段,接着引导学生:“谁再来读这两句?你为什么这样读?”然后分角色读第5~8自然段。引导:听听,他们在亲昵地说什么呢?朗读和想象,不仅有助于学生在读中理解和感悟,在读中触发情感,更可在读中发展思维。

第三板块:当讲到第10自然段时,相机映出:“谈起海鸥,老人的眼睛立刻生动起来。”可这样引导: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那“生动的眼睛”里,我们分明看到了——

学生可能会说“喜爱”。这时可追问:老人怎么说的?引导读第11自然段中“海鸥最重情意……跟我告别”、“海鸥是吉祥鸟……啧啧……”两句。

学生可能会说“思念、牵挂”。这时可追问:从哪里读到的?引导读第11自然段中“它去年没有来,今年也没有来……”让学生接着把省略的内容说出来。

学生可能会说“企盼”。可引导读第12自然段,并追问:老人在企盼什么呢?

以这样的读和说,引导学生走入老人内心,进而体悟老人对海鸥的无限喜爱之情。

第四板块:引读:这十多年来的冬天,老人——读:(映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十多年来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映示“老人”图片)再引读: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接着,教师深情叙述:“他每月有308元的退休工资,而一半以上都用来给海鸥买吃的了。十多年的冬天,几千个日子,几万里的路程啊,老人就这么走着来,走着去,只为了给海鸥送餐,与海鸥相依相伴。在老人的心中,海鸥就是他的——儿女;在海鸥心中,老人就是它们的——父亲。老人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至此,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已深深打动学生。

三、对话,体验海鸥之情

如果将《老人与海鸥》看作一首乐曲的话,课文第14自然段至结尾段的基调无疑是伤感的。翠湖边,遗像旁,鸥群在翻飞、盘旋、肃立、大声鸣叫,犹如“飞动的白色旋涡”,令人动容。教学这部分,可选择适宜的音乐,设计这样的导语:

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必来,可有一天老人没来,第二天也没来,第三天,他才步履蹒跚地来了。(音乐响起,画面是老人喂海鸥)他已经没有了往日的精神,坐在地上,身子弯得像弓一样。这几天,他只吃了碗面条,觉得好点了,就赶来看海鸥了。可这一看哪,竟成永别了。他的家小啊,小得只能放下一张床,最值钱的是一小袋面粉和6个鸡蛋,那是打算给海鸥做鸡蛋馒头的。老人去世了,朋友们把他最后一次喂海鸥的照片放大,带到了翠湖边,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接着将前面暂搁的“意想不到的事情”重新呈现:

①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②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③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④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

这回我们要引导学生细心地入情地读,仿佛自己就是鸥群中的一只,走进海鸥的内心深处。

我们知道,“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学生细心品读“意想不到的事情”的四句话后,我们可为学生构建对话的平台,让他们进到特定的情境中。如:

①海鸥哇,你们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究竟为何?

②海鸥哇,你们为什么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

③海鸥哇,你们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肃立不动,在想什么呢?

④海鸥哇,你为什么要扑过来,扑得那样近?你大声鸣叫着,在呼唤什么?

这一情境体验,能使学生与海鸥合为一体,在体验中发展思维,在感动中润泽心灵。教师则作如下小结:

哦,海鸥,我品到了你的焦虑,你的悲痛,你的无奈,你对老人无限的敬爱,你的万般不舍!

啊,我终于明白了:这样的“意想不到”,缘于老人对海鸥的倾情付出;这样的“意想不到”,正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四、练笔,抒写感动之情

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在与文中人物合一的情感体验中,感动之情会在心间不断地升腾,此时,是引导学生练笔,将个性化的感悟记录下来的好时机。教师可这样深情地引导:

老人走了,可他的举动感动了昆明的每一个人,人们在翠湖边为老人塑了一尊铜像,让他的身影永远留在了湖畔。(映示老人与海鸥相伴的画面。)这儿有老人的笑容,有飞翔的海鸥。相信这幅和谐美好的画面会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定格在所有人的心中。如果请你在塑像底座上写一句话,你想写什么呢?(学生练笔。)

作者单位

江苏省溧阳市泓口小学

◇责任编辑:刘岭南◇

猜你喜欢

遗像海鸥自然段
梦境
秋天
保护海鸥蛋
万鸟岛
美丽的秋天
思念
爸的照片
爱美的小海鸥
跟你闹着玩等2则
海鸥为什么追着轮船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