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语文课堂小练笔的有效策略
2009-05-12王铁青郑百苗
王铁青 郑百苗
课堂小练笔作为阅读教学中的一种综合性课堂练习,承载着人文价值熏陶和语言表达训练的双重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课堂小练笔设计的关键在于:语言训练点的捕捉与铺设要与文本内容、与阅读感悟紧密而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有情有形”的语境中纵深思维,习得语言运用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如何找到小练笔的最佳切入点,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情有形”、具备思维纵深的小练笔呢?笔者结合大量的课堂教学案例进行了整合、反思、梳理和提炼,提出立足文本“内”“外”两重视界,建构“造境”、“举象”、“补白”、“示现”、“仿化”、“迁移”等六种课堂小练笔的有效策略。
一、开掘文本,释放文本内在张力
但凡教材选文,皆是在浩瀚的文学作品中撷取最富有童趣、最具有典型意义的作品。然而我们换一个角度,从文本语言表达的风格化和阅读意义的“可写性”来审视,那些典范文本的字里行间其实也充满了张力,它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自由解读的空间,往往能激发读者展开丰富的想象。因此,只要我们多关注文本,就一定能在文本中找到“缝隙”和“空间”,进而创设有“情”可发、有“形”可依的语言训练点。这样,既能唤起学生写作的欲望和激情,又能发挥他们言说的潜力,在“有情有形”的语言实践中释放文本内在张力。
1.造境,激活形象。“造境”即对文本情境进行类比、补充和再造,创生出一个新的语言情境。在新的语言情境中,学生可以在已有的对于文本、对于人物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上,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生发想象,展开言说,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加丰满,更加亲切,个性更加鲜明。
例如,在《卡罗纳》(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一文的教学中,在学生品读描写卡罗纳的句段之后,教师深情地渲染:我知道,大家的心已经和卡罗纳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我们也有自己的亲人,我们可以想象当亲人永远离开我们的时候,我们心中的那份悲痛,那份失落。让我们走近卡罗纳,想一想,失去母亲后的卡罗纳在家里,在上学的路上,他又会怎样呢?拿起笔来,选择一处,写下来。
学生1:走在上学的路上,卡罗纳耷拉着脑袋,有气无力地拖着沉重的步伐。没了妈妈的陪伴,他感觉从学校到家的路一下子远了一百倍。
学生2:在家里,卡罗纳看见地上妈妈的几根头发。以前妈妈差不多都捡起来扔进垃圾箱,可是现在妈妈走了,这几根头发成了卡罗纳最珍贵的记忆,即使用千万两黄金他也不想换。
学生3:在家里,卡罗纳拿起妈妈的照片,一边久久地深情凝视着,一边不断地小声说道:“妈妈,您为什么这么早就离开了,把我一人丢在这美丽的世界上,让我每天都这么伤心。这是为什么,妈妈?”
通过类比造境——“上学路上”、“在家里”……孩子们走进了卡罗纳的生活和心灵深处。这样的言说,已不仅仅是角色互换后的揣测,更是孩子们情感的自然喷涌,是一种心灵感召融通后的真情流露,文本主人公卡罗纳的形象也就更加丰满。
2.举象,披“言”入情。所谓举象,就是将语言文字还原成一定的形象、印象、意象。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说:“言生于象,故可循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循象以观意。”可见,循着文本语言是可以明晰文本的意蕴,再现这些物象和情境的。同时,在还原和再现的过程中,还可以揣摩作者的内在情感和思想意图。所以说,这个由言到象再由象到意的过程也是阅读教学感悟内化的重要过程。
例如,王崧舟老师在《长相思》(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一课的教学中,正是通过“举象”的练笔方式对“故园”一词的意象进行了还原与放大。
师: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么样的画面?怎么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生1: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纳兰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在巷口玩耍嬉戏,牧童赶着牛羊去吃草,姑娘们在家门口绣花,放学归来的孩童们放下书包,趁着风,放起了风筝,还有的用花编成花环戴在头上。家乡一片生机勃勃。
师:好一幅乡村乐居图啊。
生2:我看到了夜晚月光皎洁,星星一闪一闪的。他的亲人坐在窗前,望着圆圆的月亮。鸟儿也不再“唧唧喳喳”地叫,只听见外面“呼呼”的风声,花儿合上了花瓣,亲人是多么希望纳兰性德能回到家乡与他们团聚啊。
师:这是一个多么宁静、多么美好的夜晚。
生3: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妻子正绣着锦缎,孩子们在门外的草地上玩耍,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又玩起捉迷藏的游戏,汉子们正挑着水。晚饭时,一家人围在一起,喝酒聊天。
师:故园的生活真是其乐融融啊!
境由心造,心与物游。孩子们披“园”入情,举象显情,笔下生出一段段优美的文字。“故园”一词,在学生的笔下成为了一个个立体丰满、情真意浓的物象,成为了纳兰性德乡情、归思的全部寄托。学生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移情体验,将作者纳兰性德思念故园的内心潜台词层层引向深入,实现了语言表达和文本意蕴的和谐融通!
3.补白,纵深思维。中国画中常常留有空白,给人的感觉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留白的最大魅力在于能促使人尽情地遐想,给予了人们一种延续和补充的可能。教材文本中也往往有“留白”之处,给孩子提供了驰骋想象的无限空间。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有价值的空间,巧妙地引导孩子对教材进行补白,享受“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喜悦,尽情释放那倾泻而出的灵性和情怀。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就可以得到提高。
例如,在《老人与海鸥》(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一文的教学中,作者对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地坚持喂海鸥这一内容的叙述近乎白描,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想象写话:在这十多年来的每一个冬天,老人每天都要步行二十余里来喂海鸥,这期间肯定经历过许许多多的困难。这些经历和困难虽然没有写在课文里,也没有挂在老人的嘴上,但是我们一定可以体会得到。也许有一天一觉醒来,老人就感觉浑身无力,也许是昨天太累了,赶回来就病了,怎么办?你看到了怎样的老人?也许这一天喂完海鸥天色已晚,老人跌跌撞撞地走在回家的路上,你又看到了怎样的老人……透过学生对来回途中老人的想象描述,一个不畏艰难做事执著的老人形象便呈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
二、超越文本,拓展文本外延空间
“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出天空,他想钻入蚁穴。”(鲁迅语)所以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通过拓展文本的外延空间,设计适合的、具备思维纵深品质的拓展练笔,就能不断拓宽孩子的阅读视界、激发孩子的读写兴趣、召唤孩子的天籁童真。这样的练笔不是一种简单的平面铺展,更是在“激发一种突变,寻求一种新的突破,实现有效的意义建构”。(伽达默语)
1.示现,点化文理。“示现”,就是发挥想象力,将过去、未来或不可见的场景具体呈现出来。这种类型的小练笔通常利用文本的相关要素进行创造性的解构、再建构。它具有“情”可发,有“形”可依,往往能起到点化文理的效果。
例如,基于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和逻辑性,《蝙蝠和雷达》(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作者对蝙蝠夜间飞行原理和雷达工作原理的介绍近似白描。由此,学生对于“仿生学”知识的拓展学习也大打折扣。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写话:“有一天晚上,蝙蝠飞出来找吃的。突然,它发现有个大家伙——飞机在空中飞翔,它就好奇地问飞机,你怎么也能在夜里安全飞行?飞机自豪地说是雷达帮的忙。于是蝙蝠决定去拜访雷达。见面时,它们俩会说些什么呢?”
可以想见,孩子们在这种富于情趣和幻想空间的练笔中该有怎样强烈的思维冲动,同时,这样的练笔也渗透了“仿生学”的知识和雷达的工作原理。这样的叙述已经不单单是蝙蝠与雷达的一般关系,更是孩子对“蝙蝠和雷达”内在联系的进一步探究,是对文理的自觉点化。
2.仿化,学以致用。“仿化”是指仿拟现成的章、句、语、词,把它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教材文本的语言规范、优美,在阅读中自觉模仿、借鉴、运用这些语句、段落、行文方式,就能体悟到其中的表达规律,逐步由“仿”境过渡到“化”境。所以,教师要善于发掘文本中典范的语言表达方式,引导学生阅读、体会,进而设计“仿化”的练笔,进行模仿写话。
例如,《听听,秋的声音》(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是一首诗歌,作者通过聆听秋天所特有的声音,体味秋天独特的风情。诗歌语言精练优美,富有表现力,节奏轻快,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借此,可以安排《听听,春(夏、秋、冬)的声音》、《听听,大自然的声音》、《听听,雨的声音》等与文本意境相似,文体类型相同的课堂小练笔。
设计这样的练笔方式,一来是调动学生的语言积累并加以运用,使消极语言转化为积极语言,文本语言转化为个性语言;二来是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质量,丰富学生的情感和思想。
3.迁移,融会贯通。心理学把“迁移”定义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拓展型的课堂小练笔可以通过新颖活泼的表现方式,促使学生将从文本中获取的语言积累和表达方式进行有效的迁移运用。
例如,一位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画风》(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一文后,让孩子们慢慢地闭上眼睛,在脑海里继续画风。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她舒缓地叙述着:听!风儿向你们吹来了。在风中,许多事物发生了变化,高高的天空中,清澈的小河边,碧绿的山坡上,人们身上穿的,桌上摆的,阳台上挂的……孩子们,你感觉到了吗,风到底在哪儿?“风在海边,风来了,大海里翻起了波浪。”“风在飘动的头发里,风一吹,我妈妈长长的头发飘起来了,真好看。”“风在我嫩嫩的皮肤上,风一吹,我的皮肤凉丝丝,感到很舒服。”“风在柳树弯弯的枝条上,一阵风儿吹过,柳树姑娘的长辫子舞动起来了,真好看!”这位老师趁势安排了一个迁移练笔,让学生把对风的感悟写下来,最后她将孩子的小诗组合起来,便成了一组富有童趣的“风之语”诗歌。
通过对《画风》一文的学习,孩子们已经构建起“于无形见有形”的意识。继而在“画风”的迁移练笔中,孩子们融合体验、调动生活经验,进行了更高层次的想象迁移。由此,对文本的阅读意义: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等,进行了有效“影响”和提升。
作者单位
浙江省上虞市阳光学校
◇责任编辑:徐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