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教学方法改革的尝试

2009-05-12钱亚梅

消费导刊 2009年7期
关键词:隐性教育

杨 芳 钱亚梅

[摘 要]改革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本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尝试:一是改进教学方法,变单向注入式教学为师生双向互动式教学;二是利用现代传媒引导学生进行隐性教育;三是改革教学手段和考试考查方法。

[关键词]单向注入式教学 双向互动式教学 隐性教育

作者简介:杨芳(1975-),女,汉族,湖北黄陂人,中南民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钱亚梅(1975-),女,汉族,湖北武汉人,博士,温州大学法政学院讲师,复旦大学社科部,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一、改进教学方法,变单向注入式教学为师生双向互动式教学

在我国教育史上,长期盛行着以教师主讲为核心的单向注入式教学。事实上,大学生正值青春期,其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增强,他们不欢迎“我讲你听”的单向注入式教育。在以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核心的“原理”课程中,尤其应针对不同类型、不同专业大学生的特点,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资源,采取课堂讲解、读教材、原著及其他参考资料、自由发言讨论、专家讲座、主题演讲及辩论、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社会实践相结合等方法,通过启发式、参与式、情景式、研究式等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互动中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全方位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双向互动式教学法中,主要有两种具体的方法:一是师生互换角色。即由教师提前选择特定章节,或从学生的思想实际或社会实际中提炼某些主题,学生通过查资料、写教案、讲授、评课等环节,以师生角色互换的方式体验一番教学活动,从而引发学习的兴趣。在“原理”课程中进行师生角色的互换,既能激励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深入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也有助于教师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更贴近学生的实际。二是师生互相质疑、讨论。即围绕教学目的和内容,对一些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采取互相质疑、讨论等形式的主题式教学方式。在讨论中,教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为学生创造轻松、自由、和谐的问答氛围,使学生个体间、小组间、个体与小组间得以充分的交流,对学生争执不下的问题教师应及时点拨,指点迷津。在讨论结束时,教师要对学生讨论中的主要观点总结评述,并针对理论中的一些难点和重点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从而使学生加深认识,明辨是非,提高思想觉悟。

二、利用现代传媒引导学生进行隐性教育

实践证明,随着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由封闭走向开放,其获取信息的来源渠道更为广泛,以“灌输”为主的显性教育方式的实效性就更显得有限。现代传媒中蕴涵的隐性教育因素由此就更加为人们所关注。为了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的实效性,我们应与时俱进,不能拘泥于显性教育的“灌输法”成规,而要重视利用现代传媒中蕴涵的隐性教育因素。调查表明,大学生平均每天接触大众媒体的时间为:报纸60.4分钟,广播56.2分钟,电视46.2分钟,网络94分钟,可见,每个大学生平均每天接触大众媒体的时间在3小时以上。[1]我们有必要在利用现代传媒引导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外隐性教育。

现代传媒在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过程中,产生的积极效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大众传媒形式灵活多样,没有强制性,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和渗透力,容易被学生亲近并接受;同时它又具有较强的倾向性,可以将许多分散的、情绪化的和带有偏颇性的个人观点整合成为公众舆论,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在传递信息时向学生暗示要支持什么、反对什么、赞扬什么、批评什么,从而有助于大学生科学世界观,健康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例如,学生在阅读报纸、收看电视、网上浏览信息的过程中,具有鲜明倾向性的政策宣传、新闻传播、时弊揭批等,其所形成的社会舆论压力会潜移默化诱导学生自觉调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指导行为。近年来,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百家讲坛》等节目,不仅思想政治教育性和社会政治性都很强,而且成熟流畅的主持风格、高品位的文化定位更使大学生乐于接受,也属于颇为成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教育形式。当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与社会的交流与沟通渠道获得了极大的扩张,互联网的交互性更是极大地满足了学生个体自我表现意识的发展需要。

三、改革教学手段和考试考查方法

教学手段的使用也是关系到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直观、生动地理解抽象的概念、原理。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中运用包括多媒体技术在内的现代教学手段,能使本课程更生动形象,更具针对性和现实性。

科学测试表明: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而如果视听同时作用,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的却可达到65%。[2]现代社会使人们的整个生存方式、思维模式和日常生活都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面对纷繁多变的社会生活,青年大学生不再满足于单一的口传手写的教育方式。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切课程的教学手段必须向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势在必行。多媒体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显示出诸多优势:信息显示的多媒体化,教学过程的交互性,教学信息传输的网络化等,其中最大的优势就是多媒体技术能集图、文、声、像于一体,信息容量增大,内容充实形象,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从而激发其接受信息的兴趣。

改革考试考查方法,由单一的试卷考评向多样化测评发展。在教学理论中,考试是检查学生学业成绩、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是测量人的知识、智力和技能的重要手段。考试不仅具有评定、诊断、反馈和激励等重要功能,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还左右着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它不仅影响到教师的教,而且导引着学生的学。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颇为特殊的一门课程,其考核测评关涉到学生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等颇为复杂抽象的方面,以试卷的方式、知识考查的方式事实上并不能完整、准确地检测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状况,因此,即便要以工具理性的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也应着重考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接受和运用,尤其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考风学风的好转具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邵庆祥,媒介教育:信息社会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6,(2):45-47

[2]张全新,中学语文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手段之运用[EB/OL]http://www.yxsyxx.com/educational

猜你喜欢

隐性教育
中职思想政治课隐性教育探讨
隐性教育视角下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研究
探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
隐性教育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美国隐性教育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