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维西县中学生思想状况调查及对策

2009-05-12杨茂生

云南教育·视界 2009年8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中学生中学

杨茂生

为探讨民族地区中学德育工作的特殊性,笔者作为一名中学政治课教师,在完成繁重的授课任务之余,采用社会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访问法等科学方法,对迪庆藏区维西县1所完全中学、1所职业中学、10所初级中学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得出如下看法:

1?郾学生家庭经济的落后性相对于教育投入回报低(毕业后就业难),导致厌学思想在部分学生和家长中不断滋生。截至2007年,迪庆州农民人均年收入1 900元,其中维西县农民人均年收入1 690元,位居全省最低水平行列。然而,就教育成本而言,抛开小学、中学不算,一个中专生从入学到毕业要投入2~3万元,一个大学生则要投入3~6万元,教育成本的高昂与农民收入的反差实在太大。学生在校的思想和行为表现是跟他们的学习动机紧密联系的,学生的学习动机又往往跟他们对毕业后出路的看法结合在一起。过去,学生的学习动机比较单纯,就是为了升级、升学,而现在,由于“出路难”而导致学习动机和学习积极性的减退。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一种不可忽视的苗头,那就是无心学习,得过且过混日子的现象从州级中学到县级中学再到乡村中学呈现越来越强的趋势。

2?郾各少数民族学生因语言、地域、经济生活、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差异呈现多样的民族心理特征。例如傈僳族学生普遍性格内向,善饮酒;藏族学生讲义气,守信用,十分尊重老师;纳西族学生比较聪明也比较调皮,管理难度较大;彝族学生相当团结,能言善辩等等。

3?郾学习压力较大,竞争意识强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社会的共识,但家长和学生都明白中考、高考指挥棒的重要性,尽管有的学校切实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但面对中、高考学生又不得不“应付”。“减负”对中学生来说,真是“想说爱你不容易”。学习压力大,竞争激烈,学生的心理压力也相当大,但也造就了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

4?郾重智轻德。与思想道德素质相比,学生更重视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的提高。德育过程是在社会交往中接受多方面影响和教育的过程,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不能让学生进入校门后,只知道啃书本,游题海,而无暇顾及其他活动,尤其是道德情操的培养。调查表明,望子成龙的父母热衷于电脑、绘画、弹琴、书法、唱歌等。有兴趣的是分数,选校选班、追求重点,而很少过问学生的思想状况。目前中学生绝大部分精力用于应付繁重的作业与五花八门的特长培训。有些学校的领导、老师也承认:学校很少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能力、具体情况开展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即使迫不得已开展一些德育活动,也是为了应付上级的要求。

5?郾知识见闻增多,眼界有所开阔,辨别是非能力尚弱,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抵消着学校的正面教育。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大众传播工具发展很快,尤其是电视的普及率提高,上网已成平常事。中学生获取信息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得到拓展和延伸,获取知识信息已不仅仅限于课堂、书本,他们更多地从社会中得到与其年龄相去甚远的社会问题,如金钱问题、权力问题、婚姻问题、就业问题、党风问题等。由于中学生的知识经验较少,分辨能力、理解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弱,他们往往以兼收并蓄的方式去模仿或追求,很容易陷入迷惘和彷徨,难以分辨真善美、假恶丑。可以说,中学生信息量的扩大是喜忧参半,喜的是他们的知识见闻增多,眼界有所开阔;忧的是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抵消着学校的正面教育。

6?郾农村孩子与城镇孩子在劳动观念、习惯上有较大差异。在劳动方面,农村孩子比城镇孩子的表现要好得多,他们喜欢社会公益劳动和校内劳动,但最不喜欢家务劳动。原因是他们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较少,对社会劳动感到新奇、热心,认为社会公益劳动、校内劳动比家务劳动意义重大。

7?郾在心理健康方面,绝大多数中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向上的,但同时也存在心理脆弱、承受挫折能力差的问题。来自于高寒山区、半山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到县城或乡镇读书后,面对县城或乡镇与山区在生活条件、经济文化、观念等方面的极大反差,他们与其他同学相比较,无论是生活条件,还是学习条件都不如人,越比越自卑,越比越焦虑。恶劣的自然环境,落后的经济,是造成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针对上述思想状况,笔者提出如下对策:

1?郾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找出德育目标要求与身心发展之间的交汇点。《南京市中学生思想品德评价细则》就是一个很好的参照:中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指标是结合中学生的成长规律制定的,并将各年级德育目标分为两级:一级指标为政治思想品质、道德和心理品质3个部分;二级指标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等12项,每项二级指标又以认知、态度及行为和能力3个方面为评价内容,计36条,使目标体系具有完整性、可测性。因此,笔者认为中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指标体系,应结合从初一至高三学生的年龄特点、生理心理特点,遵循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原则,逐层对学生品德提出评价要求,分年级实施。

2?郾遵循德育工作自身的规律。德育工作是有规律可循的,德育工作本身也有层次性。具体可分为理想层次、原则层次和规则层次。理想层次着眼于从较高的理想状态对中学德育定位,它代表中学德育的发展方向,是社会对中学德育实施行为的最高要求;原则层次着眼于从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角度对中学德育进行定位,它既表达了现实社会对中学德育实施行为的基本要求,同时又考虑到我国中学德育工作的现实水平以及如何向更高层次迈进;规则层次则体现了对中学德育工作的底线要求。这3个层次反映了德育是一个从低到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也就是说德育工作要从最基本的抓起,逐步提高;教育内容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行为能力;要把握不同教育过程发展的“度”:低了,不足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高了,做不到,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3?郾加强民族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教育,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坚决反对民族歧视、搞分裂,要是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的统一。民族地区教育工作者千万不能忽视危害民族团结的潜在因素和国内极少数分裂分子以及国际反华势力的活动,不能有违背党的民族政策和伤害民族感情的言行发生。这就需要我们结合中学生年龄特点,寓教育于各种生动活泼的活动之中,如唱民族团结的歌曲,跳民族团结的舞蹈,讲民族团结的故事,做民族团结的好事。

4?郾加强学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思想政治课建设,把德育渗透于各学科教学,渗透于班主任工作和团队工作之中。

5?郾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优化德育工作载体,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每个月可以确立一个主题,围绕主题开展系列教育活动。笔者所在学校结合各种纪念日,一年之中确定8个主题教育活动。如3月,以“学雷锋做好事,讲礼貌、创新风”为主题;4月,以“悼念先烈,珍惜时光,报效祖国”为主题。此外,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积极开展有益于中学生健康成长的科技、文艺、体育等校园活动;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影视作品;参观爱国主义、法制教育基地;聘请司法局等单位领导担任法制副校长,举行法制讲座;建立团校,开展党团知识讲座;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军事训练、社区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活动中汲取有益知识。

6?郾处理好社会环境与德育的关系,教育学生分辨善恶美丑,提高自身“免疫力”。常有德育工作者抱怨:现在的社会环境太差,德育工作辛辛苦苦,却抵挡不住社会的消极影响,过去是“6+1=0”,即学校教育6天,社会影响1天,就把学校教育抵消了,现在是“5+2=负数”。那么,应怎样看待社会环境,德育工作是不是就无能为力了?我们认为,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是客观存在的,香港是资本主义制度,香港社会的消极因素比内地多,是不是香港的青少年就学坏了呢?答案是否定的。这给予我们启示:一是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教育学生分辨善恶美丑,学会选择、学会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二是要帮助学生形成自尊自爱的健康心理品质,用自尊自爱约束自己的行为。

作者单位

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县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张惟祎◇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中学生中学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浅析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
探讨如何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内蒙古从10方面加强德育工作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