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流电影新范式-刘恒近期剧作的编剧艺术初探
2009-05-12吴文兵盛安陵
吴文兵 盛安陵
[摘 要]本文通过对编剧刘恒在《张思德》、《云水谣》、《集结号》三部剧作中编剧技巧的分析,认为他在影片中凝聚主流民意,确立普世性的主流价值观,并通过真诚地讲述泛悲剧来畅通大众认同途径,这开创了中国主流电影的新范式。这一新范式有助于实现对中国文化精神的集体认同。
[关键词]刘恒 主流电影 价值观 认同途径
作者简介:吴文兵(1987-),男,江西丰城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2006级本科生;盛安陵(1985-),男,湖北荆州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学2008级研究生。
本文所指的中国主流电影是指“在价值观等意识形态上是主流,而且在公众影响力上也要属于主导(主流)地位,即具有强大的市场号召力和观众亲和力的中国电影”。 [1]中国主流电影的观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市场经济发展带动的审美习惯发展相结合的产物。这里,我以“合主流社会多元化要求”为判定标准,主要指“凝聚社会主流民意,尊重大众的审美趣味,有票房保障,并且有益于推行健康进步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 [2]
刘恒编剧的三部电影《张思德》、《云水谣》、《集结号》在获得高票房的同时也为刘恒赢得了两个最佳编剧奖。郑洞天这样评价编剧刘恒:“他对电影的敏感甚至走在我们电影界的前面”。 [3]。
一、普世价值观的确立
刘恒以往的新写实小说,刻意突出平凡的小人物的灰暗颓唐的生活,然而,自《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以来,作者的创作发生巨大转变,“从愤世而企图救世”,“救自己,救自己的小说”, [4] (P146)这种精神的自救,既包含着作家对蕴藏在社会最底层民众里的人性中闪光点的发现和张扬,也包含了作家对构建理想人性所赖以形成的积极因素的开掘。在这三部刘恒编剧的电影中,就是以一种建设性的态度来充实电影的文化内核。《张思德》张扬的是小人物的质朴和热心。影片中的换轮胎段落,将他奔波于黄土高原拿轮胎与毛主席的重要报告会进行蒙太奇剪辑,充分突出这种默默无闻工作的重要。这种乐于助人、默默奉献的精神也使他的人生趋于完整,他在关心他人中收获了“儿子”、“父亲”、“兄弟”,这丰富了他的亲情生活;也张扬了一种困境中互相扶持的传统美德。《云水谣》中,战乱使陈秋水、王碧云这对恋人两岸分割,不得相见。然而,双方却真诚而持久的坚守承诺。由于两岸分离的现状,这种等待变得毫无意义。此时,另一个陈秋水的追求者王金娣,愿意以“赝品”的身份,更名为王碧云,使陈秋水完成虚幻的等待。观众在感叹爱情坚贞的同时,深刻感受到两岸分离对民众造成的巨大感情伤害,使主流价值观念得到指认。《集结号》中,草根阶层的价值和尊严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正如宣传语所说,“每一个牺牲都永垂不朽”。在战争中,每个人的人性都接受检验。前半部,逼真的战争描写,对战争中战士心理状态的恰当把握,最大限度的还原了战争真实,也以平和写实的态度刻画出了战争群像。后半部分中,主人公在一个未被告知的死亡宣判里幸存下来,他需要为自己和死去兄弟的生命意义寻求指认。他们的意义,历尽千般波折,最后得以命名。
二、畅通大众认同途径
这三部电影畅通大众认同途径的努力为主旋律影片和文艺片扩大观众基础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编剧尊重大众的审美需要,以故事“真诚的”“完美的表述”来感动大众。
三、泛悲剧
这三部电影都属于“泛悲剧”范畴。泛悲剧,指“经典悲剧内涵在当代日常生活的世俗或平凡状态中被泛而趋于淡隐或泛化的特定状况” [5]。泛悲剧致力于认同个体在日常生存困境中的坚守。“所谓触摸人心最柔弱的地方,其实就是应和了人们固有的悲剧感。悲剧因素,是与观众的心灵产生共鸣的关键所在。”[6]《张思德》中,张思德是一位普通的警卫员,甚至被同乡讥为是“不求上进”,但他不在意名利,在自己普通的警卫工作中尽心尽力。他真诚质朴,抚慰受战争创伤的幼儿园小孩,关心不愿退休的老厨师,引导同乡战友进步,不离不弃;勇敢地给毛主席提意见,劝毛主席注意身体。最后,这样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战士却不幸葬身烧炭窑。《云水谣》表现的爱情故事,最后却是两个有情人天各一方不能结合,好不容易争取到的代替的幸福也毁于雪崩。《集结号》中,谷子地作为一个基层指战员,勇敢机智,敢于牺牲;在为战友作身份证明时却受尽委屈:被当作俘虏、在新部队中作厨师、为找寻战友尸体而常年住煤矿。这几位主人公并不具有纵横捭阖的巨大气象,但他们在日常困境中不放弃奋争的个体选择和伦理姿态令我们感动。他们“触摸人心最柔弱的地方”,唤醒着观众的感情,而这种个人主体性的参与,也净化着观众的灵魂。
四、对悲剧人物的再认定
这三部电影,利用悲剧感唤起观众认同后,并不将悲剧人物完全毁灭,而是通过“二次成人仪式”对主人公进行再认定。张思德牺牲后,毛主席提议给他开追悼会,并在追悼会上发表讲话,号召大家向他学习。陈秋水与王碧云的爱情是通过侄女晓芮而被“发现”的,这种对于父辈坚守爱情的故事的追寻,本身就体现出下一代对父辈的尊敬;最后,老年王碧云得以通过网络看到还保存着恋人模样的恋人后代,这算是对等待的一次肯定。《集结号》通过最后的追授仪式正式认定这些草根英雄和幸存者寻找认证的努力,完成“每一个牺牲都是永垂不朽的”书写。刘恒谈到,“这还是个应和人心的问题。观众是相信神话的。就是英雄最后会站在山顶上!”[6]
五、结语:中国主流电影新范式
电影作为“具有极大传播效应的当代媒体”,可以作为“引领大众文化精神取向、提高民族公共道德意识的有效方式”。 [8]商业电影以市场为导向,在传统普世价值观的传播上难尽全力;主旋律电影在树立国家形象,宣扬主流价值观上优势明显,却因说教式、灌输式等欠佳的表达方式而难以扩大影响力。而新写实小说的创作健将刘恒却可以轻松中和这两类影片的优势,并给电影注入深厚人文内涵。刘恒在影片中凝聚主流民意,表达主流价值观和普世性的伦理道德,外在表达方式上尽量放低身段,呼应大众的审美需求。这一中国主流电影新范式,在“传播、弘扬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体现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大众文化精神取向,提高民族公共道德意识” [7] 方面作用显著。这一主流电影新范式是刘恒对中国电影的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王乃华,新主流电影:缝合机制与意识言说[J]当代电影,2007(6)
[2]胡克,走向大众化的主流电影[J]当代电影,2008(1)
[3]傅红星,郑洞天,尹鸿,李道新,倪震,陈墨,饶曙光,专家学者吹响评论的“集结号”电影《集结号》研讨纪要[J]电影, 2008(02)
[4]刘恒,乱弹集[M] 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
[5]王一川,主旋律影片的儒学化转向[J] 当代电影, 2008(01)
[6]刘恒,编剧得禁住煎熬 跳到台上算怎么回事 [EB/OL]http://www.mtime.com/my/33558 7/blog/824706/
[7]贾磊磊,中国电影的精神地图论主流电影与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路径[J]当代电影,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