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词后“上、到、去”的异同及其语素化

2009-05-12申延涛

消费导刊 2009年7期
关键词:异同

申延涛

[摘 要]本文探讨了“上、到、去”用于动词后,特别是紧跟动词后时的异同情况;三者用于动词后有成为一个构词成分的倾向,成为仅表征趋向意义的粘着性语素,这种趋势在不断的演进当中。

[关键词]上 到 去 异同 语素化

一、动词后“上、到、去”的词性及其在句中充当的成分

在现代汉语中,“上”和“到”的词性较为丰富,其中“到”兼属动词、形容词和名词(表姓氏),而“上”也有方位词和动词两个词性,它们在与前面的动词连用以后,几个词的词性只保留了动词一个词性,试看以下几个例子:

(1)外边天冷,穿上袄再出去。(2)我今天收到一份电报。(3)老王亲自送去了那些书。

现代汉语中动词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后边可以加上动态助词“着”、“了”、“过”,这也是辨别动词的一个标志,在前两个例句中,动词“上”和“到”后都可以加上动态助词“了”;而例句(3)中,“去”后本身带有表示完成义的动态助词“了”。很显然,“上、到、去”都是动词,依附于主要动词后,句子的语义重心在前面的主要动词上。“上、到、去”用于动词后,它们在句中的地位逐渐消弱,其它词性也消失了,“上”仅仅保留了动词词性,和“去”一样表示趋向的意义。“上”、“去”紧跟动词后作趋向动词已为无数语言事实所证实,并且为语言学界所公认。唯一有分歧的地方是紧跟动词后的“到”的词性,“到”具有动词义,我们在上边已经证明了,我们再看下面的一组例句:

(4)他一口气潜到河对岸。(5)他是一个厉害角色,厉害到连公安局也不敢招惹他。

“到”后接表示时间、处所的词语,有的学者认为“到”与后面的时处成分构成介宾短语作补语,我们这里不赞成这种说法,因为例句(4)同样可以在“到”后加助动词“了”。同时,加上“了”后,可以清晰地看出,“潜”和“到”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另外,“到”可以省略后面的时间或处所宾语而和前面的主要动词一起独立表义,而介词是不可以的。在例句(5)中,“到”后接的是谓词性词语,表示的意思是“……的程度”,这类形式有的学者(朱德熙)认为应该把“到”看成动词补语,我们在此遵循此观点。[1]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上 、去”在动词后做趋向补语。

二、紧跟动词后“上、到、去”所带宾语的语义类型及三者的意义比较

(一)“上、到、去”紧跟动词后可以带上表示人或事物的名词,但表示的意义有所差异:(7) 昨天她在集市上看上了一件咖啡色的羊绒毛衣。(8)在一次学术会议上,我终于见到了陈博士。(9)他让村里人给在外打工的儿子带去了一条棉被。

在这种结构中,“上”用在“看”后表示进入了某种状态,并且这种动作有可能持续下去;而“到”紧跟在动词后带表示人或事物的名词则表明动作达到了目的或有了结果;例句中的“去”表示趋向意义,受事朝远离说话人的方向移动。

(二)“上、到、去”紧跟在动词后最常见的用法是接处所名词:

(10)我们登上了泰山。(11)把这块豆花糕送到老太太屋里。(12)他被公司派去北京了。

“上”紧跟在动词后接处所名词,因处所名词类型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上”在动词“登”后接具体名词“泰山”,这时它表示由低处到高处的运动。“上”表示动作趋向时,后面常接表示具体意义的处所宾语,如果“上”用于动词后接的不是具体意义的宾语,此时它作动词补语,表示结果意义。而“到”和“去”后的宾语并没有这种划分。“到”紧跟动词后加处所宾语,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到达某地;“去”用在此结构中,仍是表示受事从甲地向乙地作趋向运动。

(三)“上、到、去”紧跟动词后接时间名词

(13)这场全球性经济危机可能持续到明年。

“到”接时间名词较为常见,表示动作持续到那个时候。在我们考察的事例中,“上”、“去”出现在动词后接时间名词的较少,目前接触到的材料中只出现了两例:(14)算上今年,我都二十五岁了。(15)除去明天,我们还有二十天才开学。以上例句中,“上”紧跟动词后表示添加义;例句中的“除去”已经凝结成一个词了,“去”在此作“除”的结果补语。

(四)“上、到、去”紧跟动词后接表示数量或程度的宾语

(16)想混到镇长的位置,怎么也得再熬上几年。

在这种结构中,“上”可以省去而不改变句子的原意,在这里“上”表示一种虚化的语气,多出现在口语中;“到”紧跟动词后接表示数量或程度的宾语表示到达某种程度或结果;而“去”出现在这种结构中,说明当事的部分或整体发生了远离原地的运动,并且“去”和动词组合在一起经常强调动作行为完成的程度高,稍微带些夸张的语气。

三、动词短语加“到”的用法

“上、到、去”用在动词后做补语,对前面的动词具有依附性,但是它们的依附性有强弱之分。“上、到”对前面的动词依附性较强,除了能在动词和“上、到”之间加上“得”、“不”之外,不能加上任何宾语成分。作为趋向动词的“去”在动词后做补语和前面的动词结合的程度不如“上、到”那么紧密,趋向动词和前面的动词之间可以放入宾语,但是这并不同于现代汉语当中的连谓句,因为“去”和前面的动词并不是等义上的先后顺序,前面的动词是动作的主要承担者,而“去”仍承担和用于紧跟动词后一样的角色,它和前面的动词仍构成趋向结构,这有点像现代汉语当中的离合词,并且“去”可以放回到紧跟前面主要动词的位置,上述例句中就是我们所说的“去”用于动词后,其宾语可以放在两者之间的用法,如果把“去”放回到紧接动词后,原句的意思不发生改变。

四、动词后“上、到、去”的语素化

“上、到、去”用于动词后逐渐成为其依附成分,现代汉语中能带“上、到、去”的动词不占少数,如能带“上”组成动趋结构的动词就有“带、考、登、升、爬、跨、拉、系、贴……”[3]

能带“到”作动词补语的动词有“送、派、押、带、调、寄、邮、……”

能带“去”组成动趋结构的动词有“进、出、回、过、带、赶、寄、……”[4]

通过上面的列举我们可以看出,“上、到、去”已经成为前面动词的依附成分,而且前面的动词绝大多数是单音节的。并且,“上、到、去”依附于一些动词后已经取得了固定的地位,作为一个整体动词出现在了一些词典中,这样的词有:看上、说不上、达到、遇到、感到、进去、出去、除去、失去。[5]这些固定化的组合说明,“上、到、去”有依附于前面动词成为一个构词成分的倾向。据此,我们认为,“上、到、去”有从单独使用时的实意功能中逐渐分化出一种虚义功能的趋势,在这过程中它们的实词意义受到削弱和虚化,倾向于和前面的主要动词构成一个整体,成为一种仅仅表征趋向意义的粘着性构词语素,并且这一趋势在不断的深化和演进当中。

参考文献

[1]朱德熙, 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任小芳, 关于动词后面的“到”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2年第22卷,第1期

[3]张燕春,“v+上/下”中“上/下”的意义和V的类.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

[4]王凤兰,谈两种简单趋向补语的异同,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4年9月第2卷第5期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猜你喜欢

异同
手风琴个别教学与集体教学之异同
论中外诗歌作品中婉约之美的异同
兴中会与同盟会之异同比较
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理论的异同及其当代启示
中英颜色词涵义异同及其成因分析
社会新闻报道与民生新闻报道的异同
论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专业文化建设的校企文化融合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简论谢灵运与柳宗元山水诗思想内容之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