畸形创业板
2009-05-12罗科
罗科
随着创业板与主板、中小板渐隐渐现地殊途同归,历经10年锻造的中国金融市场“下半身”变得又残缺了起来。
创业板变身成功板
前面是火,后面是冰。上市首日28只创业板股票令人瞠目地上涨了106.23%,由于涨幄过大,28只创业板个股盘中全部被临时停牌,创下了中国股市历史之最。随后,上市第二日,创业板便高空大幅跳水,20只股票收于跌停。28只股票市值缩水118.99亿元。
上市两天的冰火同炉将创业板推到了与主板和中小板相同的命运。同样的K线图勒迹,显示在投资者眼里,三个板之间并无多大区别,资金来回快速游动,统统追寻的只是一些昙花一现的外因。
命运感相同的还有上市企业。“它们别无选择,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三者只是融资渠道的不同,并不是制度上的不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询问了一些企业的感受后感慨。
复旦大学金融与资本市场研究中心主任谢百三在比较三个板后发现:“创业板除了股本可以小一点,其余很像中小企业板条件,甚至类同于主板之条件,可谓是世界各国创业板中条件最严最高的了。”
根据上市管理办法,企业上主板、中小板的条件是前3年利润总和达3000万元。而创业板条件是前两个会计年度利润总和不低于1000万元。
看似法律门槛低些,但政策门槛无殊别。出于对“风险”的敏感,在监管层长达10年的谨慎处理下,创业板上市的公司基本上都具有“三高”的特性:高毛利率、高净资产收益率、高营业收入增幅。从财务指标来看,多数企业2006-2008年净利润之和,及营业收入和经营现金流,都已达到主板、中小板上市的条件。
同时,绝大多数创业板上市企业成立时间都在2000年以前,有的甚至是1968年,造成创业板实质演变成另一个中小企业板。对此,谢百三认为,创业板应该是针对那些成立没有几年的,例如三四年以内的企业。
这些,“只能说这是成功板,不是创业板”。李扬指称,这首批上市的28家企业早过了创业期,进入成熟期了。它们从来就不缺钱,而且利润很高。
创业板上市首日,28家企业平均发行市盈率为56.6倍,而静态市盈率超过110倍。当市场普遍惊呼这已透支了未来成长性,李扬表达了不同的看法:“这些企业这么高的利润,这个市盈率也算不上是泡沫。长远走势还会再高。”
高市盈率下,28家创业板公司诞生107名亿万富豪。就这点,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终身教授陈志武看到了创业板的更大意义。他对《凤凰周刊》说:“创业板通过把民营企业家的收益流进行定价,同时给他们提供变现的手段,就可以给社会带来一个一个活生生的个人成功的财富故事,就可以激励很多人创业。”
创新型企业被挤出
在各方人士眼里,一开始就将定位于成长型和自主创新型企业的创业板与中小企业划上等号。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张文魁却觉得,创业板只是把最好的中小企业装了进去,而挤得有创新性的小企业无法进入。
“这使得一大批中小企业嗷嗷待哺,无法上市。而只有更多的优质小企业上市,才能平抑人们狂炒创业板的癫狂热情。”谢百三说。
中小企业的待哺状从中小企业协会提供的数据得到印证。截至2008年年底,大陆共注册有中小企业970万户,中小企业从银行的融资则占到98%左右,直接融资不到2%。由于大多仍处于发展初期,中小企业又往往难以及时从银行拿到所需要的贷款,所以常面临资金短缺问题。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子彬介绍,为了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国务院36号文还曾要求扩大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发行规模,但由于银监会规定不得提供担保,实践中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发行几乎是在绝境中。
等到2008年的4万亿投资的盛宴,中小企业本希望分一杯羹,结果却是多数进入了国有企业,并进而演变成“国进民退”的市场屠杀。
面向企业的多层次金融市场,这个目标至今仍是接近扁平化。
陈志武直言,A股市场主要给国有企业上市融资用的,中石化上市、工行上市可以融资几百亿甚至几千亿元人民币。
之后为了给其他企业融资,经5年磨砺,所谓的创业板没有面世,却推出了一个满含主板“影子”的中小板。而今10年磨一剑,以创业企业为主的创业板,结果与主板、中小板殊途同归。
为不缺钱的企业融了资,创业板形成了锦上添花。“还应再出一个真正面向草根企业的草根板。”李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