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帮扶契机,实现教学团队的快速发展
2009-05-11王晓青马中金鑫刘艳民祁俊薛媛媛
王晓青 马 中 金 鑫 刘艳民 祁 俊 薛媛媛
文章编号:1672-5913(2009)08-0069-03
摘要:本文在对青海大学计算机系教学团队的建设、发展及壮大的过程进行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抓住清华大学对口支援青海大学的帮扶契机,强化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带动队伍建设,实现教学团队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教学团队;课程建设;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建设是国家教育部2001年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而作出的重要举措。2001年6月,清华大学开始对青海大学进行全方位的对口支援。青海大学计算机系成立于2007年5月,得到教育部、青海省、清华大学和青海大学的大力支持。根据两校协议,清华大学将从发展规划、学科建设、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制定、师资队伍、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
2抓住帮扶契机,多方面实现教学团队的快速、有效发展
青海大学计算机系系主任由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学术委员会主任、信息领域著名学者周立柱教授担任。在实施具体帮扶的过程中,清华人秉承“厚德载物,行胜于言”的优秀传统,同时结合西部及青海大学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走出去、溶进去、有声音、有影响”的工作思路,从新系发展角度,制定了“夯实基础—调整巩固—发展提高”的三年发展思路,全面推进计算机系的建设,促进了计算机教学团队在多方面的快速发展和进步。
2.1建设教学的师资队伍
2.1.1教学队伍结构的变化及整体素质的提高
2007年5月之前,从事全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计算机教研室隶属于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要承担全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数据库应用基础”及“程序设计语言C”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从表1可看出,从事计算机教学的师资特征如下:
●年龄结构呈年轻化状态
●高职称及高学历人数偏低
2007年5月计算机系成立,计算机教研室归并到计算机系,所承担课程由原来的3门变成包括“C程序设计”在内的13门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
在清华大学的帮扶和青海大学的支持下,计算机系在科学有效的整合原有教师队伍结构的基础上,广纳贤才。除了严格引进优秀的硕士生、博士生外,教师队伍中还有在国外学习、进修经历的教师,这大大改善了教学队伍结构、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内就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得以快速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目前教学团队师资状况见表2。
从表2可看出,目前,从事计算机教学的师资特征如下:
●教学梯队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趋近合理
●高职称及高学历人数大幅度提高
●已形成清华大学+青海大学联动的培养机制
教学团队教师人数比建系前增加了10名,导致教学团队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具体见表3。
说明:职称指标的助教人数由建系前的5人增到8人,表明伴随着计算机系的发展新增青年教师人数增加,后备力量增强;从表3看出学历指标的变化最大,在读硕士由2人迅增到11人、学士由13人降为5人,说明教师自主学习、注重知识更新、注重提高业务水平的意识增强,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
2.1.2教学队伍建设的力度日趋加大
(1) 学科建设与队伍建设。科研和教学的紧密结合是学科建设的一大特点,鼓励团队教师积极参与教改项目申报与研究,以科研带动教学,同时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注意培养和造就思想正派、业务素质优良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促进团队人才梯队的建设,形成团队创新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从建系开始,充分利用清华大学教师与国内计算机业界、同行的联系,积极参与国内相关专业学术团体的活动,利用这些有力条件加强对外交流,能够及时掌握计算机教育最新发展动态,截止目前已陆续派出19人次的教师参加国内高校的课程进修及各类学术活动,派出人数占团队教师总人数的73.1%,教师增长了才干,开拓了视野。
(2) 教学研究。根据计算机学科的特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研究计划,促使教师积极改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思考通过撰写教学研究论文的形式呈现,促使教师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理论水平和科研水平,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在计算机系成立一年半的时间里,教师在各类刊物上发表文章20余篇,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科研项目上,已申请到省部共建的“网络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建设”、教育部的“质量工程-青海大学数字教室建设”及青海省的“信息技术与应用实践教育基地”3个项目,此外还成功申请校内立项项目3个,参加人数达20人,初步启动了科研工作。
(3) 教材建设。由于“软件技术基础”是针对工科类学生新增设的课程,内容设置较为广泛,涉及的知识点较多,使教材的选用难度很大。为体现因材施教,成立了系“教材编写委员会”,组织教师编写教材,按课程模块划分到人,并订立了进度计划、每周的例会讨论制度,同时由清华大学教师同步进行教材编写规范及思路的培训,针对每个教师的编写部分进行详细的点评、指导,目前已在清华大学出版社立项。编写教材不仅锻炼了教学队伍,实现了教材建设上零的突破,更成为青海大学计算机教学上的一个里程碑,极大地促进了课程建设与队伍培养。
2.1.3抓住帮扶契机,建立、实施有效持续的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
师资队伍建设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从表2可看出存在着以下问题:中青年教师多,骨干教师少,高职称教师偏少,而教学任务繁重。伴随着学校、计算机系的发展,青年教师所占的比重会急剧上升,解决中青年教师的科研水平及青年教师的成长问题已迫在眉睫。
(1) 建立行之有效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
通过“课程试讲、观摩教学、指出问题、强化指导”等环节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在短期内将其丰富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课堂教学能力,使他们迅速走向成熟,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成为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
(2) 通过面对面的指导,多方面实施“传、帮、带”制度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通过面对面的指导,多方面实施“传、帮、带”制度,以求在科研与课程建设上得到进步和发展。例如如何编写教材,如何申报项目等一系列问题困扰着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对于新建系,教学研究与项目申报关系到学科建设和教学团队人才培养,针对这些问题,清华大学教师与系学术委员会共同制定并实施了以下措施:
●定期讲座、座谈
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知识更新的周期缩短,计算机教师需要比其他教师更注意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学习新的知识。要求教师每年搞一次以上的讲座,自拟题目,把进修、自修及参加学术会议了解掌握到的新思想、新方法等告诉大家,教师共同讨论。这种形式的讲座、座谈,也是新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学习的过程。如2008年6月申请校内立项的两项科研项目已通过验收、结题,系学术委员会及时安排相关教师就科研项目的申报、实施及心得体会等作了专题讲座,这种现身说法的讲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课程申报
2008年9月,“C程序设计”作为校级重点课程建设拟申请立项。在通过学校形式审查、材料初审的基础上为使“C程序设计”通过答辩、顺利立项,在清华大学教师提供大量有价值材料的基础上,在面对面辅导、帮助下,几易其稿,使得此课程成功建设立项。
2.2构建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特色,构建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的教学体系,使其具有普及性、科学性、合理性和先进性。如在计算机系成立之初,结合学校专业设置情况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按照适用专业、体系划分、类别等重新进行了调整、设置,目前已形成拥有十多门公共基础课程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系列课群”。
2.3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水平
2.3.1教材的科学选用及扩充性学习资料的引进
选择优秀的、高质量的教学用书,直接关系到计算机课程体系的建设。如在“C程序设计”课程中选用的教材“C程序设计教程”是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的组成部分,而与之配套的多媒体视频教学资源符合SCORM规
范和中国软件行业CELT规范;与此同时我们对学习环节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在清华大学教师的帮助下应用多媒体手段制作了基于Web的教学资源,供学生强化学习,并开放基于该课程的师生交互平台。
2.3.2实践教学条件的改善
正在建设中的“信息技术与应用实践教育基地” 包括“计算机硬件技术与应用”等5个实验室,目前已完成实验室规划及主要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该实践基地的建设,不仅诠释了“树立以学生为本,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为核心”的教育理念,而且能很好地满足学科建设中新的课程体系对实践环境的需求。
3结语
青海大学计算机系将继续依托清华大学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学科优势和师资优势,积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抓住帮扶契机,以实践教学示范基地建设为目标、以素质教育和质量工程为导向、以建设精品课程为突破口、以科研带动教学和队伍建设为手段,全面推进教学团队建设与教育创新,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实现教学团队的高水平发展,实现独立承担培养信息技术与应用的特色人才的目标,满足社会、特别是西部地区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曾勇. 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J]. 中国地质教育,2007,(04).
[2] 王晓青. 基于西部特色人才培养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设[J]. 计算机教育,20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