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未来护肤品的技术发展方向

2009-05-11孙丕文

中国化妆品 2009年4期
关键词:护肤品美白护肤

孙丕文

在美国商学院读书的时候,最感兴趣的是关于企业发展战略的内容。且由于技术出身,所以更关心公司对技术创新方向的把握或者说是错误判断是如何影响企业或行业兴衰的。虽然大多数的案例产生的年代正好是电脑或IT行业大发展的时代,但其中揭示的道理对未来主流发展的行业(如生物制药,健康和精神满足),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正如哈佛商学院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所指出的,对行业发展而言,机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形成机会的可能情况大致有几种:基础科技的发明创造;传统技术出现断层;市场需求的剧增;政府的重大决策等等。机会是双向的,它往往在新的竞争者获得优势的同时,使原有的竞争者优势丧失,只有能满足新需求的企业才能有发展“机遇”。

对于美容护肤行业来讲,未来发展方向由很多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所组成,重要而且确定性强的因素(如老龄化),比较容易把握,应及早地进行战略选择。对于不确定性因素的分析能帮助进行有前瞻性的安排,新的竞争优势往往就在对不确定因素的把握中建立。护肤技术是一个典型的交叉学科,特别是多学科的科技进步,发明创造都会加速影响护肤行业,对传统技术产生挑战,孕育新的竞争格局。总之,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美容护肤品行业的一个重要的可确定性因素,就是它最终要满足的是消费者对美的追求,这种追求的目标是内外兼顾的,既包括皮肤外观的改善也包括良好身心体验的追求。这种功效与感受的双重需求预计仍将在未来继续指导护肤品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开发。

消费者对护肤品功效与心理感受的希求,根据她的年龄,文化背景,性格特点,经济条件,工作生活的外界环境等等而趋于个体化。这种终端消费者多层次多方位的需求就导致了护肤品行业比其他任何个人护理用品(如头发护理,口腔护理甚至于是彩装和香水)都更加细分,技术创新和手段也更加丰富多彩。我们可能都注意到了,当你走进高级商场的时候,那里有越来越多的的奢华护肤品专柜。没有任何一个其他个人护理品领域能做到这一点。

从功效上来分,美白,抗衰老,和基础保湿是最大的三块。美白产品作为一种产品定位是针对亚洲市场的,但作为美白产品的技术基础,包括常规的日化手段和生物科技技术,以及这些技术要解决的皮肤问题,如减少色斑,祛除肤色不均,祛除暗沉,增加透明感等等,却是全球性的。大的跨国企业具有一定的优势,因其能充分挖掘在全球范围内可能得到的各种各样的资源和技术手段,并把其成果在全球市场范围内最大化。

日本是美白护肤品的发达比较早的国家, 从80年代中期开始活跃,至今美白在日本巨大的护肤品市场中占大约一半的份额。在法规上,日本将美白类护肤品划分为医药部外品,管理较普通化妆品要严格很多,包括对成分的审批和宣称的限制。比如说,要宣称美白的产品必须使用厚生省批准的美白活性成分和辅料成分。 对于新的活性成分的审批可能长达4-7年,要求完整的安全性数据,稳定性数据和美白机理的实验数据,以及人体功效评价的数据。单单要完成安全性的多个实验,可能就要花费上百万美元。所以这么多年来被批准的活性成分也不过十几种。这些活性成分的来源基本上是从两个方面,一类是植物(或中药)来源,如大家熟知的熊果苷和最近批准的厚朴木脂素。 另一类应属于发掘有美白功效的“老药”, 如2003年批准的氨甲环酸 (临床上常用为促凝血剂,后发现有抑制黑色素合成的功能) 和2007年批准的烟酰胺(维生素类药)。

日本最早的美白消费者群体,经过了20年左右的时间,现在已经步入中老年,他们的护肤需求也随着开始有比较大的变化。相对于年轻时候更倾向于维持现状,预防变差的护肤要求,他们现在对护肤功效更有紧迫感,希求更快速更明显的护肤产品和护肤方式。他们中有些人开始转向抗衰老护肤品。医疗级美容如激光祛斑,光子嫩肤等也在大都市迅速流行。

伴随着小巧先进的激光和脉冲光等设备逐渐投入市场,微创(即非手术)类医疗级美容的舒适程度和安全系数都有显著提高。这几年来,医疗级美容场所在日本越来越多,而且价格也越来越便宜。对微创手段的需求已经远远超过手术量。医生资质被视为选择美容机构的非常重要因素。他们的客户群也从原来比较局限的演艺圈人士逐渐扩到到普通人群。他们已经在逐渐突破医院的经营模式和形象, 把自己树立成医疗级的功效和令人身心愉悦的服务与环境设计相结合的新型医疗美容沙龙 (Medical Spa)。他们甚至也通过主流美容杂志等媒体进行宣传和公关活动。

除了那些已经为大众所熟知的激光,脉冲光等技术,非光类能量技术如超声、射频及等离子等目前正在兴起。

它的的明星美白产品宣称含有“最高浓度的维他命C”,间接夸耀其美白功效专业水平。 这类产品也有人称其为药妆品,但世界各国对药妆品这个说法都没有规范的定义, 使其变成了一个市场的说法,而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技术或法规的概念。出于对消费者负责的考虑,这是一个潜在的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纵观日本美白护肤品的发展史和现状,美白产品遇到一些前所未有的挑战,走到了一个交叉路口。首先是医疗级美容的显著和快速的功效,为消费者树立了新的标杆和期望值。传统意义上的护肤品和医疗级美容之间要重新进行定位。第二点是随着中老年消费群的逐渐增多,美白类型护肤品要考虑如何能够开发出有针对性的适合他们不同需求的产品。最后就是由于日本法规对医药部外品的严格要求,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美白产品的宣称和背后的技术进步,结果是厂家要花很大成本,很长时间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创新,消费者渐渐失去耐心。这些因素导致了美白类产品所占的市场规模在日本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因为日本的护肤品,尤其是美白类护肤品对其他亚洲市场影响很大,观察日本会对我们把握中国美白类产品的未来方向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在不久的将来,护肤理念和护肤手段将更加趋于多元化。消费者在不断寻求能满足其对功效和身心体验双重追求的最佳组合。用来进行组合的手段包括医疗级美容机构,普通美容院,介于美容院与医疗机构之间的“养生美容“机构,外用的护肤品,内服的美容食品或饮料,以及帮助改善整体健康状况的个人生活方式等等。这些不同的手段在每个消费者护肤的“菜单”上定位将会越来越明确, 每种手段都会有自己的范畴和金标准。

对于护肤品来说,寻找安全有效的活性成分仍然会是研发的着重点,新的突破点来自于各学科进一步的交叉。生物科技的高速发展将帮助找到更精确的作用靶点来帮助实现所需要的功效。这实际上是在采用药物开发的手段来发现新的作用机制,以期跨越性地提高功效。最近开发出的新的美白成分α-黑色素细胞刺激素(α-MSH)受体拮抗剂就是具有这样特点的新技术。α-MSH是一种小的多肽,由脑下垂体分泌, 也会由皮肤角质细胞分泌,通过作用于黑色素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调控黑色素细胞产生黑色素。α-MSH受体拮抗剂阻断α-MSH与其受体的结合,黑色素细胞就不被激活产生黑色素。有了很好的活性成分,如何增加其稳定性和透皮吸收的能力,我们也能从药物开发领域得到很多启发。

生物科技特别是基因组学可能带来的另外一个亮点就是在真正意义上使 “量身打造”护肤方案和护肤技术成为可能。今天人们已经可以检测出在外界特定刺激下(比如说紫外线),哪些基因表达会增加。未来可以根据对这些活跃基因的了解,开发出特异性更强效果更显著的的护肤手段。未来的五到十年,新的突破点将来自于人类基因组学的进展。与生俱来的个体皮肤的差异可能归结到一个或几个DNA片段上。在你还年轻的时候就可能知道你将来是更要担心皱纹还是色斑的问题。也许这种检测就需要你提供一点点唾液那样简单。也许这样的服务贵到只有少数人才能承受得起,但正像其它高科技一样,其普及的速度可能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是“干细胞疗法”。干细胞技术将谱写医学的新篇章,也势必会对护肤技术产生深远的影响。事实上,随着对成体干细胞研究的深入,发现皮肤中至少含有6种成体干细胞.目前研究取得结果较多的表皮干细胞和真皮多能干细胞, 研究人员认为其在创伤修复,组织工程 (皮肤、牙齿, 头发)、基因治疗及整形美容等方面的应用都有广阔的前景。皮肤的衰老主要体现在表皮层变薄和真皮层萎缩,研究人员利用干细胞培植皮肤再生技术开发出更接近真皮基质的三维支架,应用于皮肤衰老整形中。创伤修复后的皮肤再生是很多抗衰老技术研究的基础,干细胞在该领域大有可为。

亚洲经济的高速发展必将带来亚洲文化逐渐成为主流。这包括亚洲的美丽标准和美容手段。中医药在大中华区,日本,韩国及东南亚都有很强的信任基础。虽然目前对中医药在护肤品中的使用还大多局限于使用中药中的个别植物成分,相信在未来的技术开发上将会越来越重视中医药的整体观以及强调预防的观念。对于口服美容食品或饮料来说,中药也会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当然,挑战仍然是如何保证其安全性。

虽然目前中国的护肤品市场占主导优势的还是大家熟知的一些大的国际公司,但综上所述,经过将近20年的快速发展,新的台阶摆在了所有人面前,走上这个台阶可能就是一个很不同于今天的新天地,在这个新天地里,后来居上的机会将大大增多,找出自己有竞争优势的新的技术平台和与之相配套的商业模式将是取得成功至关重要的。

编辑/胡迎春

猜你喜欢

护肤品美白护肤
涂抹护肤品不用总拍打
情侣出行,精致护肤
生如夏花
修护美白
护肤
让你瞬间拥有幸福感的Beauty gtems
美白修护
潮流护肤品购物攻略
不再惧怕阳光
美白乳液,要亮白也要保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