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民族《汉语》教材的编辑特点

2009-05-11

群文天地 2009年2期
关键词:第二语言藏族汉语

苏 红

在众多的社会舆论中,承担出版工作中心环节的编辑人员常常被赞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优秀作品的助产士”等等。这不仅反映了社会对编辑工作的重视和对编辑人员的尊敬,同时也说明了社会对编辑人员社会职能的承认及对编辑人员的期望和要求。

而作为教材编辑,是教育内容的策划者和制定者,承担着“编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因此,就必须严格遵循教育的普遍规律,尊重教育的科学发展规律,为广大受教育者编辑出适宜优质的教材,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美誉。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发达地区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而作为我国各民族通用语言的汉语,已经成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少数民族群众越来越认识到学习汉语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视汉语学习,要求提高汉语水平,具备使用现代汉语的基本能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这种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提高少数民族的汉语水平就对我们从事少数民族汉语教材编辑的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新的形势,我们就必须紧跟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步伐,做出积极的努力,以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我们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合作编辑的九年义务教育藏族地区使用的《汉语》新教材,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产生的。在参与此套新教材的编辑过程中,笔者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启示,对民族教材的编辑特点获得了一些新的认识。

这套新编《汉语》教材从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特点出发,坚持科学的编写原则,主要体现了如下几方面的基本特点。

1、坚持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原则。

结构指的是语言的构成规律。从科学性来讲,结构本身就体现着语言所具有的习惯和规律,不是字词的随意堆积;从教材的编排来讲,循序渐进地安排语法结构,则可以做到语言能力训练有的放矢;从教学的角度来说,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掌握和运用起来更容易一些。从整个学汉语、用汉语的过程来说,小学是打基础的阶段,应该学习最基本的东西。

功能指的是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语言是最完备、最丰富的交际工具,学习第二语言同样是为了交际。所以新教材的编辑首先特别注重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给学生提供恰当的会话场景范例,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和使用汉语。注意交际功能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白学了这些是做什么用的,学了就有效,学生才会有兴趣。如果不与他们自身的生活相沟通,他们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语言的载体性必然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内容。文化一方面指提供给学习者所学习的语言的文化背景和正确的交际行为(如礼貌用语);另一方面指的是所学的文章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如第三册《月饼多少钱一斤》,反映的是汉族的传统习惯。还有反映藏族传统文化的《藏族和茶》、《在扎西家做客》等)。

学习语言结构知识是基础,训练语言的运用是重点,同时注重导入交际文化因素,这是新编《汉语》教材的基本编辑原则。

2、注重科学性和针对性。

(1)教材的服务对象是汉语环境较差的农牧区或半农半牧区,这里以藏语授课为主,单科加授汉语的藏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属第二语言教学。因此,为了适合藏族地区的需要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编写力求抓住汉语自身的特点,又照顾到汉语和藏语的区别,体现教材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2)注意教材的趣味性。除了汉语拼音的内容外,从课型的构建、篇目的组元到练习的设计,充分体现第二语言的特点和规律,适应藏族儿童学习第二语言的的年龄特点。小学阶段以功能为主,兼顾结构与文化。让学生不仅能模仿说话,而且自己还能造成句子。各方面的要求都低于学生的母语——藏语文。

(3)字词、语法和各项技能相互协调,尽量贴近学生实际,适应不同地区、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扩大教材的弹性。

(4)和谐统一地反映汉藏及其他民族的生活和文化内容。教材中有不少篇目通过介绍民风民俗,反映不同民族的生活和文化。如《参观布达拉宫》、《望果节》、《吃过羊肉手抓吗》等课文,从不同侧面表现了藏族地区的文化。又如《月饼多少钱一斤》反映的是汉族的传统习俗。这样,教材更有针对性,更符合学生的生活体验。

(5)服从课程计划,保证小学阶段汉语课程总的授课时数。藏族小学汉语授课的起始年级提前到一年级,一、二年级平均每周4节,三至六年级平均每周5节。新教材注意按照课程计划,恰当安排教学内容。

3、注重教材的规范性和系统性。

(1)重视教材编辑的规范性。①选文规范化。文章尽量选择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表达简明,生动有趣,易学易记,实用有效,适合做第二语言教学的教材。内容要广泛,以表现现代生活为主,如: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也有反映本民族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乡土内容;体裁多样,包括儿歌、童话、寓言、散文等。课文类型有阅读材料、口语材料、写作材料、会话等。选文中的知识点循序渐进,难易程度与学生水平一致。②语言规范化。选文的语言符合规范的汉语表达方式,避免了病句或方言。一些名家,如老舍、贾平凹等具有鲜明地方语言色彩的文章,在初中、高中的年级选入,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介绍给学生。汉语拼音符合《汉语拼音方案》的规定,力求把最标准、最规范的汉语教给学生。选文规范,尽量做到文质优美,实用有效。③确定字词、语法点规范,严格遵循教学大纲的等级标准,安排各项汉语基础知识和汉语基本技能的训练内容。词语必然是规范的普通话词语,不带有地方色彩,包括北方方言色彩;教材中的句子符合汉语语法和汉语习惯,不存在病句现象,句子之间的衔接符合逻辑,经得起推敲。

(2)坚持教材编排的系统性。小学《汉语》教材注重体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规律,以纵向为线索,对汉语知识和汉语技能由低到高进行编排,后一级涵盖前一级;以横向为线索,注意各项训练内容和多种训练形式的交叉平衡。从整体严格把握汉语知识和汉语技能在纵横两个方面的相互协调。

4、注重教材插图设计和绘制的表现性。

教材插图采用卡通画的表现形式,利用先进的电脑技术制作,有主图、副图和图标三部分组成。画面生动有趣,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为了适应第二语言教学的要求,适合藏族地区学生的需要和年龄特点,教材编辑力求既抓住汉语自身的特点,又照顾到汉语和藏语的区别,体现教材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既反映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文化,又体现藏族的生产和生活实际,使教材具有针对性;既设计出整套教材的总体风格,又照顾到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增强教材的趣味性。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教材编译中心)

猜你喜欢

第二语言藏族汉语
The Light Inside
藏族舞蹈的动作特点和传承发展
学汉语
《演变》《藏族少女》
脑与第二语言学习
追剧宅女教汉语
Critically assess the use of Contrastive Analysis as an aid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Improving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Ability of Speaking English by the PPP Model
汉语与拼音
浅谈汉语学习中的“听”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