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经济思想基本特点及当代意义
2009-05-11顾演超
顾演超
摘 要:邓小平经济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总结。邓小平的经济思想具有实践性、务实性、民族性、开放性的特点。在新时期研究邓小平经济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经济思想;意义
中图分类号:A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6-0001-02
邓小平经济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总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系列邓小平经济思想中的核心理论体现了邓小平经济思想的实践性、务实性、民族性以及开放性的特点。此外,邓小平经济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和科学分析时代特征的重要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指导思想。在新时期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经济思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邓小平经济思想的基本特点
1.1 实践性
邓小平的经济思想来自实践,指导实践,同时又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并且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邓小平指出:“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邓小平经济思想乃至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讲,就是它从当代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总结人民群众从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形成和发展的。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这也是邓小平理论的本质特征和生命力所在。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产生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之所以能够引导我们取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显著成就,在实践中显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就是它随着时代的脉搏而跳动,不断地从实践中汲取新的营养。邓小平认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是一项开拓性的伟大事业,没有现成的准则可以遵循”。邓小平在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特别注重运用试验这种创造性实践的科学方法。在“试”的过程中,邓小平特别强调要善于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妥当的就赶快改,一时看不准或不好下结论的,要看一看,让历史和实践去检验。总之,在邓小平的经济思想中,始终体现着尊重实践,勇于实践和用实践检验真理的实践精神。
1.2 务实性
邓小平在其整个革命生涯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精神。早在“文革”期间,邓小平就对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提出过不同的看法。1974年他临危受命,着手实施国民经济的全方位整顿工作。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再度复出,果断的提出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他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一文中指出:“近30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来,所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发挥的太少,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十年文化大革命,更使我们吃进了大苦头,造成很大的灾难。现在要横下心来,除非爆发大规模战争外,就要始终如一地、贯彻始终地搞这件事一切围绕着这件事,不受任何干扰”。邓小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是对以阶级斗争为纲,对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否定。邓小平主张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来展开,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依据。著名的“猫论”就是这一思想的代表。这实际上就是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群众的愿望需求出发,从党和国家的利益出发,它充分体现了邓小平经济思想的务实性。
1.3 民族性
在邓小平的经济思想中,到处体现着他对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的关注,体现着他对祖国强大的孜孜追求和不懈努力,体现着他为探索中华民族振兴道路所付出的心血。一是他提出了中国的改革发展道路。为了使中华民族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扫清社会发展的障碍,邓小平提出了改革的任务。他指出:“必须改革社会主义内部的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各种旧体制,以便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达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邓小平把改革作为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成败的大问题,要求全党引起高度的重视,以改革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反映了邓小平为中国发展而表现出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邓小平在总结以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国情,提出了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邓小平为了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提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这一发展重点的确定,反映了中国人民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统一的内在要求。三是在经济发展的目标上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思想。邓小平代表人民的利益,在总结西方经济发展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让少数人先富起来然后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邓小平指出:“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为了使先富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地发展起来,而不是两极分化”。这是根据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普遍贫困的实际,提出的发展经济的重大举措。邓小平经济发展思想根源于中国特殊的国情,服务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民族性。
1.4 开放性
早在1984年,邓小平就明确指出:“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他还说:“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开放的对外政策。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主要依靠自己的努力,自己的资源,自己的基础。但是,离开了国际的合作是不可能的。应该充分利用世界的先进的成果,包括利用世界上可能提供的资金,来加速四个现代化的建设”。邓小平还说:“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实践充分证明,对外开放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增强了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了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这也充分体现了邓小平经济思想中的开放性。
2 邓小平经济思想的当代意义
(1)有利于我们深化对国情的认识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邓小平经济思想指导下,我国生产力极大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很大进步。但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不少新问题、新矛盾,具体表现为,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人差距持续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经济增长方式落后,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和竞争力不强等。尤为突出的是存在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最终解决,迫切要求我们运用邓小平经济思想的基本原理,不断研究新情况,分析新问题,解决新矛盾,从而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艰巨性、长期性、复杂性有清醒和足够的认识,紧紧把握住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促进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充分认识和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现阶段的基本矛盾和问题,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有重大现实意义的。
(2)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是我们党长期以来一直探索的课题。邓小平同志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新时期,改革开放需要进一步深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进一步完善,现代化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就需要我们运用邓小平经济思想指导新的实践,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党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正是在邓小平经济思想的指导下,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并强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其中“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而“以人为本”正式对邓小平经济思想深刻的体现。
(3)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以及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了宏伟蓝图。邓小平作为伟大的战略家,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十分重视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从1981 年至1990 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 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 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同时他提醒我们:“要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是邓小平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吸收了国外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有益做法,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而制定的。“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实现,将从经济上有力地证明社会主义是成功的,将以铁的事实充分证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正如邓小平所说的:“这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邓小平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为我国以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了宏伟蓝图。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鲁岩.论邓小平经济思想的现实意义[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1,(3).
[3]@杨燕青.实践性是邓小平经济思想的灵魂[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199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