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及主体性教学

2009-05-11胡先富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能动性教学活动主体

胡先富

主体性教学是当前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教学活动中,倡导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这一教学原则既重视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又突出地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客观地反映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和学生所处的地位。

一、对学生与教师两个主体及其主体性的认识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进行交往互动,形成双边认识活动,它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弄清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及其主体性特征,是实施主体性教学的基础。

1.学生主体及其主体性

教学活动中首先得承认学生是主体,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只有在确定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条件下,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其参与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教学的终级目标是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观念,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并掌握真理。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学,把学生的学摆在首位。学生是具有主观意识的人,而非呆板被动地接收知识的机器,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必须通过自身的主观内化才能完成。所以,从学生的学习发展来看,学生便是主体,其认识活动的对象——教师和知识便构成了客体。教师应牢记这一点,要让学生真正学起来,思维动起来,成为学习的主人。缺乏对学生主体的认识,教师的教便会变得盲目,就会回到满堂灌、填鸭式、注入式的教学中。

学生的主体性是在教师劳动对象化的过程中实现的,教师在实现劳动对象化的过程中,要认真研究自己的劳动对象——学生主体的主体性特征。

第一,主体自觉能动性。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作为认识活动的主体,学生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做,怎样做,这些都是自觉能动性的表现,这种自觉能动性为每一个实践主体所具有。但在很多情况下,人的能动性是潜在的、不自觉的,要把潜在的、不自觉的能动性变为显现的、自觉的能动性,即变为有意识性的和有目的性的能动性,需要一定的条件,特别是外部条件的刺激与催化。明白了这一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不能忽视学生主体的自觉能动性,要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启动学生主体的自觉能动性,使其主动参与、主动适应和主动探索。

第二,主体创造性。学生以认识主体和发展主体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既能动地认识客观事物,同时又能动地进行着创造,以及对原有模式的突破和对现实的超越。学生首先将学习到的知识经验化为己有,经过一系列的意识活动同化到自己的认识结构中,然后生成独立的自主意识和有序的知识系统,这是一种创造。学生主体的创造性经教师的培养可以进行更高层次的创造与升华。

第三,主体自主性。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总是积极地自主地支配自己,去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实现自我价值、自我需要,追求主观与客观的和谐统一。在教学活动中,要求教师努力创造自由、和谐、民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自主学习、独立判断,最终实现自主发展。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性共性以及主体性的个体差异,在一定程度上讲,主体性教学就是差异性教学,这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前提条件,否则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能是一种口号。

2.教师主体及其主体性

在教学的双边活动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并不抹杀教师的教,也并不是要求教师把自己置于学生的从属地位。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组织者与引导者,是课堂信息的捕捉者。学生在学习中要获取知识与经验,离不开教师的合作,离不开教师的启发与引导。从教师的活动来看,目的是要学生获取知识、技能、观念,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其活动对象就是学生和教学内容,所以教师便是主体,学生和教学内容便是客体。

教师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对教育工作的责任感、敬业精神、能力及态度、进取心、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在把握自己的认识对象、学生主体共性及主体个性差异、培养目标、教学大纲、教材等的基础上,组织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实施主体性教学。

二、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间的关系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的,弄清两个主体间的辩证关系是实施主体性教学的关键。

首先,教师主体地位的确立和主体性的发挥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前提。社会对学生的总体要求,以及培养目标的实现,首先需要通过教师的主体内化,然后分步骤、按计划地实施。教师主体要对自己的活动对象,即学生客体进行深入的认识,以掌握他们的学习习惯、知识基础以及兴趣、爱好等个体差异。同时对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有一个相当高认识,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离开了对教师主体的认识,离开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学习就会变得盲目,延长“悟”的过程, 甚至“悟”不出道理,从而降低学习效率,甚至失去学习信心,就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系统化地掌握知识与经验,更谈不上主体性的发挥。

其次,学生主体的不断变化和主体性的发挥,又为教师主体提供了新的客体内容。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学生的学习心态、学习状况要影响到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师要主动地去认识、分析,并适应这个过程,发挥其主导作用。在教与学的交往互动中,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与合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享彼此的思考、经验、情感、体验和观念,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与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实现了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因此,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在教学活动中是辩证统一的,他们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三、主体性教学

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育。它要求通过教师主体性的发挥,达到以下目的。

第一,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即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和实现自身发展的主体,对学习具有一种使命感和主人翁态度,将学习视为内在需求。在学习活动中,能进行自我控制,并能发挥自身的潜能。主体意识主要包括价值意识、应用意识、批判意识、参与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等,是能动性、创造性发挥的基础。第二,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即让学生拥有自主学习、自主探索、驾驭外部条件的能力,能够自我设计学习目标,对学习进行自我控制与管理,寻求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独立思考与判断,形成自主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第三,增强学生的主体个性。即使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广泛的兴趣和开拓创新精神,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有独立的见解和自我克制力。

在教学活动中,主体性教育集中体现为主体性教学,要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其核心是营造一个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环境,调动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实现自我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集中体现为“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寻求问题解决的策略,创造性地提出新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体性得到不断深化和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主体性的发挥。而教师主体性的发挥则集中体现在如何“主导”教学活动。在有意识的教学活动中,给学生提供各种仿真的教学情境,创设反思与再认识的机会,对学生作“有指导的再创造”的引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应立足于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突出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觉性、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实施主体性教学,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应在“导”字上下工夫。“诱导”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主体参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疏导”学生思维,“指导”学习方法,“领导”科学观察,“辅导”困难学生等。实施主体性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应当体现出师生的双主体性,体现启发性、激励性、差异性(教师)、自主性、愉悦性(学生)以及民主性、和谐性(师生)等特点。

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当两个主体的主体性都得到充分发挥时,教学才具有活力与生机。

参考文献

[1] 李承武.现代教育学.重庆:西南师大出版社,1997.

[2]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 胡俊杰.教师应有强烈的学生意识.教育探索,1999(5).

[4] 林为文.研究性学习探讨.福建教学研究,2001(2).

[5] 赵明.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特征.中国教育学刊,1999(3).(责任编辑 张茂林)

猜你喜欢

能动性教学活动主体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调动主观能动性,提高写作水平
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
比较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