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陶行知学习观指导下建设教师学习文化

2009-05-11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好学陶行知教师

王 坤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与其他职业相比更需要学习。陶行知在他的各类著作中,始终把教师的学习作为重要内容给予强调。他的学习观对当前教师学习乃至创建教师学习文化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教师的学习目的与学习精神

陶行知特别强调教师的学习。他又说“一个不长进的人是不配教人,不能教人,也不高兴教人。‘后生可畏不是一句客气话,而是一位教师受了大众的蓬蓬勃勃的长进的压迫之后,对于自己及一切教师所提出的警告。只有不断地追求真理才能免掉这样的恐怖。”针对教师中存在的职业倦怠情况,陶行知先生也有自己的看法,认为那是缺乏持续学习的后果。他指出“有些人做了几年教师便有倦意,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的还是因为不好学,天天开留声机,唱旧片子,所以难免觉得疲倦起来。唯独学而不厌的人,才可以诲人不倦。要想做教师的人把岗位站得长久,必须使他们有机会一面教,一面学;教到老,学到老。当然,一位进步的教师,一定是越教越要学,越学越快乐。”

陶行知指出教师一要为博爱而学习,二为独立而学习,三为民主而学习,五为科学创造而学习。他说“先生不应该专教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教师的职责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责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极力提倡教师要有创造意识,指出“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总起来说,创造开辟都要有胆量。在教育界有胆量创造的人即是创造的教育家,有胆量开辟的人即是开辟的教育家,都是第一流的人物。”

他强调“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号召“向着创造之路迈进”。指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教育环境的复杂性使教师职业成为最需要有创造性的职业,教师理应使自己的课堂成为智慧的生发地、思维的运动场,在解放学生的同时,也使自身获得解放,从而畅享教师职业带来的幸福和尊严。

要实现创造之目的,陶行知首先强调教师要有科学的精神。“我们研究学问要用科学的精神”,“用科学的精神在事业上去求学问”。对此陶先生提出了五个字的基本要求,即一(专一),集(搜集),钻(钻进去,求深入),剖(解剖,分析),韧(坚韧),最忌玄想、武断、尽信书、以差不多自居,以一家言自封。指出一个人能把“一”,“集”,“钻”,“剖”,“韧”五个字做到了,在做学问上一定有豁然贯通之日,于己于人于社会都有贡献。

其次要虚心,“要虚心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也跟敌人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提倡老师要拜老百姓和小孩为师。他勉励大家应当“天天学习,终生学习”,养成好学的习惯,活到老,学到老,进步到老。要注意不断更新知识,指出教师“并不是贩卖知识,就可以终身卖不尽底”。“年年照样画葫芦”是十分可怕的。

再次要有恒心,要坚韧不拔。他指出:“做学问是一种长期的战斗工作,所以必须有韧性战斗的精神,才能在长期战斗中,战胜许许多多的困难,化除种种障碍,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走入新的境界”。指出做学问不能只是“尝一尝,试一试,就停下手来,那是不会有什么大不了的贡献的”。要真想有成就,就必须从有计划的苦功中得来。必须始终不懈地坚持下去,“必得天天想,一年到头,一世到老都在这上面下功夫,才能希望有所成就。”

二、教师学习的渠道与方法

陶行知从生活教育理论出发,把学习的渠道大大地扩宽了,主张“宇宙为学校,自然是吾师,众生皆同学,书呆不在前”,“以社会作学校,奉万物做宗师。”陶行知提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一切生活都是课程”,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进行什么学习,脱离生活就是谈不上学习。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以做为中心,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斗争生活中接受教育,进行学习,以求得知识,获得本领,发展智慧、情感、意志和个性。教师的生活就是学习的生活,教师的学习可以是基于案例的情境学习,可以是基于问题的行动学习,可以是基于群体的合作学习,可以是基于原创的研究学习,可以是基于经验的反思学习。教师生活随处是学习之所,随时是学习之时。

社会是无形的大学,陶行知主张“以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二十八宿为围墙。人人可以作为我们的先生,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同学,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学生,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便是毕业,活到老,学到老。”这种提法对教师树立终身教育理念非常必要。

当然,陶行知强调教师在生活中学习,在社会中学习,并不是说教师不用读书了,而是要求教师读活的、真的、动的、有用的书。对这样的书陶行知提出了三条标准。一是看它有没有引导人动作的力量,看它有没有引导人干了一个动作又要干一个动作的力量;二是看它有没有引导人思想的力量,看它有没有引导人想了又想的力量;三是看它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价值的力量。这里既道出了书的标准,也指出了读书它应达到的要求,如果读了这样的书,又能做到不断“动作”、不断“思想”,不断“产生新价值”,就能做到手脑双全。

在学习上,陶行知特别重视学习的方法。“学问怎么样能够进步,重要在有方法研究”,“活学活用要有科学方法”。

他首先提出了“五路探讨”的方法。即:体验;看书;求师;访友;思考。陶先生在这里强调在行动中,在实践中通过实际体验进行学习,通过看书,求师,访友多方获得知识,同时要认真思考,在思考中获得新的知识,产生新的价值。陶先生还提出学问增进的方法有二:一是各有应读之书必须读,二是各有应联之专家同志必须联。还说“个人学习不如集体学习,偶尔学习不如经常学习”。为进行经常学习,最好是联合起来,组织起来。这些都是讲学习的途径,即要脑、手、嘴、眼各种感觉都动起来,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学习,将读书与实践思考结合,个人自学与集体学习,求师访友结合起来。

第二,强调“每事问”。在这方面陶先生反复强调,可以说是苦口婆心。每事问的重要性:“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强调虚心地多多去问“问古问今问未来,问天问人问万物。”每事都要问清楚“何地,何事,何故,何人,何如,何时,何法,几何”,指出要沿着科学的生活过程去问,即: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实验;实验生断论;断论又生行动,如此演进于无穷”,对任何一个问题“一问便须问到底”。

第三,以教人者教己。这是陶先生提出的一条很主要的学理。因为“为学而学不如为教而学之亲切。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然要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地格外明白了。”实现了教学相长。

第四:处理好博与专的关系。陶先生提倡“要学得专,也要学得博。”尤其强调要学得专。劝诫大家“莫跟鼯鼠学五枝,凿井越深口越大,博学首要在好一。”希望有能力研究的先生和学生,必须择定一个题目从事研究,即使一个很小的问题,也可以研究出很深刻、很渊博的大道理来,对于一个问题认定了,便要尽力向里钻,钻出一个大道理来,于人于己都可以得到切实的益处,而且可能有大的贡献。

此外,陶行知在谈到教师学习的时候,总是同时想到如何通过教师的学带动、影响学生的学。陶行知说:“好学是感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感染很多人好学。就地位论,好学的教师最为重要。要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换句话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陶先生谆谆提醒教师必须力求长进,不要做年年爬起来卖旧货的教育界败类,不能懒惰,不能放松,一定要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这是教师应有的责任。师道之可敬在此也。为此,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气候。作为教师,不要做“糊涂先生”,切莫轻于断定学生的品格,所谓“庸”,“笨”,所谓“调皮”,“坏蛋”,未必就没有出息。要运用民主的方法教育学生,多给他们“一些自由的空气呼吸,多给他们一些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解放孩子,把学习的基本自由教给他们。陶行知非常殷切地告诫人们;只要先生们少骂几句坏蛋,社会、家庭、政府多给一些自由的空气,少用一些强制手段,那么爱迪生他们便会如雨后春笋一发不可遏了。如果真能出现这种局面,学生一定能学得更加主动,更加生动活泼,更加有成效。

陶行知关于学习的论述虽然已是几十年前的事,但与当前国际上的先进教育思想相比并不落伍,仍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使我们感到很亲切。21世纪是学习的世纪,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已成为必然趋势,借鉴陶行知学习思想,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学习文化,教师应该走在社会发展的前列,成为全社会学习的典范。

(责任编辑 刘永庆)

猜你喜欢

好学陶行知教师
最美教师
知而好学,然后能才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打好学文言文的基础(二)
陶行知生活力专题研究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
圆我教师梦
陶行知的赏识教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