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对策

2009-05-11莫勇丽

广西教育·B版 2009年1期
关键词:操作技能动手因材施教

莫勇丽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知识性与技术性相结合的工具课程,其中的技能训练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信息技术课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一、推进目的教育,增强学生学习操作技能的动力

目的教育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使学生正确理解学习某一课程或知识技能的目的,从而增强学习动力,提高学习兴趣。当前中学教学中目的教育比较薄弱,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只重视那些考试学科的学习,而藐视包括信息技术课在内的所谓“小科”的教学,其直接后果是学生知识面窄,技能缺乏,素质不高。推进目的教育,在中学的教学中,特别是在小科教学中有紧迫的现实需要。

在中学信息技术课中,一些学生由于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动手操作的意识不强,更有学生认为动手操作是在浪费时间,从而对学习信息技能产生一种抵触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在当今信息时代里,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最基本的技术手段,而信息技术课所传授的知识技能,也像语文、数学和外语所传授的知识技能一样,是现代知识技能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其次,在具体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学习信息知识技能的实际用途。比如在学习Excel前,教师用现代统计工作必须用到的自动求和以及筛选、排序等为例子说明Excel系统的重要功能,再通过Excel自动算出全班同学考试的总分,自动按科按从高到低进行全班同学名次排列等演示,使学生正确理解学习Excel的现实目的。

二、 培养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动手操作的欲望

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只要对某种事物怀有浓厚的兴趣,学生就会想方设法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当前,在中学的教学实践中,一些学生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不感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一可以通过问题激发学生对实际操作的兴趣。结合日常生活向学生提出种种需要他们自己解决的实际问题,比如“如果你家里的电脑感染上病毒,无人帮忙,你应该如何处理?”“机械鼠标移动不灵活了怎么清理?”等。二可以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新鲜感来激发学生对实际操作的兴趣。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安排和调整讲课内容,适时地呈现新的兴趣点、挑战点和学习点。三可以适当采用游戏激发学生对实际操作的兴趣。根据中学生好奇、好动、爱玩的特点,把信息技术课中一些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内容融入于游戏之中。比如学习键盘操作和鼠标操作时,可以让学生玩一下“警察抓小偷”、“青蛙过河”、“吃苹果”、“纸牌”等游戏,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练习指法与鼠标操作。

三、 进行帮助鼓励,提升学生动手操作的信心

在信息技术课上,往往有一些其它学科学得很好的同学,却在动手操作计算机时显得无能为力。这部分学生对技能方面的自我评价过低,总怕操作出问题,这种心理压抑了学生操作的愿望和动机,使学生畏缩不前。还有些学生对教师说过的操作步骤记得一清二楚,但一旦到自己动手时,便惘然不知所措,这也是信心缺失的表现。对这些学生,教师要给他们多一些耐心和爱心,多让他们尝试成功实践的机会,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感到自己“能行”。在课堂上见到那些光看而不敢自己动手操作的同学时,不妨先问其是不是电脑有什么问题,在排除电脑设备问题并确认是因学生信心不足而不敢动手后,可以对他说:“你那么聪明,按照老师刚才教的步骤做,耐心点,一定行!”对那些确是在操作时遇到困难而无法继续进行的学生,教师就要加以辅导帮助,当学生正确完成操作后,要及时肯定,特别是当他们有进步时,要及时表扬。必须注意的是,在指导学生上机实践的过程中,应先教会学生一些常用的操作方法和规律,如Windows菜单的操作方法,以及一些应用软件的保存、打开、页面设置和操作技能等,让他们在动手实践时觉得心里有谱。在此基础上要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勤于练习。随着练习的次数增多,成功的体验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会不断增强,上机练习的欲望也会增强,从而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

四、 实施任务驱动,形成学生学习操作技能的压力

任务驱动式教学是通过任务来诱发、加强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并敦促学生通过努力完成学习任务来掌握知识技能的一种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一些不自觉的学生往往会拣简单的任务来练习,而对有一定难度的学习任务则避而不练。实施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可以形成学生学习的压力,让学生在完成任务动机的驱动下,在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中通过动手操作完成任务,并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获得新知识和新技能。实施任务驱动式教学,一要正确设计学习任务。设计的任务难度要适中。任务过于简单,就会达不到教学的目标要求;任务过于困难,又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任务。教师要对学习任务进行分析,使学生理解任务的具体要求及其所包含的知识点和技能要求。三要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的实际情况,教给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正确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少走一些弯路,必要时可以对学生上机进行个别指导和答疑。四要正确评价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通过评价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成效,促使学生进行学习总结和反思,完善自己的学习。

五、 注重因材施教,保障学生个性发展的自由

因材施教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的一条教育原则。在学习信息技术课时,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智力特点,采用适宜的教学手段、方法和策略,实施个性化教学,发展每一个学生的多元智力优势,使学生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发展。实际上,计算机本身的可操作性为我们实施因材施教提供了有利条件,例如可以让学生设计编制一份小报,制作一个小小网站,编辑一篇演讲稿,等等。对于这些任务,每个学生都可以完成,都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尽情发挥,而且只要教师不强调统一的格式标准,每个学生完成的结果就可能有很大的差异。教师对每一个按质按量完成任务的学生进行适当的表扬和鼓励,这就是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在当前的情况在小班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照顾到班上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并根据不同的情况对学生进行不同的指导和教育,因而有利于实施因材施教。但是,当前我国中学的班额普遍过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发挥学生的作用,让学生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共同解决问题。还可以按照学生的不同类型,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对这些小组分别采取不同的辅导方法,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责编王学军)

猜你喜欢

操作技能动手因材施教
机械装配中钳工的操作技能分析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化学实验操作考试必备技能
动手动脑DIY蚕宝宝
因材施教的实施策略
动手动脑多快乐
因材施教并非只是扬长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