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怀特海的实体观

2009-05-11王成兵刘同辉

江汉论坛 2009年3期
关键词:过程

王成兵 刘同辉

摘要:在怀特海丰富而复杂的哲学思想中,关于实体的思想是最为重要的内容。我们认为,怀特海的实体观是一种不要传统实体的实体观,这一点是怀特海过程思想的基础。只有加强对实体观的研究,才有可能真正去讨论过程思想。也才可能加强后现代主义的建设性的理论说服力。

关键词:怀特海;永恒客体;现实实有;过程

中图分类号:B561.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09)03-0052-04

怀特海是一位思想独特、新颖而深邃的现代西方哲学家。近年来。怀特海的哲学思想引起了我国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对其思想的全面研究和著作的细致解读已经成为学术界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我们认为,在怀特海丰富而复杂的哲学思想中。关于实体的思想是最为重要的内容。对怀特海的实体观的讨论,既构成了怀特海思想研究的重要部分,也在一定意义上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一些现代西方哲学热点问题。

几乎所有的哲学家最终都无法回避形而上学问题,他们必须以自己的方式处理实体以及相关问题。怀特海尽管对传统形而上学哲学持一种怀疑或批评态度,但是,他对“客体”这个重要的形而上学论题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在讨论中,针对超越现实的可能性领域或抽象领域,怀特海提出了很有特色的“永恒客体”(actual object)观念。

“现实实有”(actual entity)和“永恒客体”是怀特海的存在性范畴中的两个终极性范畴。前者代表了终极的实在,后者则代表了纯粹抽象的、普遍性的存在。永恒客体是纯粹的潜在性,它与任何现实实有没有必然的联系,也不存在于固定的时空中。“任何实有,如果其概念的认可不涉及到必然指称时间性世界中的任何限定性的现实实有,它就可以被称作‘永恒客体。”

怀特海提出永恒客体概念的目的是为了用它来指称柏拉图的形式所称谓的东西而同时避免其造成的误导性意见。怀特海认为,传统的共相意指一种可以进入到许多殊相的描述之中的观念:而殊相则是由共相来描述但并不进入到任何其他殊相的描述之中的观念。在怀特海看来,殊相观念必然导致笛卡尔式的实体定义:殊相被理解为个体的自我,它与其他任何殊相毫无必然的联系。传统的实体观与我们的直接经验相违背,因为在我们的难以用精确的词汇来描述的直接经验中,并不存在这种孤立的、互不联系的实体。所以,怀特海提出,全部近代哲学都是围绕着借助于主词与谓词、实体和性质、殊相和共相等来描述这个世界而造成的困难而运转的。依据怀特海的普遍相关性原理,任何现实实有都是内在相关的,因此对一个现实实有的描述就必然涉及其他的现实实有,它不能用传统的殊相来描述。相反,在一个现实实有“是其所是”的意义上说,它是传统意义上的殊相,而就其能够进入到其他现实实有的构成之中这个意义上说,它又可称为共相。可见,怀特海为了避免西方哲学史上对殊相和共相问题的传统理解,提出了永恒客体的概念。永恒客体虽然为理解传统哲学的共相的意义提供了一个视角,但它不能被理解为共相。“把‘共相这个术语用于永恒客体是不幸的,因为它似乎否认——并且在事实上就意味着否认,现实实有也是在相关性原理的范围之内的。”

在怀特海的哲学中,永恒客体具有以下几种含义:第一,抽象性。所谓抽象性指的是永恒客体本身不必涉及任何具体的现实实有就可以直接被理解。但怀特海同时强调,这种直接的理解并不是说它和现实实有之间没有任何关系,相反,它们之间存在着固有的联系。比如,红色是对具体的红色事物的抽象。人的感官首先是接受到某种相同程度的刺激,大脑利用抽象的概念思维对这些刺激进行辨识后,产生了“红”这一永恒客体。我们并不能触摸到红,也无法看到独立存在的红色,我们必须借助于“红色的房子”、“红色的叶子”等具体的红色事物来感知红色,也就是说,它是抽象的存在,必须内存于某一具体的现实实有之中。

第二,潜能性或可能性。这是永恒客体的主要含义。在有的时候,怀特海甚至把它等同于永恒客体。“如果‘永恒客体这个术语不被人们所喜欢,那么‘潜能这个术语也许是合适的。永恒客体是宇宙的纯粹的潜能:而现实实有就是在这些潜能的实现方面而相互区别的。”作为潜能性的永恒客体被某个摄入主体所经验到并进而成为该主体的内在构成成分或特性的过程,就是怀特海所谓的“契入”(ingression)。“‘契入这个术语指称特殊的模式,一个永恒客体的潜能在一个特殊的现实实有中得以实现,它为那个现实实有的确定性做出贡献。”比如红色,它具有契入不同事物之中的多种可能性,既可能契人花、房子、旗子之中,也可能契入车子、衣服、血液之中,所以我们可以说,红色的潜能可实现于花、房子、旗子等等之中。这种潜能性也表明了永恒客体的不确定性:它可以“中立地”契人到任何时间性世界中的特殊现实实有之中,从而赋予了现实实有的生成以偶然性。在怀特海看来,这种潜能性在某种程度上比现实性更为重要,也更有意义。因为。如果实在被完全归结为有限的现实性,那么可能性将等同于现实性,如此,我们将置身于一个完全循环重复的、毫无新颖性的世界之中。通过契入,永恒客体的潜能转化为现实,不确定性也转化为现实实有的确定性。契入保证了世界的新颖性和多样性。

第三,非时间性、非空间性或永恒性。现实实有是不断生成的,但本身并不变化,因为它一旦生成了就成为过去,所以它不可改变,也永不复返。“对象(怀特海在后期著作中统称为永恒客体)是自然中不流变的要素。”山随着岁月的流逝会被侵蚀消融,但山的颜色(如绿色)则是永恒的,它像幽灵一样缠绕着时间,倏然而来倏然而去,不管在何地,它永远是同一种颜色,它既无生,也无灭,只是在需要的时候,它就出现了。这也就是永恒客体的超越性,它可同时占有多个时空,也可同时契人多个现实实有,因而超越了时空。

第四,同一性。在怀特海看来,任何事物的本质中都具有两个原则。即变化的原则和守恒的原则。“只有变化没有守恒,便是从无到无的过程。最后汇集时,只能得到一种转瞬即逝的‘不存在的实有。光有守恒没有变化也无法守恒。”现实实有体现的是变化的原则。它处于不停的生成流变之中,它一旦生成就流逝为过去。这就为认识它们造成了困难,因为认识的形成需要某种不变性和稳定性。而永恒客体则体现了守恒的原则,它是同一的,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因而是可以再被认知的。“我们不可能认识一个事件,因为一个事件在本质上不同于任何别的事件。认识是对同一性的认识。”比如,红色的花与红色的车子尽管是不同的事物,但是,由于红色的同一性,我们可感知它们都是红色的事物。这样,怀特海通过具有同一性的永恒客体契入现实实有,给自己的带有较强赫拉克利特主义色彩的过程哲学赋予了守恒性、稳定性,从而避免了现实

实有成为“转瞬即逝的不存在的实有”。

怀特海把现实实有作为构建过程哲学的基础,并把它看作最根本的存在和唯一的原因。然而,怀特海认为,如果将实在完全归于现实实有,则势必把可能性限于现实性,那么,世界将是一个机械、僵化和原地转圈的世界,它将毫无新颖性和创造性可言。为此,怀特海提出,“没有对象(即永恒客体)进入事件,就既不可能有事件也不可能有对象”。如果没有永恒客体契人现实实有,世界也可能是一个从无到无的过程,一个只有流逝,最后归为虚无的世界。这样的世界由于缺乏同一性而无法为我们所认识。所以,怀特海用永恒客体理论来说明世界何以可能的问题。他借助于永恒客体的潜能性来说明世界的新颖性;用永恒客体的恒定性来平衡世界的流动性:以永恒客体的同一性来解释世界的可认知性。因此,在怀特海那里,对现实实有的理解离不开对永恒客体的理解。此外。永恒客体作为抽象性的实有,其存在的意义必须借助于现实实有来说明,它必须内存于现实实有之中。也就是说,潜能性不能从现实性中抽象出来,否则它就失去了意义。一个或几个永恒客体的可能性在一个现实实有中的全部或部分的实现,就意味着否定了或部分否定了其他永恒客体的可能性的实现。因此,一个现实实有的生成。就是一种选择的结果,就意味着对永恒客体的某种限制。

永恒客体是无限多的,作为永恒客体的“实现化”(realization)的现实实有,也不可能穷尽所有的可能性,这也正是世界创造性和新颖性的原因。作为实在的两个极端,现实实有和永恒客体并不是两个分离的世界。而是相互预设的同一体。“现实性和潜在性在例证和特征的相互作用中相辅相成。”从这两种基本的存在可推演、引伸出其他的存在类型。怀特海认为,哲学的任务就是说明各种不同的存在类型之间的关系。

依据怀特海的普遍相关性原理,任何现实实有或现实事态,都离不开周围的环境。在宽泛的意义上说,宇宙间所有的存在都与该现实实有或现实事态存在着某种关联。因此,怀特海一向强调,一种存在物的生成与转化,不能从其他所有存在物的不同功能所组成的共同体中抽象出来。要分析现实实有,必须分析其“位置”(posi-tlon),即其在现实实有的联结中的相对地位。与其生成直接相关的,是已经生成的、过去的现实实有。作为给定性的事物,过去的现实实有对当前生成的作为主体的现实实有构成某种决定性。在一定意义上说,一切现实实有都是被其周围环境决定的事物。正是在这决定性的环境中。现实实有得到产生和发展。这也正是怀特海的现实实有观与传统哲学的实体观的一个不同点。西方传统哲学的实体是事物变化的基础和原因,居于变动之前,是变化的主体,但其本身不动不变;而怀特海的现实实有却必须求助于它与周围环境的联系,并在联系与变易中不断生成。

怀特海并不是机械决定论者。他认为,上述关联性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作为主体物与他物的外在联系,该物作为经验主体本身便是个包容的整体,它本身统摄各种关系性,体现的是作为“一”而包含“多”的内在联系性。怀特海非常重视现实实有的主体性,可以说,在他那里,现实实有体现的是一种自主性的内在关系性。任何现实实有都不是简单地继承、重复前一事态,否则宇宙间将充满完全相同的事物:它也不是绝对地被决定的,绝对地被决定的观点是怀特海一向反对的机械决定论。每一个现实实有的生成都是争取独立与自由的过程,都在追求超越自身。都是一个产生新异性的创造过程。因此,怀特海指出,应把事物的不同作用置于它们相互之间的不同的关系中来考察:既有动因因果关系,又有目的论和自我创造;既有强制性的规律,又有对自由的追求;既有感受性,又有排他性。

现实实有的自主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主体形式和主体目标。主体形式贯穿于感受的整个过程。怀特海认为,感受在本质上是新颖性的,而这种新颖性就附着于(attaches to)它的主体形式:主体形式就是直接的新颖性。主体形式指示了主体如何摄入的方式,这些方式包括情感、评价、意图、敌意、厌恶、意识,等等。它根据主体目标对材料采取积极摄入或消极摄入的方式,从而对被动继承来的原初材料采取一种主动的形式。主体目标是一个现实实有区别于其他现实实有的依据。怀特海认为,一个现实实有只有当它对自身有意义时,它才是现实的。而这种自身的意义便是对主体目标的实现。作为表明新颖性的生成主体的理想,主体目标不可能来自过去的现实实有;同时,由于它与共时事态的因果独立性,它也不可能来自共时事态;而将来的事态还未成为现实,因此它也不可能来源于将来。在生成之初,预设原始材料并使之与感受相遇之时,就已经先验地预设了主体目标的存在。怀特海最终只能把它的来源归之于上帝的原初本性(primondial nature),视为上帝的原初本性的直接的派生物,它“合生主体的直接性是由它的指向自我构建的现行目标构成的。因此,目标的原初阶段就根植于上帝的本性之中”。

主体目标是引导、统摄合生过程的关键因素,借助于主体形式,它使主体所摄入的成分前后自我一致,并且使各相同或相异的成分得以调整,避免导致互不相容或相互抑制,从而形成和谐一致的状态。这就是怀特海的“客体同一性范畴”(the Category of Objective Identity)的含义。另外,怀特海又以“主体统一性范畴”(the Category of Subjective Unity)来表明,在现实实有的生成过程中,具有不完整性的各种感受与可使之完整的整合之间是可以和谐共存的:他提出“主体和谐范畴”(the Category ofSubjective Harmony)来说明在合生主体的概念感受中各种对立成分的相互适应。这两个范畴为主体统摄复杂多样的物理摄入和概念摄入提供了可能性,因为它们共同表达了任何一个主体在合生过程中的前定和谐。

怀特海进一步提出,由于主体目标的存在,任何现实实有都是自因性的创造活动。过去的现实实有作为客体投入现在乃至将来的势能,构成了生成性主体的动力因,而主体目标则构成目的因。主体的生成就是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目的因对生成过程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对现实实有的构成起着根本的作用。

我们认为,对怀特海的实体观的研究具有比较重要的学术意义。

学术界普遍认为,黑格尔之后的西方哲学呈现出反形而上学的总体趋势。一般而言,这样的看法有其合理性。然而,在理解现代西方哲学的反形而上学总体特征的时候,人们往往陷入简单化,似乎现代西方哲学已经完全抛弃了形而上学问题。事实上,很多现代哲学家对传统形而上学持这样或那样的批评态度,但是,他们没有也不可能彻底抛开形而上学论题,他们最终自觉或被迫地以自己的立场为出发点对形而上学问题进行

猜你喜欢

过程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有过程才会有思想
一道数学中考题的编写过程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孙彻然的彩色数独
雪花的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