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体验立德无声 践履笃行修身无痕

2009-05-11王君健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09年3期
关键词:道德德育生态

王君健

生态体验论,澄明了知性论德育,约束性德育悖论。生态体验道德教育模式凸显了“十七大”报告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心灵的和谐存在和圆融互摄。在生态体验场中,体验者平等交往,展开开放式对话,尽情发挥,尽情表达,相互感染,引起共鸣,放飞心灵,不断生成新的道德体验,最终穿越云层,洞穿世俗,铸就美善的人格,形成深邃的人生哲理,拓展生命的时空,涌现生命的奥妙,成就幸福的人生。正所谓,生态体验立德无声,践履笃行修身无痕。根据生态体验理论和沙市区科研课题,我校提出以《生态体验:中学生感恩教育实践案例与理论问题研究》为“十一五”德育科研课题。下面从三个方面阐述我校的研究课题:

一、开展感恩教育,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它的灿烂文化令世人瞩目,同时也熔铸了中华民族的民族之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儒家文化一直占主流地位。儒家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从社会现实的关系着手,把人放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中来定位,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并注重相互间的责任、义务,即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教妇从、兄友弟恭、朋亲友信,从而把社会的和谐和整体秩序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移风俗”。个体则在这样一种人伦关系中寻找自己合适的位置,在以天下为已任的历史责任中,实现自己作为群体一员的社会价值,这其实也是一个道德自我修养,人格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国以道德代宗教,是一个伦理本位社会,“忠、孝、节、义”其内在的核心都是感恩,都是以双方之间的恩情为基础的。总之,感恩犹如巨大无形的网,遍及各个角落,渗透到政治、经济、祭祀、爱情、生活等领域的各个层面。对炎黄子孙而言,记住他人、他物的恩惠是至关重要的,为感恩作出牺牲也是儒家文化鼓励与倡导的。感恩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核。

开展感恩教育,就是要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学生牢记古训,如“羊跪乳、鸦反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知恩不报非君子”等,以唤醒他们的感恩之心。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铸就学生的民族之魂。

二、开展感恩教育,塑造学生的美善人格

我们曾经对全校学生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100%的学生知道自己的生日,30%的学生知道父母的生日,58%的学生完全不知道父母的生日;48%的学生从来未帮父母做过家务,80%的学生不知道父母的收入;90%的学生有自己崇拜的偶像、明星,其中70%的学生知道明星的生日及喜好;70%的学生经常光顾麦当劳、肯德基,90%的学生每天都有可支配的零花钱。面对这些数据,我们感到现在的孩子在大把浪费时,早已忘了“粒粒皆辛苦”;在崇拜明星、偶像时,早已忘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只知“你该怎样”,不知“我该怎样”;只知“我要什么”,不知“你要什么”。这样的现状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是很危险的。美国人曾在上世纪造就了“失落的一代”,我们中华民族决不能再在21世纪造就“麻木的一代”。

开展感恩教育是对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是一种以人性唤醒人性的人格教育,是基础道德教育“五个序列”中的重要内容。要通过感恩教育,使学生明白:爱从来都是双向的,谁都没有只奉献不要回报的义务,谁也都没有只索取而不付出的权利。要让学生懂得他们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着父母、他人、社会、国家和大自然的恩惠,要用感恩之心来融化自私心、冷淡心和自卑心。对父母、对老师、对朋友、对团队、对时代、对大自然、对宇宙万物都要心存感激,以培养与人为美、助人为乐的赤子之举。古人云:君可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其为人之本与,即是说一个人只有知本、固本、不忘本,才能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开展感恩教育 铸就德育经典品牌

开展生态体验感恩教育研究,是对我校德育传统的传承与发展,且我们完全具备该课题研究的坚实基础和驾驭课题研究的能力与水平。早在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校的德育工作就是以礼仪教育为重点,而重中之重就是感恩教育,并获得了殷实的成果。礼仪教育作为我校的德育工作品牌,其经验曾在省、市德育工作会上交流,并见诸于各级报端与各类刊物中,引来了不少省内外兄弟学校考察取经。对于运用生态体验道德教育模式进行感恩教育的研究,我们也作了初步的探索与尝试。在刚刚结束的德育活动课比赛中,我校的感恩教育道德体验活动课,就是以一种全新的生态体验模式课型,展示了我们的研究成果。体验活动以感恩父母为体验主题,以导语——幻灯片——《疯娘》、《父亲》音乐为体验线索,形成了一股具有诱发力的“情感流”,营造了一个体验者真实生活阅历体验的体验场。在三重生态圆融互摄状态下,诱发生命感动,激发生命潜能,从体悟到表达,从诉说分享到互惠共生,循序渐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诉说者声泪俱下,分享者泣声涟涟,这就是血浓于水的滴滴亲情的真实写照,这就是立德无声、修身无痕能生成感恩道德的生态体验场。这次初步成功的尝试,在生态体验沙市区子课题的研究中,无疑起到了引领作用。但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在日后的研究中,还将遵循生态体验道德教育模式的基本规律,在三类生态体验场域中广泛探究,不断求索,以成就我校德育工作的经典品牌。

1.学校教育中的感恩道德体验。学校教育每天都充满了具有学校特色的道德体验。

(1)利用学校的文化建设创设不同的感恩道德体验场,充分发挥校园广播、电视网络、宣传专栏、校报、校刊、黑板报等各种宣传媒体的作用,坚持做感恩手语操,人人唱感恩歌曲,创设感恩道德体验场。以名著为友、以名人为伴、以名诗言志、以名曲怡情的“四名工程”主题活动,既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蕴藏着丰富的感恩教育内容。

(2)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如举办感恩文化节、感恩歌曲演唱会、感恩文艺晚会、感恩故事会、感恩演讲赛、写感恩信,深入抓好“十(百)佳孝子(女)”评选、表彰、报告会活动,运用生态体验论创设不同的感恩道德体验场。

(3)创设学科教学感恩道德体验场,要求全体教师树立学科教学。首先是育人的观念,在百科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诱发体验者的感恩道德体验,让学生在平等自由的课堂气氛中,在与教师和谐真实的交流对话中,愉快地获取文化科学知识,同时也获得愉悦的感恩道德体验。其次,是校园人际关系的和谐,导引者和体验者都要以和谐完善的心态对待对方的行为方式,并以欣赏的心情相互分享;导引者和体验者要共同身置其境,展开开放式对话,一起讨论共同关注的感恩道德问题,相互诉说生活阅历,交流思想情感,在相互碰撞、相互启发、相互激励中,诱发、唤醒体验者和导引者双方的道德体验,并生成感恩道德。

2.生活实践中的感恩道德体验。生活世界是人的道德赖以生成和发展的广阔背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都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风俗习惯,积淀了丰富的中华传统美德,如尊老爱幼、亲情友情、故乡情、爱国情等。这些传统节日的民情风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闪民族之光于眼前,寓社会人生于瞬间。教师要利用生活中学生喜闻乐见的传统节日,结合新时代发展的特点,开发传统节日的感恩道德教育资源,开展传统节日感恩道德系列体验活动。如春节,敬父母吾自省;清明节,思故人忆旧情,端午节,屈原爱国传千古,从小要铸民族魂,中秋节,相聚月圆夜,非为月圆为情圆;重阳节,登高远眺,情牵千里。

开展角色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情境中承担或扮演一定的角色,从中去体验周围的关系世界及自己在其中所应尽的道德义务,并以此为参照系,反思自己以往的生活态度和日常言行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境界,感悟该角色的实际承担者所能达到和实际达到的道德境界。在这种对照、反思中获得新的道德体验,达到新的道德境界。如当营业员,整天不能坐,收钱不能错;当烹饪师火烤烟熏,又脏又累;当家理财,既要精打细算,又要安排合理;当卖报员,沿街叫卖,口干腿痛,挣钱甚微;当稻农,方知粒粒皆辛苦。可组织志愿者深入社会,到车站码头、孤儿院、福利院等开展社区服务活动,让体验者在亲验中体悟父母的艰辛和挣钱的不易,而自己能幸福地生活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既得益于父母,又得益于社会上所有的人,从而生成体验者知恩、感恩的道德情操。

3.自然之境中的感恩道德体验。自然之境中蕴藏着丰富的道德体验诱因,有助于体验者生成生态意识、生态能力、生态智慧和珍爱自然、感恩自然的道德情感。

在感恩教育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遵循针对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情感性原则、持久性原则等,组织体验者开展春游、秋游活动,让他们置身于一定的自然之境,欣赏大自然的无限风光,诱发体验者的道德体验,激发体验者融于大自然、热爱大自然、敬畏大自然的意识,及自觉地保护大自然的意识和行为。开展“人类与自然”主题活动,让体验者置身于被人为破坏的自然环境中去考察体验,感悟人类与大自然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破坏自然环境就是在残害自己。开展“环保小卫士”活动,捡起废品为环保,沉淀品德,纯净心灵。让学生在践行中体验,在体验中践行,捡起的是废品,美化的是环境,净化的是校园,纯洁的是心灵,生成的是美德。

综上所述,我校《生态体验:中学生感恩教育实践案例与理论问题研究》课题研究的价值取向就是铸就美善人格,演绎幸福人生。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恪守我校“为智慧生长而教,为生命发展而学”的办学理念,坚守“小事成就大德,细节铸就完美”的德育理念,以“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胆识和气魄,全员参与,独辟蹊径,潜心探究,静心育人。我们笃信,一定能取得课题研究的丰厚成果。

猜你喜欢

道德德育生态
跟踪导练(五)(2)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