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和“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2009-05-11蒋小娟
蒋小娟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在课程实施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的学习方式,强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态度、情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着眼于学生学习素质的培养,通过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在自主合作中主动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的潜能。
一、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促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意识
1营造宽松和谐课堂氛围,缩短师生的情感距离,激发探究兴趣。创设一个自然、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与教师对话,大胆质疑。这样有利于消除学生课堂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的情感距离。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并能积极探索,解决问题,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例如,在“分子运动论”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演示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减小的实验,并分析证明分子之间有空隙的时候,就有学生提出是不是任何两种液体混合后体积总是缩小的?有没有增大的情况呢?这个问题的提出,虽然不利于分子有空隙的解释,但体现了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闪烁着学生求异创新的思想,作为教师应及时予以表扬,激发和带动更多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挑战。
2营造课后的班级创新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学了大气压强以后,要求学生自制一个很简易的抽水机,课后同学们进行积极思考,为什么抽水机能把低处的水“抽”到高处呢?怎样才能做到把低处的水抽到高处?结合了大气压强的知识启发,首先要形成一个低气压处,利用大气压能把水压上来。怎样才能形成一个低气压处?同学们有的说通过抽气形成一个低气压处,有的说使水运动起来没有了空气,就形成一个低气压处……组织学生交流创新体会,引导合作和交流,理解和宽容,做到相互竞争,相互激励,共同进步,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激发。
二、多渠道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觉、实事求是、锲而不舍、敢于冒险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是天生的,而是靠后天训练后养成的,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成了一个盛放知识的容器,缺乏自主对知识的探究和建构,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压抑了他们创造力的发挥。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
1巧设情境,激发求知欲,强化好奇心,促进“自主、合作、探究”。有位哈佛校长说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远大价值的发明创造。”一切发明创造都来源于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为此,应在教学中巧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思考。例如,在进行“物体浮沉条件”的教学时,不是通过受力分析探寻物体的浮沉条件,而是先做一个实验,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创设一个学生发挥创造思维能力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运用学过的知识,去分析为什么一大块橡皮泥放在水中会下沉,而把橡皮泥做成碗状就浮在水面,从而让学生自己探究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2创设动手机会,强化自主探究意识,促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新课程强调要使学生适应终身学习的要求。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地球绕日自转中“杆影长短与方向”的教学中,仅教师的讲述几乎难以形成一个知识体系,而要求每人一只地球仪,几根火柴棒,一个手电筒,自己动手来做这个实验,学生都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纬度越高杆影越长,北半球的影子方向向北。这样,在后面的“地球绕日公转”的一节内容中,学生能主动运用自制的模型和地球仪去探究,把知识的代传授变成了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
3增强实验探究性,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发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科学实验,也是一种培养综合素质的活动,它不仅要有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而且要有良好的实验和动手制作能力。很多创造发明都是在反复实验和精心制作后成功的。需要通过探究问题,设计实验原理,选择实验器材,动手实验,观察实验记录和记录实验数据,处理数据,得出结论。例如,在“机械能”这一章,学生对功和功率的概念容易混淆,可设计一堂比赛形式的实验课,比比谁做的功最多。每个同学以最快的速度把五块砖从一楼搬到四楼,测出自己做的功和功率。实验由学生自己设计,进行测量、记录、计算,设计表格,填写数据。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和对确切数据分析、对比,终于明白其中的道理。
三、强化“处处留心皆学问”,养成“自主、合作、探究”意识
“科学源于生活”,要求学生平时多留心身边的一些自然现象,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多观察、多分析,随时联系所学的科学知识解释或解决遇到的问题,主动探究其中的道理,既能让他们掌握课本知识,活学活用,又能开阔眼界,培养学习兴趣,还能运用已学的知识,自主思考,从而促进他们去探索,增强探究氛围。
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蕴含许多物理知识。例如,冬天人们讲话时,会看到自己嘴里冒出的“白气”,那为什么夏天看不到呢?为什么戴眼镜的同学冬天从室外进入室内眼镜会蒙上白雾,导致看不清东西呢?还有夏天吃棒冰,棒冰刚从冰箱里拿出来会冒“白气”呢?其实都是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为什么总是在雨后才看到彩虹”,“为什么粉刷在墙上的石灰浆出汗之后会变得又白又硬”。这些问题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遇事敢问为什么,敢思考,引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养成了“自主的合作探究”创新意识。
四、注重质疑,挖掘求异创新能力,强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求异,指对知识和技能的标新立异,使之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求异思维是一种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思维。能使学生对于同一问题,具有多种解决的思路,需要学生灵活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多角度、多层次地去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可引入一些开放性问题,加强同学之间的合作,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从而得到不同的解决方案。例如,在复习“热学”问题时,设计这样的问题:夏天,一人呆在暴露在阳光下的一栋二层楼房的二楼室内,感觉很闷热,请你想办法使室温降低一些。这个问题有多个答案,当然各种方法各有优劣,有的还不实际,甚至达不到目的,但能想出一些办法,还是应该赞赏的。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善于动脑筋,想象丰富的一面,也要分析指出他们想法的不切实际之处。还可以让学生回家亲自动手,付诸实践,探索出最适合的方法,学生的创新能力才得以挖掘。
在教学过程中,应经常性地进行开放性问题的训练。例如,当你在森林中迷路了,你是如何来判断方向,走出森林的?有的学生会说是看树冠的疏密,有的会说苔藓的生长方位。通过引导,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也从被动接受变成自主探究。因此,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求异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效的。
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首先必须建立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历练、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才能筑起一个教学创新的平台,真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下的学习方法的革命,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所以无章可循。但作为一名教师,可以在现有教学资源下,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要通过自己的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过程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培养科学的精神,拓展学生的视野,展开思维的翅膀,才能促进素质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