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当代纤维艺术中的全球化精神

2009-05-11邱蔚丽

上海工艺美术 2009年1期
关键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洛桑双年展

邱蔚丽

“纤维艺术”这个概念,是近几年被提出并逐渐得到国内艺术及设计界的认识。实际上,这一概念中的一些艺术形式很早就在我们身边存在,而这一概念的提出,使更多的编织艺术形式有了一个准确的定位。

当“纤维艺术”的活动很早就在国际艺术舞台上开展的时候,我们那时对“纤维艺术”的认识还仅仅只停留在对地毯的了解上,而当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林乐成先生将国际纤维艺术活动的“舞台”搭到了我们自己家时(首届“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于2000年在北京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办),我们发现实际上我们所掌握的纤维艺术的表达语言并不比其他民族少,我们缺少的只是表达自己语言的机会,同时也因为缺少交流而没有找到新的被国际所认同的创作理念。

2008年11月25日,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纤维艺术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的“从洛桑到北京”。第五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暨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拉开了帷幕。

从洛桑到北京,已经举办了五届,在这期间无论是老的纤维艺术家还是纤维艺术之新秀,他们都把“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当作一个诗意的空间、精神之家园,每一位纤维艺术家在每届展览上所呈现的作品应该说都是将自己艺术生涯中极具份量的作品拿到了双年展上。而随着每一届展览的举办,作为传统手工文化精髓之一的纤维艺术也正在逐步地走向国际化、多元化、大众化,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新的特有的形式语言,艺术风格以及更好的评价体系。“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也就成为了洞察纤维艺术领域发展动念的最佳平台。因此,展览会上高水平作品的集中展示不仅有利于促进纤维艺术创作的良性循环,更通过展览为各国艺术家开辟了拓展视野与放眼未来的舞台。与此同时,对推动我国的纤维艺术创作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世纪50年代后期,让·吕尔萨(Jean Lurcat 1892—1966,法国画家,图案师。常被誉为法国20世纪图案艺术和挂毯编织复兴方面最起作用的人物。1917年制成其第一批挂毯)与他的朋友彼雷·鲍里谈起想把瑞士的洛桑市变成壁挂艺术的麦加(沙特阿拉伯的伊斯兰朝圣地),鲍里在1962年曾任艺术装饰博物馆馆长。1961年,他们与一批艺术家在法国奥比松建立了实验中心,将40年代处于衰落的法国壁挂艺术在传统壁挂的故乡“奥比松”复兴。随后他们在瑞士的洛桑创建了“国际传统与现代壁挂艺术中心”。友谊能移山,他俩竭力向洛桑市政府提出自己的想法,每隔一年举办一届壁挂艺术展览会。一年后,吕尔萨的梦想终于成真,1962年,第一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传统与现代壁挂展)在洛桑拉开了帷幕,洛桑壁挂艺术双年展开始成为一个展示壁挂艺术家才能的大舞台。“洛桑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这一纤维艺术的盛会一办就是十五届,历时三十余年。因此,吕尔萨和鲍里既是壁挂艺术机构的缔造者,又是编织技艺改革的历史见证人。由于该展览会向全世界开放,因而,世界各国的艺术家纷至沓来。开始时,大约有450名艺术家申请加入此展,后来几年人数竞超过1000人。除极个别情况外,入选作品一般被限制在50件左右,并一直保持稳定。1955年让·吕尔萨来中国访问,并向中国人民赠送了他的代表作品。

在2002年北京的“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研讨会上,日本著名纤维艺术家福本繁树先生作了题为“挂毯艺术”还是“挂毯”,准确的名称是什么?的专题报告(“Tapestry Art” or“Tapestry”warts in a name?——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in textile culture)。在报告中,福本繁树先生从“法国Beauvais国际当代壁挂双年展”(Internationai Biennial of Contemporary Tapestry,Beauvais,France)、“波兰Lodz国际壁挂三年展”(International triennial of Tapestry,Lodz,Poland)、“瑞士Lausanne国际壁挂双年展”(International Biennial of Tapestry,Lausanne,Switzerland),一直到“中国北京国际壁挂艺术双年展”(International Tapestry Art Biennial,北京,中国China),他把国际纤维艺术发展的轨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且把纤维艺术发展的基本原则概括为三个形成部分:第一阶段是:“壁挂”(Tapestry),第二阶段是:“现代艺术”(Contemporary Art),第三阶段是;“纤维结构”(Fiber Structure)。在纤维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对纤维艺术的认识逐渐在发生变化,每一次在不同国家举办的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中,都会产生一批与往届风格大不相同的作品。从1980开始,“纺织品艺术”“textile art”的语言表达就比洛桑的“纤维艺术”“fiber art”的语言表达运用得更多,在日本的展期中,“纤维艺术”“fiber art”概念的语言应用远远超过了1970年的样式,而现代的中国纤维造型,也几乎是以往在日本所从来没有用过的。

今天,在中国的纤维艺术(fiber arts)领域,正在出现一种对特殊构造方法可能性的重新解释的现象,这是最令人兴奋的。凡是使某种材料的单根纤维交织在一起创造出一个多纤维结构的整体效果,以使纤维的所有创作行为都揽括在这样一个;维立体纤维形态的名下。从传统方面来讲,编织、针织和编篮这样的技术仅用于制作实用性的物品。它大部分是通过立体协调体现的。地毯和挂毯传统上都是平织的,用来暖和、装饰地板和墙壁。近年来,国内艺术家的纤维作品创作已远远超越了单一的平面形式的纤维制作传统,纤维艺术家把这些技术从墙面转用到三维空间之中,因此编织作品同样可以突出于墙面,或者和墙面完全脱离,成为独立的一个立体三维的大型或较小的室内空间环境的装饰物品,他们由此转化成非常规的适合特殊环境装置的艺术。另外,针织编织法,这种技法过去仅限于衣物和一般的饰品,如今其富有创造力的形象变成了纤维艺术发展的主流,成为了有创造欲的艺术家们的无限空间。

从福本繁树先生的报告中我们可以发现纤维艺术的概念在逐渐发展和扩大,它已经不再是最早的“染”和“织”的简单形式了。一些作品在继续保持了原有的“染”和“织”的基本语言的同时,更注重作品本身的美学价值,而另一些作品却在纤维的组织结构上找到了更新的表达方式。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不同材料、不同先进技术的应用,都使人们在每一届的国际纤维双年展上看到了前所未有的作品形式。

本届双年展汇集了来自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件作品,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充分展示了他们在艺术形式、材料应用、展示方式等方面的最新探索成果,每一件作品除了反映艺术家们求新拓变的创意精神,在体现全球文化情境中的相互交流与对话的深度和广度方面,更是参观的人们共同的感受。

艺术是没有国界的,艺术作品在无声中传递着来自不同国度的文化语言,纤维艺术家们更是利用相同的材料与相同的工艺方式通过他们的作品在展现着世界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的文化。

猜你喜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洛桑双年展
山和雪
我的阿妈在康定
作品赏析7
我的阿妈在康定
《纯真之眼》马文甲雕塑作品展
有中国办展经验的,才能算国际化策展人
会说话的藏刀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
对48届威尼斯双年展策划人哈若德.兹曼的访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