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马尾绣
2009-05-11潘淘洁
潘淘洁
水族马尾绣,是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以马尾作为重要原材料的一种特殊刺绣技艺。2006年,水族马尾绣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贵州省是水族大本营,三都县是中国惟一的水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东南部。马尾绣这种水族特有的民间传统工艺,主要流传分布于三都县境内三洞、中和、廷牌、塘州、水龙等乡镇的水族村寨,以及独山县的本寨水族乡等少数水族村寨。
1、历史渊源
水族马尾绣与水族历史文化有着不解之缘。水族发祥于睢水流域,属百越民族的一支。水族生息地区史称东谢蛮。《唐书·南蛮传》载:“东谢蛮,其地在黔州之西数百里……丈夫衣服有衫袄,大口祷,以锦绣及布为之。”此外,当地“有功劳者,以牛马铜鼓赏赐”。马是水族社会中重要的畜种,水族人养马、爱马、赛马,至今赛马仍是水族重要节日里不可或缺的节目。另外,水族男丧牺牲品最崇尚马匹。这些习俗在水族依旧传承,由此可见马尾原料的供给与水族的悠久历史和传统习俗有关。
马尾绣按其制作方法应属于钉线绣。这种技法早在唐宋时期便已流行。东谢蛮的“锦绣”衣服或许与水族马尾绣有关。但是,马尾绣的具体起源已不可考,也无考古实物为证,只有民间的一些传说和专家的评述。著名史学家史继忠教授在《触摸夜郎魂》一书中,称水族马尾绣背带主体图案酷似中原古代的饕餮纹。①随着时代变迁,马尾绣的纹样也在发展和变化,与其他民族的工艺技法交流,整合,然而其基本的意念造型和主题符号却仍然保存至今。
2、马尾绣使用范围和题材
水族马尾绣工艺主要用于制作背小孩的背带(亦即背扇、育儿袋)、女性绣花鞋、服装的局部装饰、女性围腰的胸牌、童帽、幼儿口水兜、荷包、古代男性服饰的点缀等。饰有马尾绣的服装及饰品是很珍贵的,一般只在节日和重大活动时穿戴,在水族生活礼仪中也具有特殊意义。水族女子出嫁后。生育第一个孩子时,马尾绣背带以及马尾绣童帽作为富贵吉祥的象征,是外家探视新生儿的必备礼物。
马尾绣图案的题材很广泛,最常见的主体图案貌似展翅的蝴蝶,呈中轴线对称,圆润饱满,也有人解释为水族地区常见的梯田,另有大量造型别致的花、鸟、虫、鱼、蝙蝠、葫芦等动物和植物的变形图案,还有龙、凤、麒麟等水族人民崇拜的图腾以及太阳、铜钱、云纹、水纹等图案,有的绣品上还绣有水书,即水族文字。
以体现马尾绣工艺最为集中和完整的传统水族背带为例,背带整体呈“T”字形,中间是背带的主体,可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主体部分的顶端两侧连接有细长的背带手。主体的上部大多被分割为横向排列的五个矩形,居中的矩形内绣以“兽”字纹,两侧的常用图案有变形抽象的鸟、花、环扣的铜钱等。主体的中间部分绝大多数是以九片独立的绣片严丝合缝地拼出一个展翅的大蝴蝶图案,构图均衡饱满,极富张力。每片小绣片的边缘都用纯色的细布条镶边,然后将每块绣片固定在底布上,使得蝴蝶的轮廓清晰地凸显出来,主次分明。主体的下部呈长方形,一般是用深褐、深红、黑色的丝绸做底,左、右、下部外沿大多拼接有装饰带,装饰带上挑织有细密的几何纹样,或是阴刻的刺绣花鸟纹样。深色底布的正中多绣有月亮纹样(或说太阳纹),四周围绕变形过的蝙蝠、蝴蝶、书册、云纹、水纹等图案。背带手的部分也密布抽象的花鸟等图案。
3、制作工艺
水族马尾绣的制作技艺很独特,细腻繁复。简而言之,第一步,制作马尾线。先取马尾三根、五根或七根作芯,一般都是奇数。手工将白色丝线紧密地缠绕在马尾上,使之成为类似低音琴弦的预制绣花线。缠绕的线圈密度与所用的丝线粗细相关,一根丝线通常要劈分为三至五根,甚至十余根,一般一厘米长的马尾外缠覆18至25圈丝线。丝线越细,制成的马尾线越平滑,反之则会出现明显的罗圈纹;第二步,固定框架图案。将制成的自丝马尾芯的绣线按照传统刺绣或剪纸纹样盘绣于绣布上,以同色细丝线固定。钉线方法属于暗线,针迹隐藏,约相隔一厘米钉一针-第三步,填芯。将扁形彩线填绣在盘绣花纹的轮廓中间空白部位,扁形彩线由六至十二根彩色丝线辫结而成。也常有使用长盘针法、打籽绣、锁绣等技法将较粗的丝线直接填入空白部位的;第四步,镶边。若是由多个小绣片组合而成的马尾绣制品刚需要用编形彩线围绕每个小绣片的边缘镶嵌;第五步,钉“金钱”。在绣品上钉上若干薄薄的圆形小铜片;第六步,完善。用常见的平绣、挑花、乱针、跳针等刺绣工艺绣出其余部分;第七步,组装。由于马尾绣制作工序繁琐细致,并且每一步都是纯手工制作,为了方便操作,常将绣品分解成若干块小片分别制作,例如马尾绣背带就由近30块部件组装而成,待每一片都完工后,再用针线将它们按设计好的图案结构组装。在马尾绣背带的绣片周围,还要用通经断纬的方法挑织的细带做边,用以分割背带结构、界定绣片的轮廓。如此这般,一件完整的马尾绣工艺品就做成了。
需要说明的是,圆形的铜片并不是所有的马尾绣制品都有的,大多用在背带和小孩的帽子上。铜片很小,直径3至5毫米,中间有圆孔,呈圆环形,是由中空的圆铜管切薄片而成。以红线将之钉于马尾绣片上,似平没有什么规律性。由于马尾绣的色彩和图案已经很丰富,所以小小的铜片须仔细看才能发现。圆形小铜片亦称金钱,在光线照射下有熠熠生辉的反光效果,民间认为它有富贵的寓意。现在新作的马尾绣品常用时装用的小亮片代替薄铜片,虽然闪亮了许多,但却失去了古朴的韵味。而且,铜片除了作装饰用,还披水族人民认为有驱邪避凶的功能。另外,在封建社会,因为铜是铸币之物,某些朝代严禁民间铸铜,而水族的马尾绣里却有铜饰,并且很多马尾绣制品也使用民间禁用的黄色作为主色调,耐人寻味。
这种以丝线裹马尾制作刺绣原材料的方法,有较为明显的优点:一是马尾质地较硬并且富有弹性,使用马尾为芯制作的绣线盘出的纹样轮廓圆润流畅,张力十足,转折处棱角分明,对比强烈,并且不易变形;二是马尾不易腐败变质,经久耐用。在水族地区,马尾绣背带传用两三代是很常见的。另外,马尾上可能含有油脂成分,利于保养包覆它的丝线,使之保有光泽。
常有人从马尾绣的字面意思理解,认为马尾绣是用马尾直接作为绣线制成的绣品,这是一大误解。
4、艺术价值
采用马尾绣工艺制作的绣品具有浅浮雕感,图案抽象古朴,变化夸张,组合灵活多变,想象力丰富,自由奔放。不追求形象的逼真,而求其意态特征的整体把握,具有很强的装饰性,与中原地区的刺绣大多着力追求仿真写实的趣味大相径庭。马尾绣制品上的图案构图大多都饱满而丰富,由于每组图案都有镶边,且绣品整体是由多块绣片组装而成,因此图案的主题架构是清晰的,且更能映衬出其中纹样图案的精致繁复。衣服上的马尾绣装饰则偏重于环领口开襟处、衣摆及袖口部分,翘尖鞋则多集中于鞋尖部分。
水族马尾绣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用品中,是水族人民对于美的观念的最直接体现,具有强烈的审美个性和广泛的社会性。刺绣艺术品中还体现了水族原始图腾崇拜,体现了浓厚的原始审美观。
5、马尾绣的现状
马尾绣工艺精湛复杂,耗工费时。近年来水族地区受现代文化教育、就业观念、审美观念以及工业化生产的冲击,年轻女子极少愿意学习马尾绣工艺,认为此举不合时尚,费时费事,且赚钱很少。马尾绣艺人出现严重断层,掌握马尾绣全面工艺、具有深厚功底的妇女越来越少,且年事已高。鉴于马尾绣的珍贵价值以及后继无人濒危之虞,2006年,水族马尾绣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贵州省举办首届“开磷杯”旅游商品大赛,水族妇女韦桃花制作的马尾绣背带独领风骚,荣获一等奖。
传统的马尾绣都是使用自家织的棉布,缫的丝为底料,成品也是自家人使用,整个制作流程一丝不苟,做工非常精细。随着乡村旅游经济的兴起,新近的马尾绣工艺制品质量普遍大不如前,偷工减料、简化工艺流程者很多,很难再寻到精品。另外,由于受到现代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影响,特别是年轻人使用马尾绣制品的逐步减少。随着社会文化生态的剧烈变化,马尾绣在水族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及其所包含的礼仪性日渐淡化,往昔的辉煌也将会慢慢地被岁月所湮没。
但是,马尾绣作为水族独特的民间手工艺,现在仍在水族地区广泛使用,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的需要而改变。精工细作的传统马尾绣是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的目标,而马尾绣的旅游商品开发方兴未艾。马尾绣原生态文化的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开发如何更好地协调,使二者相得益彰,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