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重庆记忆
2009-05-11廖光秋
廖光秋
1978年的春天,我第一次远离家门,在重庆一下火车,就被山城景色迷住了:满目青翠,娇艳欲滴。高楼大厦,鳞次栉比,露天的轨道缆车满载乘客,叮当上下,感觉很新奇。我所在的外语学院位于歌乐山下,校园里幢幢红砖楼房,隐现在绿荫丛中,错落有致,一泓弯弯的湖,碧波荡漾。
山城重庆以“雾都”和“火炉”著称,冬天阴冷,“太阳出来了,狗儿都要笑”,夏天酷暑,“热得死猫儿!”我们最怕过夏天,气温高达四十多摄氏度,持续月余。川妹子之“乖”(漂亮)是出了名的:体态娇小,着装前卫。穿着吊带背心、群裾飘飘的“妹儿”是夏日里亮丽的风景。
学生要保守一些,但女生宿舍内也是“风光无限”:门窗敞开,可个个都是“三点式”打扮。如有男士来访,须在楼下扯开喉咙大喊“警报”,以示其绅士之风,女生则闻声而动,迅速“坚壁清野”。偶有个别男生壮起胆子找女朋友,“悄悄的进庄,打枪的不要”,但都招来一片喊打声。男生宿舍占了教学楼紧靠楼梯的半边,女生去教室必经男生“领地”。比起女生,男生则含蓄得多,过道里贴着告示:“直着走,不要向两边看,你就会融化在蓝天里!”
记忆最特别的有两位教授,一位姓杨的教授名叫“无知”,学识最为最为渊博,穿一身蓝斜纹布中山装,洗得发了白,最喜欢提问多的同学。姓桑的教授瘦德像麻杆儿,近视镜片厚得像瓶底儿,弱不禁风的样子,但只要放寒暑假,他总带着俩儿子帮学生扛铺盖卷,放他家集中看管,开学时,再送回来。写毕业论文时我牙疼“逃课”,桑教授就找到宿舍来辅导,论文上的批语工工整整,这份感动我一直珍藏到现在。
在重庆,最让人流连忘返的还是美食。常去的老街叫瓷器口,青石板铺路,蜿蜒通向嘉陵江畔。摊档一个接一个,锅贴饺子、麻辣烫、合水豆花、赖汤圆、叶子粑、麻儿团香气四溢。
吃得“巴实”后,我们去江边掷石子打水漂儿,看过往船只,听纤夫号子……
那时总嫌日子过得太慢,但转眼已各奔东西,二十年前的重庆,依然在我的记忆里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