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逼宫”发改委重定油价迹近无赖

2009-05-09叶檀

凤凰周刊 2009年23期
关键词:调价成品油巨头

叶檀

7月28日16时,发改委如期宣布下调成品油价,还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7月6日-10日《一周国际原油市场行情》,被公众广泛认为是尊重政策信用、尊重市场意志的明智之举。

但发改委此举激怒了中石油与中石化两大垄断巨头,据8月2日“中国之声”报道,两大集团最近与国家发改委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希望进一步完善和修改5月初颁布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下称《办法》)。理由是,当前的《办法》使得成品油调价机制过于简单、透明,导致投机、囤货等现象在各地频频发生,不利于整个成油品市场秩序的稳定。

不利于市场秩序稳定,后果自然很严重,但“不利于”的理由似乎站不住脚。

第一条理由,目前的成品油调价方式过于透明,可控性低,因此每次到调价的时间窗口,发改委与两大集团都面临着巨大的舆论压力。

这个理由难以自圆其说。事实上,到目前为止,按照时间窗口调价是涨多跌少,并且具体的调价指数还保留着相当的“神秘感”。按照5月初颁布的《办法》,国际油价移动平均变化连续22个工作日下跌超过4%,中国可以根据企业盈利情况以及市场供求条件等启动价格调整机制。22个工作日的起迄与参考原油种类都没有公布,所谓国际油价的标准也没有明确说法。虽然业内人士都根据布伦特、迪拜、辛塔三地净值计算出国际油价的涨跌幅,但在《办法》发布后,发改委从未承认以此三地价格作为正式定价指针,调价幅度的主动权掌控在发改委之手。

以前成品油调价,发改委被指按照石油巨头意愿行事,成为石化双雄的“出纳”。据报道,在今年5月成品油新定价机制出炉以前,从2007年开始,中国采用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是以国际三地原油价格为基准,进行走价。但操作程序上,并不是发改委主动宣布调价,而是中石油、中石化向发改委递交成品油提价申请,并由发改委上报国务院获批准后实施。直到《办法》实施,成品油定价机制开始与石化双雄的直接干涉脱钩,可以在部门利益、企业利益与公众利益之间取得一定的均衡。虽然这样的均衡仍有偏袒石油巨头之嫌,但是却走出了政府部门为公众服务的关键步骤,对此,消费者给出了客观的评价。

第二条理由,按照目前的定价方式,市场可以轻易计算出调整的幅度和方向,导致市场力量提前作出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干扰了中石油、中石化的终端销售。

目前的定价比以前要透明,消费者能够大约推知时间窗口,但仍然无法推断具体的涨跌幅度。中石油、中石化应该尊重市场,而不是倒过来逼迫市场向它们投降。市场对此有最好的诠释,在7月28日发改委宣布降价之前,市场批发价已经下调,民营批发站降价促销,接连数月,东南沿海走私红油猖獗——这种市场内生的调整还需要中石油、中石化批准吗?有市场意识的人都应该看到,此时境内的成品油价已经过高,导致走私油大量进口。

两大石油巨头此时要做的不是向发改委要政策,希望统一油源,而是调查市场,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价格。事实上,两大石油巨头早已垄断了进口油源,现在再次逼宫,无非是希望发改委与它们联手造成油价虚涨假象,以完成下半年的销售及盈利目标。

然而,两大巨头并没想过,即使稍微压缩—下它们高昂的生产成本也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它们的目标收益,相反,它们觉得高成本都由消费者买单才算“定价机制公道”,而消费者拒绝买单,就成了大规模的“投机者”。

第三条理由是国家经济信息安全,这同样不值一驳。

如果中国油价一步步走向市场化,完全按照供需形势制订价格,试问有哪家机构能够测得准明天中国的油价?目前我国成品油定价之所以被动,正是因为市场化不到位,为了保护有关企业的利益。想想铁矿石谈判吧,那些掌握核心数据的人正是大型企业、大型经销商的职员,而不是只了解公开信息的公众。

发改委正在逐步回到中立者的立场,两大石油巨头却认为发改委此举损害了中国的石油安全,说实话,两大石油巨头一次次联手逼宫,一次次将巨额资金用于垄断,而不是提高生产效率,提高核心技术,在油价低迷时在全球石油市场布局,才是中国石油安全最大的隐患。

(作者系著名财经评论员)

猜你喜欢

调价成品油巨头
药业巨头毁于谎言
公私合作制项目价格机制研究综述
机会绝不仅仅属于巨头
核电站项目工程总承包(EPC)合同调价方法研究
苹果宣布转接头配件调价
小黄人“三巨头”档案 Adela
成品油市场逆转 中国成净出口国
高速公路项目材料价格上涨引起的调价探讨
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