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009-05-08张云清
张云清
素质教育中,提高学生能力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生物课中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生物实验来实现的。初中生物实验包括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实验现象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综合应用能力。而观察能力的培养是上述诸项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培养,也是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重要阶段。因此,必须科学地培养学生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实验中明确观察目的
观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生动的感性认识形式,它往往通过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在思维的参与下进行。在观察时,必须对观察者预先提出一定的目的或任务,拟定一定的计划,按计划仔细地观察,提出问题,寻求某种答案,这样才能保证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观察的事物中。例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实验目的是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观察前教师应强调细胞膜紧贴在细胞壁内壁上不易辨认,有些细胞核也不太清楚,要调好光圈,光线强弱要控制适当,使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目的要求去观察。观察的结果好坏,可由教师检查,检查方法可采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也可让学生绘制观察的标本图示,这样一定能达到观察的目的。
养成科学的观察方法
观察能力的提高有赖于正确的观察程序和方法,教会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对培养学生观察力是很必要的。
先整体观察后局部观察教师要指导学生全面进行观察,抓住事物的各个方面及其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样才能达到认识事物的目的。局部观察即细微观察,要求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抓住事物最本质的属性,捕捉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异,从而发现事物各个侧面的特点。
对比观察对比观察是运用纵横比较进行观察,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对比观察能使学生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从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差异以及从差异中找出共同点或因果关系。
重复观察为了保证观察结果的可靠性,观察的次数要多,否则就难以区分偶然发生和一贯现象,也就是巴甫洛夫所说的“观察、观察、再观察”,他深刻地揭示了观察的严肃性和科学性。在长期的实验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只有指导学生反复的观察,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
激发兴趣
如果学生对教师感兴趣,对他所任教的这门课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应该对学生多进行感情投资,做到处处关心学生,爱生如子。同时课余时间应多深入到学生中去和他们聊天。讲讲生物领域中各种各样的趣闻;帮助解答生活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如一次施肥过多,植物为何会烧苗?南瓜为何有的子房会发育良好,有的发育不好?这样学生自然会喜欢这个老师,进而喜欢这门学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会认真地去观察。
做好实验前的引入
教师对每个实验的开场白应该认真仔细推敲,要使开场白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从而为传授新知识扫清心理障碍,就必须根据不同情况、不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导言。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使学生整个身心都融于生生不息、奥秘无穷的生物界之中,学生自然会对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再提出观察的任务和目的就变得非常简单了。
多角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将实验与实际结合起来,使理论再回到实践,这样不仅可培养学生各种思维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大分子不能通过后,笔者提出淹姜时加入醋和白糖为何糖可进入细胞内部?做酸菜时为何要密封?种菜时为何施肥前一般要松土?当这些问题解答后,学生不但对课本知识理解得更深,而且对学习生物学产生强烈的兴趣。让学生进行观察后再回答结果,更有利于注意力的集中,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和锻炼。
提高观察能力并非教学的目的和归宿,而是要通过观察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形成概念。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关键的本质性的思维结果。通过实验观察能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但这些感性材料往往还具有片面性,导致不能形成概念。因此必须从不同角度、不同情况加以观察,就要提高学生多方位的观察能力。对于那些现象不明显的实验,还可用现代化的电教媒体,化静为动,化小为大。
观察是实验中的重要环节,它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发展思维能力,有助于提高人才素质,因此实验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们认识事物总是从观察开始的,只有通过观察才能发现问题。不通过观察就不会发现问题,也就无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个“闭目塞听”的人就不可能具备较强的其他能力,也就不可能有什么大的作为。
总之,只要教师重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并经常地引导他们日积月累地探索,学生的观察能力就一定会逐步提高的。
(作者单位:山东省高密市姜庄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