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湘楚文化的本质精神

2009-05-08熊菀君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2期

熊菀君 李 婷

【摘 要】 本文分析了湘楚文化本质精神的形成过程及其体现,将湘楚文化精神概括为:淳朴重义;勇敢尚武;经世致用;自强不息,并进行了阐释。

【关键词】 淳朴重义;勇敢尚武;经世致用;自强不息

湘楚文化的本质精神是什么?概括起来,有以下四个方面:“淳朴重义”、“勇敢尚武”、“经世致用”、“自强不息”。“淳朴”,即敦厚雄浑、未加修饰、不受拘束的生猛活脱之性。“重义”,即强烈的正义感和向群性。“勇敢尚武”,即临难不惧、视死如归的精神。二者融贯,构成了湘楚文化独特的强力特色,具有鲜明的英雄主义色彩。也就是钱基博先生所说的:“湖南人所以为湖南,而异军突起以适风土者,一言以蔽之曰强有力而已”。“经世致用”,即重视实践的务实精神,是实践理性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参与意识的集中体现,这一普遍性范畴一旦与英雄主义相结合,就成为—种“当今天下,舍我其谁”的“敢为天下先”的豪迈气概,给湘楚文化提供了明确的奋斗目标。“自强不息”是“天行健”的宇宙精神的基本形态,而在湘楚文化中,则将它列为“人极”的范畴,视为文化的“极则”。这就赋予了湘楚文化独特的哲学依据,正是由于这点,湘楚文化具有了“独立不羁,遁世不闷”的特殊品格。

一、“淳朴重义”

“淳朴”,即敦厚雄浑、未加修饰、不受拘束的生猛活脱之性。“重义”,即强烈的正义感和向群性。

打开湖南各地的地方志,起义、暴动、战争触目皆是,一片揭竿血刃的杀戮之声。近现代史上,湖南更是一派刁贼风范:湘军故里、维新运动发起省、武昌起义首应省、全国农运中心、抗战重要战场……湖南就是以这样风风火火的造反者形象进入了中国的历史大视野。

湖南人的性格中有种火的特质,自然而张扬,酣畅而放肆。湖南人粗俗淳朴、强悍粗野的生命赋予他们一种野性的力量,所以他们缺少现代社会的精致和井然有序。湖南给人的感觉是总在从野蛮人进化为现代文明人的过程中,却从没有完成。等同于湖南人的桀骜不驯的,是他们的真诚和率直,不怕死、重义气和气节是湖南人的总体特性。

湖南人乐于与大自然相处,源于这种不高贵但绝对真诚的野质特性。洞庭湖的荷叶田田,张家界的风月无边,衡山的清霜冷雁,湘西吊角楼的凤尾萧萧,湖南人在享受着大自然,创造着大自然。看到湖南人怡然自乐得像一棵树、一株草似的生存于山水之间,或许真是印证了中国哲学中一个重要命题:天人合一。

湘人不仅仅是“淳朴”,更有异于他人之处在于湖湘士民为此而“时时迸发于脑筋而不能自已”——重义。“不能自已”故演化出一种异常强烈的民族主义感情,在国难当头之时,便迸发出空前高涨而超越他省以上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激情。这种“时时迸发于脑筋而不能自已”的民族主义精神也是近代湖南士民在历次社会改革运动中均能“独步一时”的深层动因。

“淳朴”与“重义”是湘楚文化精神的精髓之一,也是湘楚文化独特的个性和湖南人的代表性人格。它是一个群体经常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反映了一个群体的基本精神面貌,它影响着某个群体的行为举止,集中体现了这一群体心理活动的特殊性。

当然,并非每一个湖南人都具有这种“淳朴”与“重义”的特性,本文所指的是每个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精英人物所具有的共同文化心理和特征,这一特性往往使某一群体的全部心理活动都染上一种独特的色彩。正是这种“淳朴”与“重义”,使湖南的维新志士头上笼罩着一圈坚韧不拔敢于为争取平等自由而奋斗的光芒,使他们具有了“救中国从湖南始”、“吾湘变,则中国变;吾湘存,则中国存”的殉道气概。

二、“勇敢尚武”

“勇敢尚武”,即临难不惧、视死如归的精神。

湖南是一个多民族省份,聚居着汉、苗、壮、土家、侗、瑶、回、维吾尔等八个民族和少量其他民族。少数民族因语言、文字上的障碍,很难受到中原大一统思想的限制,他们在湖南延续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因而也具有其独立性。少数民族的民风一般比较强悍,因为这样他们才能很好地保护自己的村庄、部落等不受外来人的侵犯。在防御和自卫的过程中,他们逐渐养成了一种强悍的个性,这种个性进而发展成一种坚韧不拔、勇于抗争的士风民气,这种风气成为生活在湖南境内的士民们特有的风气。

同时,湖南汉族人移民很多。据林增平先生考察,湖南在清代乾嘉时期的移民数占到总人口的90%以上。移民一般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开拓创业和自立自强的精神。这种开拓、自立自强和奋斗的精神往往会演化成一种勇往直前、敢于拼搏和不屈不挠的风气。同时,移民能离开故土走进一个陌生的世界,他们也必须具备自卫能力和勇猛顽强的精神,在与湖南土著人的争斗中,也培养和强化了本身的独立性和强劲的士风民气。所以,湖南的汉族移民和本土

少数民族都具有强烈的“勇敢尚武”特性。

三、“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即重视实践的务实精神,是实践理性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参与意识的集中体现。

这一点在王船山身上体现得很突出。船山在其认识上和心性论上,认为人的认识是在不断实践和自省上进步的,这样的论断实际上体现了他经世致用的思想。船山治史的一个很重要的理想,就是要以史明鉴,从历史中得到认识。船山通过对利马窦的批判和吸收其先进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系统研究和反思,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集大成者,同时也是经世之学的有力倡导者。曾国藩,也是继承林则徐等前辈放眼看世界的思想,虽多是理学学者但也兴起洋务运动。这种开放也正是经世致用的一个很重要的表现。

文化的发展既有传统的继承性,也有基于时代变化的创造性。近代中国文化是通过传统文化在近代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发生近代转变而形成的。近代湘楚文化的发展道路同样是受制于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道路的,它也是古代湘楚文化在近代中国的转变与创造,因此,它有着古代湘楚文化的传统继承性,又有着适应时代的创造性。经世致用之学就是在这个近代转变(继承与创造)的过程中,从传统文化中蜕变出来的连接古代与近代文化的媒体。龚书铎先生在《中国近代文化探索》一书中曾说,经世致用之学是传统中国文化走向近代中国文化的桥梁。本人以为,对于湘楚文化而言,经世之学不仅是连接古代湘楚文化与近代湘楚文化的桥梁,而且“沉淀为一种士人学者的学术心理、学术传统与政治取向的标准,凝集为一种经世务实的文化精神,成为近代湘楚文化价值取向和近代湖南人才政治价值选择的决定因素”。[1]

湘军人物对经世之学的倡导和他们在政治上的成功,为湖南士人提供了一个仿效的榜样,这对近代湘楚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可以说,由魏源、陶澍等人倡导的以经世致用为核心的学术态度和学风,经过湘军人物的弘扬,已成为一种学术传统和风格,成为一种定势的文化心理沉淀,影响着湘楚文化的价值选择目标,也就决定了近代湘楚文化的发展趋势和基本特征。

经世致用主张面世的治学态度,这一本质的内容成为制约近代湘楚文化发展的基本精神。经世之学关注的是社会现实,是“治国平天下”,这种价值取向与现实政治相结合,使湖南士人强烈地追求参与现实政治,参与实际的思想文化活动,从而造成湘楚文化空前繁荣和注重实际的特点。与此同时,虽然经世之学仍属于传统学术的范畴,但由于它的面世态度,使它在近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大变局中,面对西方文化冲击的现实,切实认识中西文化的差距,从而能在传统文化的近代转变中,实现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化,包容西学的内容,把湘楚文化导向近代。

四、“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是“天行健”的宇宙精神的基本形态,而在湘楚文化中,则将它列为“人极”的范畴,视为文化的“极则”。

《周易·系辞》将炎黄文化的基本精神高度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喻兼有天和地的品格。这个概括不仅体现为先贤的哲学理念,更主要的是体现在炎黄文化传统中持续作用着的基本精神:勇于征服洪荒的艰苦创业精神,勤于科技发明的开拓创新精神,乐于为民造福的牺牲奉献精神,包容互补的民族大团结精神。

在率先发明栽培稻的湖南先民文化传统中,这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一脉传承迄今,成为湘楚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的基础。它形成了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突出的爱国主义传统指向以及个人对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

湘楚文化中表现出来的自强不息,是湖湘士民在漫长的岁月里陶铸、积淀而形成的,是湘楚文化有别于其他区域文化的根本之一。著名学者钱基博在《近百年湖南学风》中曾颇有感触地说:“(湖湘士民)罔不有独立自由之思想,有坚强不磨之志节”。“民性多流于倔强”,“风气自创,能别于中原人物以独立”。这种士风民气最突出的表现即是在湖湘士民中焕发着一种顽强奋斗、独立创新、勤勉务实的精神,即所谓“自强不息”。湖湘士民历来不怕牺牲、卓励敢死、勇于任事、坚强不磨。在晚清衰世,爱国将领左宗棠,虽年近古稀,为保祖国领土完整,毅然请命率军出征新疆,最终平定了阿古柏叛乱;早期洋务思想家郭嵩焘,以宣传西学、开通民气为己任,虽屡遭顽固派痛诋,仍矢志不改,置个人荣辱于度外;近代外交家曾纪泽,在形势十分被动的情境下改订中俄伊犁条约,挽回了国家主权;维新志士谭嗣同为改革英勇献身……确实,无论是维新运动中壮烈牺牲的谭嗣同,为唤醒同胞而蹈海的陈天华,为拯救中华民族而献身的黄兴、蔡锷、宋教仁,以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刘少奇、贺龙等,在他们的身上,无不表现出一种个人对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还是杨度在《湖南少年歌》中说得好:“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湖南人这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历史上的证明比比皆是:二百几十年前的船山先生,是何等艰苦奋斗的学者!一百几十年前的曾国藩等湘军领袖,是何等“扎硬寨”、“打死战”的书生!黄克强历尽磨难,带一旅湖南兵,在汉阳抵抗清军大队人马,是何等坚毅不拔的军人!确乎如此。近代以降,湖湘人才迅速崛起,每次革新运动都是“湘人靡役不从,舍身殉国,前仆后继”[2]。

【注 释】

[1] 王继平.近代湖湘学风与近代湖南人才群体的形成及其特质[J].湖南社会科学,1989,3.

[2] 杨昌济.杨昌济文集[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1983,351.

【参考文献】

[1] 李阳春.湘楚文化与文学湘军[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2] 钱基博.湖南近百年学风[M].岳麓书社,1985.

[3] 刘旭.湖湘文化概论[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

[4] 王继平.湘军集团与晚清湖南[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熊菀君(1983-),女,汉族,传媒实践硕士,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