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悠远的双泉寺

2009-05-07

记者观察 2009年2期
关键词:禅院梳妆台辽国

李 凌

西新城村地处北京市昌平东北部,420户人家,有村民900余人,村民经济来源以种植为主。西新城村距离兴寿镇东二公里处,距北京约20公里,北邻近燕山山脉,据清《光绪昌平州志》记载,有东西新城之称,建于金章宗元年的双泉禅院元三年重建时改称“双泉寺”,历经修复双泉寺已建成现在初具规模的寺院。

双泉寺也曾经被称为双泉禅院。禅院依旧在,双泉在哪里呢?西新城村党支部副书记何德民和区文物研究所原所长王殿华老师带领我们到庙东边寻找曾经的“双泉”。

昌平区文物研究所原所长王殿华介绍说,这庙有两眼井,庙东一口,庙西一口,过去能出水的地方,就认为好象有泉,有泉才出水茂盛,因此两眼井就叫双泉,这庙就叫双泉寺。原来双泉指的就是两眼井。对称分布的这两眼井是这个寺庙的主要特色之一。虽然井口已经面目全非,但是关于井的记忆依然清晰和亲切。

关于双泉寺的建筑年代,1997年出版的《北京市昌平县地名志》中有关记载是“建于金章宗元年”,也就是1190年,而2007年出版的《昌平县志》记载是辽代。区文物研究所原所长王殿华认同后一种说法。

当地百姓也大多认为,双泉寺是辽代始建,并且传说它是辽代皇室的家庙,庙后还有一座坍塌的“萧太后梳妆台”。关于这个所谓的“梳妆台”,还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民间故事。

王殿华讲,这个传说比较广,说这是萧太后的梳妆台,也叫梳头楼,年久失修塌落下来了。(据说)萧太后嫌(这里的)刺刮她的裙子了,萧太后是代表皇权的人物,说你这刺以后不准刮人,这句话一说,这里酸枣的刺变成直的了,不是带钩的了。这都是属于传说,真正的不可能一句话把一种植物改变了的。

这里说的萧太后就是《杨家将》里面杀伐决断的萧太后,萧太后是辽景宗耶律贤的妻子萧燕燕,又名萧绰,在民间传说中,她是“杨家将”的死敌,满门忠烈尽数折于她手。但是历史上的萧太后并不像戏剧、小说里所描写的那样凶悍,而是一位能够“亲御戎车,指麾三军”的女中豪杰,曾经辅佐了辽国两代君主、为辽国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传说中的“萧太后梳妆台”在我国北方不止一处,河北境内的一座“萧太后梳妆楼”经考古勘察,已经确证和萧太后无关,这里的“萧太后梳妆台”能不能辨清真伪呢?

王殿华说,萧太后那个年代北京还叫幽州,也(曾经)属于辽国的地盘,距离其都城不远,也可能萧太后还真来过这里,但是梳妆台不大可能在庙后头。根据距离推测,可能是一座庙后(墓)塔。塔已不存,仅有塔基。如果是一座佛塔,那肯定下面有地宫。要进一步证实,只有采用考古的办法。

这个土台子究竟是不是“萧太后梳妆台”,暂时还不能定论,但是这个土台子上的树却是货真价实的一级古树,与寺院内的两棵侧柏一起,在林业部门有专门注册。林业部门还出资修了树盘和围栏,并与当地村委会签订了古树保护责任书,保护这几株北京地区罕见的高大的古侧柏。

出双泉寺向北不远,有一座历史更加久远的东燕州城。这座古城饱经沧桑,残高2.5米,厚5米,是唐玄宗开元25年,也就是公元737所建,已经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

据王殿华介绍,根据实地测量,这个城是方的,边长一里地。墙体为夯筑,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南墙,还有东墙、西墙。北墙在1958年修建京密运河的时候被挖掉了。

根据史料记载,东燕州城的所有者是粟末靺鞨的一支。靺鞨是中国古代一个民族的名称,自古生息繁衍在东北的白山黑水地区,是满族的先祖,历史上也曾经叫女真族。隋唐时期,粟末靺鞨和黑水靺鞨两支最为强大。其中粟末靺鞨的一支因为败给了朝鲜半岛的高丽,就从东北内迁,归顺隋朝,并且也效忠后来的唐朝。

朝廷对他们比较照顾,曾经在幽州东南建立了驻地,但是他们是马上民族,又忠顺,按时进贡朝拜,所以(唐朝政府)在桃峪山前又给他们建立一座新城,这附近的两个村上苑和下苑,都是他们的花园和游猎场所。

当年东燕州城的主人是女真一族,传说中在这里留下梳妆台的萧太后代表契丹一族,他们都曾经在广袤的北部中国厮杀混战,抢夺地盘。往事越千年,战祸已消弭,当年策马横刀的游牧民族,早已汇合融入中华民族的大合唱。所谓的城墙也处处荒芜,黄草蔓生,只留下一些关于民族融合的佳话……

庙宇前后院的近千余年的古松柏三株和庙宇周边分别种植桃树、杏树,杮子树、樱桃、核桃等系列果树交相辉映,在春暖花开之际,京城的游客不但亲临体验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可品尝独具特色的佛家斋饭。

猜你喜欢

禅院梳妆台辽国
宋朝版暗度陈仓
露天梳妆台(大家拍世界)
宋朝官员:公费出国也不去
宋朝官员为什么不喜欢出国
王安石为何不愿出国
“底妆”梳妆台
个人财产离婚时可以以共同财产抵偿吗
完美
自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