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音稀声处,大象无形时

2009-05-07

记者观察 2009年2期
关键词:艺术家艺术

致 墉

因工作关系,我接触很多书画艺术家,尤其是画中国画写中国书法的艺术家。在欣赏林林总总无数作品的过程中,不断感悟中国书画的博大精深和哲学内涵,每每意荡神驰期间。这其中便也认识了周志平先生一个实实在在用生命去解读中国文化的艺术家。说真的在当下能引起关注的大师名家之列,他也只能在人们的视野中时隐时现,还谈不上“名声大振”或“妇孺皆知”。但究其人、其画来说,我却早就有为他写些东西的冲动和想法了。

神游本於意、悟道归於斯

人生中有很多愉快和享受的事,如美食、美景、美人。但这些往往是因心而得、因情而发。看先生做画却让我感受了另一种享受。一张宣纸、一只毛笔、一碗黑墨、几碟颜色,在他那东涂西抹的几下至之后,一幅活生生的画作跃然纸上,或山水、或花鸟、或人物宛如魔术师班已呈面前,但我实实在在的知道这不是魔术,这是一幅地地道道的中国画作品。

画的主题是什么?仿佛并不重要,单单在这除毛笔划过宣纸的沙沙声之外的息声一刻,笔底便有风雷滚动,纸上本无形而在这瞬间的幻化却让你体验了艺术美的魅力啊……我无法用什么语言去形容这一刻的心理感受!说实话艺术的神奇在先生如入无人之境的笔墨挥洒间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我还是在看过很多书画家当场挥毫之后的第一次感受到。

其实,书画原本是谓道谓器的事。古人有云:“书画小技,然而近道”。白纸黑墨之间原本就是阴阳之本源,但在笔的运行于挥洒之际,产生了阴柔与刚阳,润泽与干涩,快与慢,大与小,浓与淡,干与湿乃至墨分五色等等一切动作的结果里无不是在验证到的变化和面貌,而这把纸变成作品的质量完全是由技能、工具所决定呈现的,这便是器的运用。而道与器的结合又正是作者思想与表现技能的具体表现。先生深谙此道,更通其器,故做画是早已达到“物—我”、“心—手”、“似—非”皆忘的境界,执笔时日罡风鼓荡,目空四野;落墨时现有形与无形,正如武侠小说中的高手过招一般,一招一式看似漫无章法,其实处处不是法度,看似不经心不经意,实则笔笔写神、写心、寄意、传情。晨雾中的牡丹,滴露荷叶上的翠鸟,穿林细细的麻雀,无处不是充满生机和活力,更那寥寥数笔的枝、条、茎、叶又非刻板呆滞,仔细看来,欲风欲动,如歌如诉,呼之欲出。但绝不失用笔用墨的扎实功底。

真的,看先生的画,有能从画的后面看出画的感受,能从静止的地方读出生命的律动和勃勃生机。三思为求化,一点苦铸成。

这原本是先生的一枚闲章“三思难求化,一点百铸成”的印文中活剥出来的。一味埋头于技术(绘画技巧)可能使人变得技法纯熟,乃至世人所说的画什么象什么,象真的似的等等的画匠,充其量可以成为画师。但作为一种上层建筑领域内的文化创造则谬之千里。

艺术应该是一种创造。是极其个别形态的创造,它不会是象“炒剩饭”等的改头换面的抄抄拼拼,也不会是漫无目的涂涂抹抹的粗制滥造,看先生的话你会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信息。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一定程度上是信息表达方式的不同。写实主义的西洋画很科学,而且很逼真,更客观。而中国画特别是文人画的出现以来,更抽象,更精准地提炼主题的本质和主观意识,和古典诗词、文字一样,是不是经过作者思维发酵、整理、提纯后大案形态,因此更艺术进而在最少的表现层面融入更多的思想感情。

先生作画无时无刻不注意和阐释这一原则,宁少勿多,多而不乱。在表面和本质对比撞击中不断产生艺术心灵和作者的感情。他常常说:“艺术家不能不懂哲学,但绝不是要充当哲学家的角色。”因此他时时解剖自己,批判自己,总是和自己昨天刚完成的作品叫进。所以如果单从技法构图、用笔、用墨等方面去读先生的画你就很难下定语,因为他在形式上的多变和内容上的变化实在令你不知所措,他可以把某些籍以成名的画家们的看家本领在不经意之间表现出来。如果你把他的众多的梅、竹、荷、虾、马及山水花鸟及画人物作品,和很多名噪一时的专项画家的作品比较,你会领略先生的艺术思想和表现能力的惊人之处。

苦苦的追索,深深的艺术思考。无疑是要从“画境”达到“化境”的过程,累累万计的速写和实践亦如砧板上的铁块一样千万回地锤打之后形成坚实的笔墨工夫。

博大源广览精深出细研

我不想简单地用评论家的口吻去说先生其人其画,因为那似乎太缺乏对先生的理解和认识了。先生的身上充满着对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传承的一面。他的书法写的好,字由二王入手法唐楷,临米沛、王铎,真、草、隶、篆无不涉猎。近年随着艺术的成熟而形成自己的风格面貌,不张扬,不狂怪。在变化中走平和冲淡一路,先生的文学功底较厚,誓词古文在题款中既可见一斑。“安得素壁三千丈,纵马一挥心方畅”“何如一日大风起,振翅长啸上九霄”等写得洒脱淋漓,先生在治印、摄影等领域均不乏佳作。

先生问道在于用每天十几个小时积年累月地浸润在对艺术的苦苦追求和不断探索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畏和深入细致研究的结果。这些努力使他与当代名流大家交往甚笃,冯骥才先生为他的画墨上题字道:“风雪之中见精神”著名画家姚治华先生为其题词为“腹有诗书气自华”著名诗人解放军军歌作者公木先生生前也曾欣然命笔“志平先生集贤兴艺”由此而见先生为人知厚道,交友之挚着!为艺之认真。

在理论上,先生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不随流俗,在感情和实践上,练就了他非同一般的艺术气质和表现才能。他能和任何绝没有经过艺术训练和基础的人同时合作,在胡涂乱抹的墨块中发现美的存在,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神奇的令人不敢相信。先生说,如有机会愿与美经过任何艺术训练的人在一日之内联手创作巨幅《百鸡图》。

他在国际上,特别是韩国、法国、日本及香港、澳门等地区早已是艺名远播。

全面认识和介绍一个艺术家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但先生置身于艺术之中把艺术当做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的枝一心态真的让人感动,随着先生作品不断在国内外流传和艺术修养上的不懈的努力和追求,倚其德、其才、其艺,终会使其成为弘扬中国书画艺术的一代大家。我等待着,期盼着!

猜你喜欢

艺术家艺术
纸的艺术
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