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老年人晚年沐浴在阳光中

2009-05-07

记者观察 2009年2期
关键词:生活习惯老先生儿女

林 夕

“少年夫妻老来伴”,这也许是人生走到黄昏时老年人追求生活质量的极致。然而人生没有那么多十全十美的,爱在深秋当然是人人都羡慕的最佳状态。老人丧偶后经过好心人或者别的什么途径介绍,又有了新的伴侣,携手夕阳,无论对个人或者对社会都是大有益处的。这也是社会和时代的一大进步。但记者最近在采访时发现,还有一部分丧偶老人对自己孤苦伶仃的生活虽抱着新的希冀,但却在新生活的边缘上徘徊,他们受到了来自个人和社会的阻力,只能和幸福的晚年生活失之交臂。老年人晚年幸福与否直接影响着社全的和谐,因而,老人的再婚,不单单是个人问题,而是社会问题。

孤身老年人婚恋障碍

姜老爷子丧偶多年,在朋友的一再劝说下,终于同意和王大妈见上一面。两人见面后感觉不错,就在两人来往相处中,孩子出面干涉了。姜老爷子一想也是的,自己都一大把年龄了,还是算了吧,不然,会让儿孙们看轻的。于是,他买了一条京巴,又买了一对画眉鸟,清晨的公园里就多了一位看似悠闲自在的老人。到了晚上,平时从不喝酒的人,和酒交上了朋友。他说,晚上喝点酒睡得快,那些烦恼的事就忘了。

从这个事例中我们看到,许多孤身老年人希望能再婚,但要付之行动却有许多障碍。使他们处在“做梦都在想,醒来不敢讲”的状态。这是因为阻碍老年人恋爱和结婚的壁垒是很森严的。

第一个障碍不是别的,正是老年人自己所具有的那种陈腐的道德观念。他们往往自己给自己泼凉水,“都这么大把年纪了,还谈什么恋爱”。多数老年人因受封建伦理道德的影响,认为对性恬淡无欲是高尚人的修养,所以即使有这方面的欲望也是进行自我压抑。

第二个障碍是来自封建习俗、社会舆论的压力。在我国特别是解放前,鳏夫再娶,寡妇改嫁,历来名声都不那么好,不少人总以“好女不嫁二夫”的封建、陈腐观念进行评头论足,并常常成为街头巷尾、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而且说起来总带有几分讽刺的味道,使想再婚的老年人,望而生畏、闻之却步。它像一张看不见摸不着的网,左冲右突不易扯破。其实老年人应当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他有权利按自己的意志来自由地恋爱和结婚。

第三个障碍是孩子们的反对。反对者可以举出无数条理由来,如遗产会落入他人之手;会让人说闲话,认为晚辈不孝,长辈才会出此“下策”;会愧对已故的老伴;不愿照顾护理后母(继父)等。好不容易谈妥了婚事,就因为小辈的这些理由而被迫解除的例子屡见不鲜。晚辈把父母永远钉在了“父母”的位置上,而不是把他们看作同自己一样是需要有人相伴的人。

第四个障碍是缺乏住房和足以维持独立的收入,阻碍着老年人的婚姻恋爱。当然不是所有的老年人征婚时都认钱不认人,但是老年人或多或少的物质财富是自己一生心血的积累,这和两手空空共同建设家庭经济的青年人不同;在双方并未建立起深厚感情的情况下,参加征婚的老年人普遍有一种心理——凭什么我辛辛苦苦攒下的钱要花在对方身上?因此,那些负有家庭债务的老年人一般很难找到合适的老伴。

第五个障碍是缺乏为老年人恋爱、结婚服务的咨询机构和专家。国内不少城市已开设了老年婚姻介绍所,但面对着庞大的孤独老年人群体来说仍是少得可怜。对懂得老年人性问题专家的培训也是当务之急。

生活习惯 “磨合”中易断的细处

由于老年人的性格和生活习惯已经形成,婚后很难“磨合”,很难达成相互的认可,这也是老年人择偶成功率低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北京市居民王老爷子在征婚过程中就“碰过壁”——在多次良好的接触之后,女方决定到老爷子家里来坐坐。王老爷子家住的是平房,面积不大,因为厕所在院外、要走100多米,所以常年在床下放着一个尿盆。女方一看见老爷子的尿盆,马上意识到了自己今后的生活场景,住惯了楼房的她对此无法接受,婚事告吹……

因为生活习惯上的差异导致老人分道扬镳的例子还有不少。大到住房,小到吃饭,什么样的情况都有。有一对老年朋友本来相处得挺好,但在女方家里吃的一顿饭却使两人没能继续走下去。女方喜欢每一样菜里都放很多黄酒,不放就吃不下饭,而男方则一滴黄酒也不沾,沾了就吃不下……

老年心理学家指出,老年人生活习惯的差异常常体现在吃喝拉撒这些细节上,比如对电视节目的不同收看要求、对服装的不同喜好、对烟酒的不同接受程度、起床习惯的不同等等。让两个生活习惯完全不同的老年人去适应对方的需求的确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社会学家还指出,老年人的习惯很难再改,不希望再婚给自己带来生活上的不适是一种普遍现象。这表明现在的老年人十分重视再婚的生活质量。调查显示,除了物质生活外,老年人征婚同时也看重对方的学历和文化修养、生活情趣、业余爱好等。

冲破障碍让晚年充满夕阳

北京市的年近7旬的李老先生要续弦,对方是同样高龄的一位老太太。儿女一致反对:“你都这么大岁数了,还有什么意思?她不过是看上了你的存折,你的退休金,你的房子,你叫我们当儿女的多尴尬……”

李老先生拍案而起:“我爱她!”儿女们惊呆了,想不到这样的话从一个须发斑白的老人嘴里说出来。老先生留下所有的存折,离开了大房子,和老太太住在了一起。每天傍晚,人们都可以看到两个老人互相搀扶着在夕阳下散步,晚霞把他们的脸映得红红的。

半年后,李老先生中风,瘫痪在床上。儿女们来看望,看见老太太坐在床头紧握着老先生的手,老先生不能说话,只是手指微微动着,抚摸着老太太枯干的手背,目光暖暖的。

人们很少再见到老太太出门,往往只能在早市上看见她买很多很贵的菜。老太太每天给老先生读书,念报纸,喂饭,擦洗身子,换洗衣服……她找来许多大镜子,从窗口摆到床头,和老先生一起看折射进来的风景,房间里还经常传出美妙的音乐声。

李老先生去世后,他的儿女们感激老太太对父亲的悉心照顾,送来两万元钱,老太太拒绝了:“你们的父亲己经给了我很多……”儿女们心里一惊,暗想:“难道父亲还有什么私藏?”

老太太笑了,望着窗外鲜红的落日,说:“你们的父亲给予我的爱,这是多少金钱都换不来的。”

从这个感人的故事里,它让我们看到现在的老年人在追求个人晚年幸福的时候,也有着一种年轻人的激情!从中我们也看到,幸福是自己创造的,不是等来的。

老年人要生活得充实,其最根本的条件是:经济上的保障、身心健康、要有从心里相互谅解与充分交谈的伴侣、能得到适当的性满足等。这些都是十分必要的。老年期的恋爱与结婚在多数情况下,能满足这些条件。

但老年人婚恋由于要遭遇疾病、金钱、子女和传统观念的种种挑战,他们的爱情难度更大。有些老人能找到幸福,有的老人却品尝了爱的苦涩。社会日益进入老龄化,谁家都会面临老年人问题,老年人过得舒心了,一个家庭才能获得真正幸福。

从各种老年精神障碍实际调查的结果证明,离婚者或配偶死亡的人患病率高,其自杀率也比家庭圆满、夫妇健在和已婚者高得多。我国1982年人口普查中发现百岁以上的老寿星有3700余人,其中寿星鸳鸯500多对,所占比例也较高。由此可以看出,孤身老年人恋爱、结婚的效用是相当大的。根据对长寿老人生活状况的调查分析,家庭和睦和夫妻恩爱是老人长寿的重要因素。

心理学家认为,老年人再婚对晚年生活有着积极的影响,良好的婚姻能大大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同时对子女来说也是一件好事。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的角度来讲,再婚对老年人的健康都是有益的。“老年人再婚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老年人自己更应该勇敢地追求婚姻幸福,儿女在孝敬老人的同时也要支持他们再婚,让所有老年人健康快乐是我们共同的责任。”社会专家如是说。

猜你喜欢

生活习惯老先生儿女
匆匆太匆匆
当心!这些生活习惯 正在摧毁你的听力
100万只猫
家有儿女欢乐多
有我在,你怕啥
一日三餐
提升血液与血管力的10个生活习惯!
年 轻
才七十岁
儿女不孝老人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