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危机时代”,中国怎么走

2009-05-07

环球时报 2009-05-07
关键词:内需危机时代

刘志勤

在西方人还在讨论第二次衰退来临之际,中国的经济已经保持住了平衡和平稳,这对下一步刺激计划的落实打下了良好基础。但中国在执行刺激经济增长计划的同时,更要关注保持后劲的问题。因此,值得忧虑的是“后危机时代”的中国。未雨绸缪,现在对“后危机”的路积极规划,绝对不是为时过早。

中国的“后危机时代"的路怎么走,要取决于对外和对内两个市场的发展。笔者认为“保内先安外”是应当考虑的方针。对外就要看美国与欧洲的经济能否相互挽扶着(而不是像过去相互推搡着)走出困难。当年二战结束后,美国提出了马歇尔振兴计划,刺激欧洲经济复兴。当前,中国在“后危机时代”来临时,也要更加努力培育和保护已有的国际市场,并最大限度地开拓国际市场,维护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根本利益。这是保持中国寻找下一个高速增长点的关键。

另一方面,中国也要总结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在全球大扩张的衰败教训。日本企业的海外并购潮仅持续了10年就逐渐衰败,究其原因,缺乏强有力的内需是导致日本企业后劲乏力的重要因素。因此,认真规划如何在“后危机时代”来临时,挖掘和保护好内需动力,对于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笔者认为,保内需促增长应当坚持“一基二公三农”,也就是继续加大对基础建设的投入,抓紧公共事业(如医院、学校、环保系统、教育事业、保险系统、养老系统、通讯系统)的市场开发。三则是有序地发展中国农村市场。农村市场不应仅仅限于家电下乡这类原始、简单的贸易行为,而应当扩展到农业产品工业化,农业生产机械化,农业运作科技化,农民生活城市化。这些都将成为刺激内需的重要领域,甚至是个未充分开垦的“处女地”。

中国农村的市场长期以来依然保持着“原生态”,并未充分享受到市场经济带来的繁荣。相反,环境的恶化与教育的滞后,医疗系统的不完善,已成为农村发展的阻滞因素。仅是为了解决这些阻滞因素,就会创造出众多的就业和财富。中国的涉农经济,涉农企业,涉农科技,以及涉农人才,依然处在“缺练”的起步状态。一旦他们的功夫练好了,中国“后危机时代”的后劲才能得以维持。

真正的危险向来都是潜伏在深处。走出危机容易,但消除“后危机时代”的潜伏隐患才是最难的。只有安稳度过“后危机时代”的挑战,中国才能算是真正战胜了金融危机。▲(作者是瑞士苏黎世州银行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

猜你喜欢

内需危机时代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内需拉动效应研究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中国高等教育的供给能力仍有欠缺
供给侧改革下高等教育隐忧
“声”化危机
河口正陷入危机
危机来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