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科学发展观破解粮食企业改革难题

2009-05-07郁恩宝

粮食决策参考 2009年7期
关键词:主渠道种粮市场主体

郁恩宝

当前,全国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对于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促进粮食产业化发展,必将产生强大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一、以科学发展的眼光,自觉审视粮食改革过程的得失

回顾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过程都是在发展中向前推进的。

由于国家粮食购销市场全面放开,实现了粮食购销体制从过去统购统销到粮食购销市场化的根本性转变,形成了国有粮食企业为主渠道、市场主体多元化的新格局。据有关部门统计,到2008年底,全国各类取得粮食收购资格的市场主体达到77498户,其中多元主体占到75%左右。2008年全国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粮食29180万吨,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17035万吨,其他多元主体收购12145万吨,分别占总收购量的58.4%和41.6%。初步建立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机制。为保护种粮农民利益,从粮食风险基金中安排一半以上资金用于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实现了对农民“取”向“予”的重大转变。2008年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资金达到151亿元,极大地促进了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随着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初步实现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从“计划主渠道”向“市场主渠道”的转变,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以后,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切实转变职能,与粮食企业“人、财、物”完全分开。国有粮食企业通过战略性改组,调整产权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基本解除“三老”(老人、老粮、老账)历史包袱,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活力明显增强。截至2008年11月底,全国国有粮食企业总数18989个,与1998年比减少34251个,减幅为64.3%。全国国有粮食企业职工总数69.9万人,与1998年比减少260.7万人,减幅为78.9%。安置分流职工再就业131.4万人,占全部分流职工数的50.4%。在粮食购销市场全面放开的新形势下,国有粮食企业继续发挥在粮食流通和宏观调控中的主渠道作用,同时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2007年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实现了自1961年来的首次盈利。据初步统计,2008年全行业国有粮食企业统算盈利20.9亿元。

在充分肯定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成就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改革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总体上看, “谷贱伤农”与“米贵伤民”的矛盾还不时地交替出现,支持粮食生产、保护农民利益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当前比较突出的,一是国有粮食企业历史包袱还未完全解决,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不到位,发挥主渠道作用缺少必要的政策支撑;二是地方政府实施粮食宏观调控的手段和动力不足,粮食价格支持体系不健全,一些地区直接补贴对农民种粮的激励效用减弱,粮食支持保护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三是现代粮食市场主体发育还不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企业与农民之间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粮食市场体系和物流体系建设滞后,粮食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大多数粮食企业规模小,经营方式还比较传统、粗放,粮食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较弱。

二、以科学发展的观点,自觉梳理粮食改革系统理念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走过了30年的历程,取得了不平凡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推进改革、促进发展、保障安全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一是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处理好大胆探索与稳步推进的关系。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历程和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走向科学发展的轨道。回顾三十年的历程,改革的每一步都是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得到启迪,产生力量,取得新的胜利;每一步都是既立足基本国情粮情,坚持统一政策,稳步推进,又分析各地差异,允许分散决策,鼓励各地积极探索,根据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审时度势,及时调整政策,科学决策,完善措施,健全机制,确保改革顺利推进和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粮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必须坚持粮食购销市场化,处理好放开市场与加强调控监管的关系。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要确保国家对粮食的主动权,必须把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有机结合起来,主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既要加快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粮食快捷顺畅有序流通,又要坚定不移地规范和加强宏观调控,合理调节粮食供需,引导粮食资源实现合理配置,规范粮食经营行为,维护粮食正常流通秩序和价格基本稳定。

三是必须坚持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和粮食市场主体多元化,处理好“主渠道”和“多渠道”的关系。“没有主渠道不稳,没有多渠道不活”。实践证明,妥善处理好粮食流通中“主渠道”和“多渠道”的关系,是保障粮食安全、市场稳定和搞活流通的重要关节点。只有不断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通过整合优势资源,鼓励和支持国有粮食企业做大做强,提高市场竞争力,发挥其粮食购销主渠道和宏观调控载体作用,才能保证市场和价格的基本稳定。同时,必须积极培育和发展多元粮食市场主体,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形式多样化,发挥多元主体点多面广、经营灵活的优势,衔接粮食产销,搞活粮食流通。

四是必须坚持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理念,处理好促进粮农增收与保护消费者利益的关系。生产决定流通,流通反作用于生产。必须充分发挥流通对生产的引导作用,以订单为纽带,以科技为支撑,引导和鼓励农民种植适销对路品种,让农民分享流通、加工环节带来的增值收益,促进种粮农民增产增收;必须把好粮食质量关,努力降低粮食流通成本,为消费者提供质优价廉的食品。

三、以科学发展的要求,自觉探索深化粮食改革战略的实施

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的精神,必须坚持围绕发展深化改革,以推进改革促进发展,继续深化和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一是加快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做大做强粮食经营主渠道。继续研究妥善解决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财务挂账有关遗留问题,彻底解决企业历史包袱,进一步为企业深化改革和促进发展创造条件。制定和落实支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的有关配套政策,推进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兼并重组和技术改造,进一步优化企业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粮食企业的市场竞争活力,继续发挥其在粮食经营中的主渠道作用。

二是大力培育现代粮食市场主体,积极推进以优势企业为龙头、粮食现代物流为依托的粮食产业化经营。加快培育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粮食经济合作组织等现代粮食市场主体,择优扶持若干个有竞争力、带动力、效益好的大型骨干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物流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收购、兼并基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大力发展粮食订单收购,延伸和完善产业链条。积极培育和发展多元粮食市场主体,搞活粮食购销和经营。

三是完善粮食支持保护制度,充分调动农民种粮、地方抓粮的积极性。完善农民种粮补贴机制,增加农民种粮补贴力度,支持增粮增收。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水平,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充分发挥价格政策保护农民增粮增收的作用。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理顺比价关系,充分发挥市场价格对增产增收的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主渠道种粮市场主体
中央向实际种粮农民发一百亿元补贴
农资价格上涨不是小事
小微市场主体快速增长折射发展信心
我国市场主体总量超1亿户
种粮大户连续7年给农民发巨额年终奖
如何发挥思政课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浅谈如何构建高中数学教学的高效课堂
党校教师在“两学一做”中的导向作用
学习语文的主渠道不容忽视
常山:代表建议催生订单质押融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