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130例
2009-05-06孙剑光
孙剑光
【摘要】 目的 探讨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30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实施鼻内镜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年。结果 治愈112例(86.15%)、好转16例(12.31%),无效2例(1.54%),总有效率为98.46%,术后并发症有眼睑肿胀淤血、鼻腔粘连和术中出血。结论 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具有良好疗效,且与临床分型密切相关,熟练的手术操作和规范化的术后随访均有助于提高手术疗效。
【关键词】 鼻内镜术;鼻窦炎;鼻息肉
自功能性鼻内镜外科(FESS)理论进入我国以来,随着手术经验的丰富,解剖学研究的深入,手术器械的改进及相关影像学的应用,鼻内镜手术在我国蓬勃发展起来,因其可以有效清除鼻窦口复合体病变,保证窦腔通气和引流通畅,因此为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治疗开辟了广阔前景[1]。我院耳鼻咽喉科2003年3月至2007年4月,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130例,术后随访1年,均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130例,男72例,女58例,年龄16~68岁,平均42.6岁;病程2~26年。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鼻塞、头痛、流脓涕等症状。术前常规行鼻窦冠状位CT扫描,必要时加横断轴位扫描。诊断分型标准按照1997年海口会议标准[2]:I型35例,其中1期10例,2期21例,3期4例;Ⅱ型76例,其中1期12例,2期39例,3期25例;Ⅲ型19例。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住院治疗。术前使用抗菌生素加糖皮质激素3 d。麻醉均采用鼻腔黏膜表面麻醉加局部浸润麻醉,在用肾上腺素充分收缩鼻腔黏膜后,采用Messerklinger基本术式,有息肉先予清除,再依次切除钩突和筛泡,开放上颌窦,结合鼻窦CT及术中探查病变情况酌情开放额窦、筛窦及蝶窦。伴有下鼻甲肥大者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对中鼻甲息肉样变或肥大者行其前外侧缘及下缘部分切除术。手术以彻底清除病灶,尽可能保留鼻腔、鼻窦的正常黏膜和结构,达到良好的通气和引流为目的。术后鼻腔常规填塞明胶海绵及凡士林纱条。
1.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和止血药物3~5 d,有鼻息肉或息肉样变者加糖皮质激素。术后24~72 h分次抽出鼻腔填塞物,清理鼻腔血痂及分泌物,并用1%庆麻液(1%麻黄素滴鼻液加庆大霉素4万U)滴鼻,3次/d,鼻腔干燥者加用复方薄荷油滴鼻。出院后第1个月内每周门诊复查,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并清除窦腔内的分泌物及结痂;以后每2周鼻内镜复查一次,清理增生肉芽、囊泡、水肿黏膜及复发性息肉,分离粘连;病情缓解后每月随访1次,所有患者均随访1年以上。
1.4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1997年海口会议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标准[2]。治愈:症状消失,内窥镜检查窦口开放良好,窦腔黏膜上皮化,无脓性分泌物;好转:症状明显改善,内窥镜检查见窦腔黏膜部分区域水肿、肥厚或肉芽组织形成,有少量脓性分泌物;无效:症状无改善,内窥镜检查见术腔粘连,窦口狭窄或闭锁,息肉形成,有脓性分泌物。
2 结果
2.1 疗效 术后随访1年,治愈112例(86.15%),好转16例(12.31%),无效2例(1.54%),总有效率98.46%。结果见表1。
2.2 并发症 眼睑肿胀淤血6例,鼻腔粘连2例,术中出血2例,无其他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慢性鼻窦炎息肉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鼻内镜手术在我国迅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手术治疗效果的提高。鼻内镜下行鼻窦炎鼻息肉手术的最大优点是在明视下进行手术操作,组织创伤少,能在彻底切除病变的基础上,尽可能不损伤鼻腔及鼻窦正常的解剖结构,能最大限度地保存鼻腔和鼻窦的基本功能[3]。
本组130例患者,I型和II型的治愈率明显高于III型,总体趋势是治愈率从I型至III型依次降低,与分型成负相关。这与其他文献报告相近[1,4-5]。本组手术无效的2例患者均有前期手术史,且并发术中出血。由于前期手术损伤了鼻腔结构,解剖标志不清,加之术中出血,妨碍了手术操作,未能达到预期手术目标,且患者害怕出血不愿意坚持术后术腔清理,从而影响了治疗效果。
本组术后并发症共10例,无严重并发症。其中眼睑肿胀淤血6例,是本组最多的手术并发症,其原因是筛窦的纸样板与鼻丘气房、钩突、筛泡等结构关系密切,且骨质菲薄,术中很容易被损伤,造成眶周轻微出血,术后鼻腔填塞致血运受阻亦可加重眼脸肿胀。此并发症无须特殊处理,术后给予冷敷,24 h后热敷,几天后可消失。术中避免损伤纸样板,可防止该并发症的发生。本组手术出现鼻腔粘连2例,发生原因主要是因为鼻腔狭窄,术中损伤了正常黏膜,加之术后患者换药不及时所致。后在鼻内镜下完全分离粘连带,在创面上放置明胶海绵,并用1%庆麻液滴鼻,均已治愈。术后出血是鼻窦手术中的常见情况。本组出现术中出血2例,量约300~400 ml,均未做输血处理。此2例患者均有前期手术史,出血原因多因既往手术后骨质增生,血管收缩不良,解剖标志不清所致。
鼻内镜手术的最终目的是恢复鼻窦形态和功能,手术成功的关键是改善和恢复鼻腔与鼻窦的通畅引流。因此,要根据鼻腔、鼻窦的解剖变异、病变范围及程度,切除或修正变异的解剖结构,尽管保留健康组织,重新建立通气引流及正常黏膜上皮的清洁作用。只有熟练掌握鼻腔的解剖结构,手术操作仔细到位,才能有效避免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术后随访是提高手术治愈率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因为手术只是去除不可逆变(如结构畸形、纤维增生和息肉等),改善鼻腔鼻窦引流,为炎症消除创造条件,而内镜复查可清除所有粘连、水肿及过度增生的组织,保持术腔清洁,防止已建立的通畅引流重新阻塞,同时,定期的术腔检查和清理,可以控制病变的生长,促进黏膜再生和上皮化[6]。因此,规范化的术后随访有助于提高手术疗效。
参 考 文 献
[1] 闫舒,李娜,张念凯.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1033例临床疗效分析.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8,44(4):344-346.
[2]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1997年,海口).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33(3):134.
[3] 许庚,唐学慧,史剑波,等.经鼻内镜鼻窦手术.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9,26(4):222-225.
[4] 但冬梅.鼻内镜鼻窦手术181例疗效分析.中外健康文摘,2008,2:45.
[5] 白广平,李俊,董频.鼻内镜下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180例.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08,22(3):242-243.
[6] 李轶.38例内镜鼻窦手术临床观察和分析.中国实用医药,2008,3(20):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