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民歌文化发展现状与发展中的新际遇
2009-05-05魏玲魏欣裴建伟
魏 玲 魏 欣 裴建伟
民歌是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民族文化富有生命的表现,一个没有艺术的民族和社会是不可思议的,艺术与人性中最深层的东西相遇,民歌正是这种深层的内在的精神的具体表露。它是农耕文明时期的产物,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共同的生产和生活中创造的交流思想、表情达意的艺术形式。民歌重在参与,大多数民歌为民间集体创作、口耳相传,每个人都是民歌的创造者和表演者。传统意义上的民歌作为一种原生态声乐样式,已经被列为非物质文化保护对象,但在现代社会其创作、传唱方式和歌唱动机等已经逐渐转型。在这个转型过程中,一方面原生态的民歌通过文字描述、乐谱记录、音像资料在博物馆保存,即所谓的“文物”;一方面传统民歌适应新的社会历史,对自身加以调整,因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而继续发扬光大。有学者认为:“带有当今这个时代印记的民歌作品,便是有别于传统民歌的——新民歌”。
一.河北民歌的发展现状研究
河北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千百年来,它根植于燕赵大地,根植于人们群众的肥沃土壤,吸收着丰富的营养,异彩纷呈,具有丰富的文化艺术底蕴和浓郁的地方色彩。如《茉莉花》、《小白菜》、《放风筝》、《对花》等。河北民歌在中华民族的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许多民歌不仅在河北传唱,而且在全国也广为流传。《小白菜》就是一首在我国流传极广,几乎家喻户晓的河北民歌。歌剧《白毛女》中的主题歌《北风吹》就是作曲家张鲁根据《小白菜》的音乐素材而创作的。歌曲情景交融,词韵呼应,给人以美的享受。民歌、世代流传,脍炙人口,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欣赏价值。
河北省是民歌大省,收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的河北各地民歌就有1200首,可事实上这还仅仅是河北民歌中的一部分。大量的河北民歌散落民间,没有被挖掘整理,面临逐步消亡的命运。在近些年来许多大型表演场合以及我省对外文化交流中,也很少听到河北民歌的声音。根据行家统计,《茉莉花》的民歌素材在全同各地有几十种不同版本。但是其中,以行云流水般的江苏版最为著名,河北的《茉莉花》传唱度不是很高,关键在于没有把它们整理改编成可供演唱的传世作品,更没有进行必要的宣传推广。与山西、陕西、山东、湖南等省相比,我省在打造民歌这一文化品牌上做得远远不够,对于河北民歌,我们必须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遵循民歌特有的艺术规律和语言特色对其进行全面彻底的整理改编,发掘出适合现代人的音乐欣赏趣味,打造属于河北的文化品牌。
二、中国当代民歌文化市场的发展困惑
1.外来文化的挑战
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在信息技术革命方面的领先优势,西方学术界和新闻媒体在国际互联网上占有压倒性的优势,英美文化大有超越各种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势头。在民歌层面上,我们的传统旋律只有翻译成为英语,才能得以流传。而美国的乡村音乐,如《Country Road TakeMe Home》、《California Dreaming》、《Scarborough Fair》等则在中国以最快的速度传播,几乎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
2.国内通俗音乐的市场威胁
到了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观念深入民心,音乐活动在市场机制自发调控下产生了两个极端,一是通俗音乐凭借其出色的市场效益风靡全国大小城市,并开始向乡村渗透;与此同时,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进程不断加快,民歌不但没能进入城市,就是在农村也面临迅速衰落的境地。双方力量的悬殊,导致了整个民族音乐大有被通俗音乐淹没的势头。
3.认识上的偏差
近年来,各种歌唱比赛层出不穷,除地方举办的各种赛事外,仅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性的赛事也不少。新歌手推出的很多,但具有特色的民歌手却非常少见。就其原因,多数青年歌手不愿意唱民歌,认为成名的机会不大、不快,就连音乐学院的学生也不屑于学习民歌。他们“认为‘学美声是高尚的,唱民歌是低下的,觉得唱民歌会让人‘瞧不起。他们热衷于流行歌曲、外国歌曲,觉得那些才是‘时尚、才是‘高尚的。这种现象并不鲜见。而且单凭个人的力量也难以扭转这种观念,惟有让这些学生们真正认识到民歌的价值,打从心里喜欢和接受,民歌才有可能传承下去。”
4.民歌包装的滞后
民歌以其不可复制的文化蕴涵,已成为一项独特的文化资源。然而由于缺乏整体包装和宣传,它们又大都沦为人们走马观花的一种点缀。在这个资讯快捷的时代,人们的耳朵变得挑剔,再好的音乐,如果不按照这个时代的标准编配,也很难被接受,更别说流行。传统民歌也需要穿“时装”。民歌的整体包装和宣传,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行为也是一种市场行为,只要发掘、包装得好,更多的民歌就能走出“深闺”。
三、河北民歌文化发展的新契机
今天,全球化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一种发展趋势,经济的全球化成为不可争辩的事实,虽然它未必直接带来文化的全球化,但是文化的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可能的发展趋势。民歌是当代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现阶段河北民歌的发展和革新对历史悠久的燕赵文化的建设提供了某些可借鉴的东西。
从河北民歌的发展轨迹来看,它曾经一度极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对人的精神起到了净化、升华、激励的作用。但在政治经济文化日益多元化的今天,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现代传媒技术如电视、互联网等的大众化,人们的视野扩大了,审美情趣日益现代化和国际化了,民歌尤其是被定义为民族唱法的民歌离大众越来越远,和流行音乐相比很难有竞争力,逐渐处在了弱势地位。而且这种情况正愈演愈烈。河北民歌既然有那么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个性,就不能让它随波逐流、白生自灭,而要让它继续发展,以更丰富多彩的形象展现给世人,同时也让世人更好的了解它。
1.增强河北民歌的时代气息
对河北传统民歌的音乐旋律、节奏、曲式结构、调法等进行改造。结合现代音乐技法加以更新和再创造, 创作出既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音乐作品来。从而实现与现代音乐接轨。例如,“八只眼”演唱组根据河北民歌改编的歌曲《虹彩妹妹》。他们在改编经典民歌的时候,十分小心翼翼,因为他们知道,要把握的东西很多:先是民族性、科学性,然后是时代性、群众性,要在经典上打上我们这个时代的印记。在唱过许多首全国各地的民歌后,他们用“民歌是民族的根,民歌是歌唱者的魂”这句话,精辟地概括了他们对民歌的独到感悟。
2.激活河北民歌文化的市场需求
近些年,各地相继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文化活动,其中民歌节尤为突出。民歌节是以多重话语的身份突现出来,它既是文化宣传活动,又是经济和政治活动。
广西南宁的国际民歌节的成功是不争的事实。民歌节最初由南宁市人民政府主办是政府工作的一部分,通过组织集体性的群众活动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民歌节以“经济塔台,文艺唱戏”的宗旨操办起来的,由政府主办转移到商业承办,并且被商业炒作得越来越火热,由当初的亏损转向盈利,同时也带动了商贸、旅游、餐饮等各行业的腾飞。现在由大地飞歌公司承办,实行商业化运作,民歌艺术改换了传统的美学角色,与经济、贸易、旅游等社会活动联系起来,与民歌节同时推出的有 2003 年广西投资贸易洽谈会,“香雪制药 ———八桂狂欢游”,“东南亚风情夜”,2003年南宁国际旅游美食节。由民歌创造的文化品牌使南宁走向国际,打响了它的世界的名声,2004 年中国 —东盟博览会在南宁举行。由此看来,民歌节的举办对区域经济运行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使区域无形资产得以积累和增值,促进环境的改善和文明开放程度的提高,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修养、精神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事实证明:民族音乐,民歌艺术市场潜力巨大。
如法炮制,我们河北拥有丰富的民歌市场,是不是也可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下,依靠歌手或学术界的专业力量,激活河北民歌文化的市场需求,寻找一条适合河北民歌繁荣发展的道路?
3.打造河北民歌的商业化品牌
在这个商业时代,打动人心的不再是简单的物品,而是塑造某种可以令人为之疯狂的“品牌”再结合强大的媒介,进行宣传,如电视、网络,直到这一品牌深入人心,足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消费观念。人们已经注意到,近年来凡成功进入国际唱片市场或参与版权贸易“走出去”的音像作品都为唱片公司赢得了巨大的利润,比如表现西藏极地天籁之声的《阿姐鼓》被五大唱片公司之一的华纳买下全球版权而赢得巨额利润《云之南》、《东方大峡谷》等西南边陲之音,经过包装和品牌运作也给唱片业带来了福音。因而,民歌文化也需要包装,需要商业化的品牌运作。
2007年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主办,河北省歌舞剧院承办《燕赵情———郭玉红河北民歌情景演唱会》是河北省歌舞剧院为打造品牌剧目、探索舞台演出新式样、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推介河北青年歌唱家打造的一台全新包装的演唱会。整场演唱会采用新颖的艺术形式和五彩斑斓的表现手法,在河北民歌本体的基础上,根据歌曲中的情景,融入现代音乐的和声、配器和肢体语言的表演,对每一首民歌进行了新的诠释,形成唯美、时尚、好听、好看的艺术风格。演唱会的曲目由经典河北民歌《茉莉花》、《小放牛》、《回娘家》、《小白菜》、《孟姜女》、《放风筝》及新创作的歌曲《白洋淀》、《燕赵情》等组成,显现河北民歌的个性风格,将成为本次演唱会的总体特征。演唱会还从一个侧面彰现了燕赵文化中勤勉淳朴、博大包容、积极向上、和谐共存的人文理念,展示了燕赵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壮美画卷,弘扬了燕赵文化丰富多彩的无穷魅力。
4.重视河北民歌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文化的传播要与传承相结合,要让年轻一代了解、熟悉和喜爱优秀的传统文化。学校是青少年最主要的学习活动交流场所,而且学生的可塑性大。通过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进行组织内传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再挖掘一些结合学生素质教育的培训课程,扩大受众面,使文化的积淀得到更深厚的沃土,这才能使传统文化之花开出奇葩,结出硕果。
回顾河北民歌的昨天、今天,我们会发现,河北民歌只有在不断地演唱过程中才会存在下去,才会是一个正在活着的艺术,才是一个依然兴盛和正在发展以的艺术。河北民歌的发展,要通过不断地创新,在河北传统民歌风味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生活气息浓郁、艺术性、观赏性较强、有较好的传播效果的民歌作品。在政治经济文化日益多元化的今天,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现代传媒技术如电视、互联网等的大众化,人们的视野扩大了,审美情趣日益现代化和国际化了,我们更要在政府的支持下,在专家的引导下,寻找河北民歌文化发展的新契机,走出一条适合河北民歌文化发展的道路,弘扬燕赵文化丰富多彩的无穷魅力。
【本文系2008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北民歌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研究”(项目批号:HB08BYS004 )的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李珊.新世纪中国民歌文化发展的市场契机[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3.
[2]王冼平.民歌·版图[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8.
[3]罗云斌.试论民歌的当代转型[J].江西社会科学,2007.12.
作者简介
魏玲(1964—),女,天津市人,硕士研究生导师,副教授。工作单位: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魏欣(1972—),女,天津市人,硕士研究生导师,副教授。工作单位: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裴建伟(1966—),男,河北邯郸市人,硕士研究生导师,副教授。工作单位: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