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汉语“东西南北”方位词的文化内涵及其所反映的认知规律

2009-05-05张美云

山花 2009年8期
关键词:东西南北方位词方位

人是通过空间关系和身体部位来认识世界,形成抽象概念的。原始时代,人们还不具备概念抽象能力,他们为了生存的需要,仅能借助自然景物辨认方向,从他们的生活经验、社会经验中逐步形成了“东、南、西、北”的概念,并借助联想产生了不同的心理体验,这些体验在他们的心理、思维中形成一种固定的认识和观念。这些观念又与思想意识、传统习俗、地理环境等文化因素紧紧地交织在一起。反映在语言中就呈现出方位词所代表的尊卑好恶等情感色彩。因此,“东、西、南、北”不仅表达了方位,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以 “四方”为语素的词语构词理据分析

关于“东”字的解释,《说文》:“东,动也,从木”。朱俊声在《通训定声》中说:“东方木也。按日所出也,从日在木中”。与“东”相对的是“西”,《说文》:“西,鸟在巢上,象形。日在西方而鸟栖,古文因以为东西之西。”这就是说,“西”本是栖息之初文,日落西山而鸟栖于巢,故栖息之“西”引申出西方之义。《说文》:“北,乖也,以二人相背。”“南,木至南方而有枝任也。”南方之“南”得名于任,取“任养万物”之意。

汉语中的四方是根据太阳来确定。日出之向为“东”,日落之向为“西”,阳光正射之向为“南”,背阳之向为“北”。根据太阳确定四方,“东”和“南”是给人们送来光明和温暖的方位,有光明、温暖、新生的特点,因此,人们对东方、南方怀有敬意;“西”和“北”是给人们带来黑暗和寒冷的地方,有阴暗、寒冷、死亡的特点,因此,人们对西方、北方心存忌讳。这就是“东”与“南”主生、“西”与“北”主死的思想基础,从而产生了“东”和“南”为尊、“西”和“北”为卑的文化含义。

二、东西南北的文化蕴涵

汉语的传统方位观念中,“东”、“南”、“西”、“北”除了表示定四方或方位空间外,还与尊卑、阴阳、男女、生死、兴衰等有关。

古人的心目中万物都是有神的,与风雨冷暖、春夏秋冬有关系的四方自然也有神主宰。古人将司春之神称为“东后”、“东君”、“东皇”、“东帝”,是因为春从东来,春由东生。《论衡·四讳》:“俗有大讳四,一曰讳西益宅。西益宅之不祥,不祥必有死亡,相惧以此,故世莫敢西益宅。”古人将西方与不祥、死亡联系在一起。由于西方主“死”,因而常常跟衰老、悲伤联系在一起。《易林》:“独登西垣,莫与笑言,秋风多哀,使我心悲。”这是古人借西方或秋天烘托悲伤情感的常见现象。东方主“生”,“生”为人们所向往,所以东西相对时往往以“东”为佳、“西”为劣。《史书·司马相如列传》:“位为通侯,居列东第。”《史记索隐》:“列甲第在帝城东,故云东第。”甲第在帝城东,次第在帝城西,这是“东”尊“西”卑的观念在居住区上的反映。以“东”为尊的观念在古人的坐次上也有反映。《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即日因留沛公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夫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由此可见,东面(面向东) 最尊,南面次之,北面又次之,西面最卑。由尊卑也衍生出阴阳的对立,“东”属阳,“西”属阴,这样“东”和男子、“西”与女性有了联系。《古乐府·日出东南隅行》:“东方千馀骑,夫骑居上头。”诗中女子罗敷自述其夫居官高贵,“东方千骑”形容夫婿的显赫。后以“东方骑”指女子的贵婿。东床,也指女婿。东宫是太子所居之室,也指太子。在古代文献中女子所在的方位常常写在西边,“西厢”“西楼”都指女子的住所。以东为尊,因此就有了主要、主人的意思。《礼记·曲礼上》:“……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至今口语中还常常出现“做东”一词,意即主人或请客之人。

南方(向阳) 为尊,北方(阴面) 为卑。《韵府》引无名氏诗:“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种春风有两般。”古人常用“南枝”比喻温暖舒适的地方。人的荣华富贵与草木的繁荣茂盛相似,所以“南”又有富贵的象征意义。古诗文中常以东南与富贵相伴,西北与贫寒相随,体现了汉民族的四方传统文化观念。古代以坐北向南为尊位,所以有“南北称臣”之说。用“南山”比喻长寿,如《诗·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汉语中“南山”就成为长寿的象征。

“南”主生,“北”主死,所以北方是幽暗之地,死亡之所,是收敛幽藏万物的地方。《论衡·说日》:“北方,阴也。”古代埋葬死人时大都埋在居住区的北面,而且有的还讲究要朝北。《礼记·檀弓下》:“葬于北方,北首,三代之达礼也,之幽之故也。”《文选》潘岳《悼亡》诗:“我惭北海术,尔无帝女灵。”古代北方之神、死亡之神、恶神叫“北君”,所以人皆畏忌,这与“东君”为东方之神、生养之神因而受人崇敬形成鲜明对照。南方属“阳”,北方属“阴”。古人对许多事物进行阴阳二分,使阴阳成为一个抽象的哲学概念。这种阴阳观决定了古人在举行许多社交仪式时对南北方位的不同选择。

汉语常用四方(东西南北)与左右前后相互对应、与四季(春夏秋冬) 相配合,并产生了共同的文化心理和文化观念。这种心理观念对古人的政治、经济、文学艺术以及日常生活等都有很大影响。政治生活中,如不同季节选不同方位举行祭祀活动、对罪犯的不同处置;经济生活中,如对不同季节的利用;文学艺术中的喜春悲秋的题材,岩画对不同方位的选定;日常生活中,不同方位和季节的讲究;地区称呼上习惯于用左右前后表示东南西北。这些现象的背后都是由四方、左右、前后、四季的文化心理观念在起支配作用。

三、认知规律不同造成的方位词文化内涵的差异

“言为心声”,语言是人们思想观念的反映。汉语方位词负载了汉民族的空间认知体验,其他民族的语言同样如此。它除了表示自然的空间概念,一旦渗透了人的体验感知,就变幻出五彩缤纷的尊卑、敬谦、褒贬、象征色彩,而这一切与汉民族的地理、民俗习惯也息息相关,共同形成了不同文化中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空间文化。

1.地理环境决定了方位词的基本含义

如前所述,在汉语中,“东”主生、尊、春、阳,而“西”主死、卑、秋、阴,因此“东风”即为“春”、“暖”、“生”、“阳”之义,“西风”即有“秋”、“寒”、“死”、“阴”等内涵。但是西风对于英国人是暖风,是催生万物的力量,和我国的东风相似。由于欧洲位于西风带,春天,西风给大地带来充沛的雨水,带来勃勃生机,使得花蕾竞发,万物竞长。而英国的东风是从欧洲大陆吹来的寒风,近似于我国的西北风。因此在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中有这么一句就很容易理解了。“How many winter days have I seen him, standing blue nosed in the snow and east wind.”汉英民族对于东风西风的感受截然不同,其联想意义也相差甚远。主要原因在于地理位置和气候的差异。中国西部高山,东临大海,因此有“西风凛冽”、“东风送暖”之辞。而且东、西,东风、西风在汉文化中文化蕴涵远比英语文化厚重。

2.政治经济对方位词尊卑的影响

从历史上看,北方的黄河流域曾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而且在绝大部分历史时期保持着它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高于其他地区的优势地位。从地理角度上讲,中国的地形西北高、东南低,所以往往依山水的走向定上下高低,比如只说“北上、南下”,而不说“南上、北下”。自然的“上下”和权位的“上下”矛盾时,一般权位的“上下”处于优势。如清代的都城在北京,可以说“乾隆下江南”,这时官位与自然一致。而地方官无论在哪里(即使是京城北边的),自古都只能说“上京城”。现代社会也是如此,百姓进谏政府官员,叫“上访”或“上告”。

在其他语言中也有这种方位与政治经济相联系的情况。如在美语中“To go South”(去南方)动词短语,意思是“Go into a state of decline or ruin”(下滑或者破产)。也可以说“Caused the economy to go South”,就是使经济下滑或破产。美国的历史不是很长,独立前北方以工业为主,南方以农业为主,并且实行农奴制。南北战争胜利后,随着工业的发展,北方成为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是代表进步力量的,南方是经济落后的象征。“To go South”就是南方的经济不如北方的社会经济现象在语言层面的体现。在英国“To go South”就没有“经济下滑或破产”的意思,因为英国南方是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To go south”只表示“去南方”。“southpaw”(直译为“南边的爪子”)是指“left handed person”,即“左撇子”,带有贬义。美语中有词语“left”、“right”表示左、右,却用了“南”来表示“左撇子”,可以说这也是政治、经济地位在方位词使用中的影响。

3.宗教文化对方位词的选择

在英语文化中,“east”和“west”还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East作为(教堂的)圣坛的一端(无论实际是否设在东端),而圣坛是教徒朝圣的目标。west 是指面向圣坛的一端(不论实际是否设在西端)。因此,英语中有很多相关的词汇:为了纪念耶酥复活的节日为“Easter”(基督教的复活节);Easter Lily(麝香百合)是在复活节上用于教堂圣坛的装饰,还有Easter egg(复活节彩蛋),是作为复活节的礼物或摆设用的。这些词语中的“east”都承袭了宗教的文化色彩。

4.认知规律不同是方位词排列顺序民族差异的成因

在中国古代,典型的方位图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完全与现代国际通行的方位图相反。从这种差异中可看出东西方文化对世界的认识是站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角度,是两种完全相反的思维方式。

我国古代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认为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心物一元。因此对方位的认识也是站在自然的角度,以太阳的位置确定四方,当人面向太阳站在地球上时,前方是南,后方为北,左方为东,右方为西,反应在方位图上,就成了典型的上南下北、左东右西。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亦称为“司南”或“指南针”。

而西方文化是心物二元,“人为自然立法”(康德),他们是站在“自我”的角度,去认识世界、发现世界。就如同站在太空看待这个世界,于是形成了“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位图。

除“四面”以外,还有“八方”,也就是汉语中常说的“四面八方”,即由这四个方位词组成的复合方位词。在英汉语言中复合方位词区别较大,组合规律具体如下:东南/southeast,西北/northwest,东北/northeast,西南/southwest。英语和汉语的表达正好相反。四个方位词同时出现时,汉语通常是东西南北或东南西北,而英语中是north,south,east,and west(北南东西),两者是完全不同的起点和走向。张璐认为汉英语的方位词组合的不同“不是参照点(基点)的不同,而是人们的认知策略的不同”。汉英语都是以东西作为基点,不同的是说汉语的人认知过程一般是参照点先于目标,而说英语的人一般是目标先于参照点。汉语的“东、西、南、北”体现了参照点先于目标的认知规律,而“东、南、西、北”是按照方位的逆时针顺序排序,但仍将“东”置于首位,反映出参照点先于目标的规律。对于这种认知规律的揭示恰恰与汉语“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反映的理念不谋而合,也可以说是 “黜玄想而务实际”、“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等民族性格的反映。

参考文献

[1]张璐. 从东西南北谈汉英语语序所反映的认知过程[J]. 语言研究,2002(4).

[2] 季羡林, 东西文化议论集[C].北京: 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3]杨琳. 汉语词汇与华夏文化[M] . 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

张美云(1970—),女,副教授,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单位:华北科技学院。

猜你喜欢

东西南北方位词方位
认方位
有讲究的方位词
冯振旺
动物们的聚会
竹 石
东西南北,你分得清吗
雄关漫道真如铁
借助方位法的拆字
说方位
基于TMS320C6678的SAR方位向预滤波器的并行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