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的适时调整是科学发展观在中央银行的一次伟大实践
2009-05-05柏向东
柏向东
美国次贷危机、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以及国内巨额外汇储备和CPI持续走高,特别是去年下半年华尔街金融风暴给国内经济带来的巨大冲击,引发了近两年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频繁调整。去年以来到今年上半年,为吸收大量过剩流动性实行了大密度连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适度从紧货币政策导向,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到了今年下半年,因雷曼兄弟申请破产刮起华尔街金融风暴进而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国内经济以出口严重受阻带来整体性下滑趋势明显,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在回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同时,两次大幅度降低利率,特别是11月2 6日央行出乎预料地宣布,从次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108个基点。至此,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实行了从适度从紧到适度宽松政策的根本性转变。货币政策导向这一根本性转变充分突出了发展这一主题,是科学发展观在中央银行的一次伟大实践。
从“稳健”到“适度从紧”到“从紧”再到“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调整始终突出了“发
展”这一主题从2006年11月开始,以食品价格上涨带动的CPI开始明显上涨,这种状况在2007年继续维持并有加剧的趋势,当年CPI涨幅各季的月平均值分别为2.7%、3.6%、6.1%和6.6%。为了抑制越来越明显的通货膨涨态势,确保经济较快平稳发展,在开展公开市场操作的同时,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共5.5个百分点,6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以收缩流动性。进入2008年7月以后,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不断扩大,金融危机横扫全球,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逐步明了,上半年的GDP为10.4%,比上年同期回落了1.8个百分点,经济下行形势凸显。为此,中央银行在2008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及时指出“GDP缩减指数自2007年第二季度起持续上升,应对其走势保持高度关注”。同时,国家统计局数据也显示: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长,一季度16.4%,二季度15.9%,三季度15.9%,有逐步回落的趋势;国家财政收入增长则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一季度增长35.5%,二季度增长31.4%,三季度10.5%,其中9月份只增长9%,这一系列的数据均表明,中国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经济的下行压力既成事实。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及时从收缩流动性抑制通货膨胀转变为释放流动性防止通货紧缩,进而保证经济的稳定较快增长。因此,中央银行在10月29日宣布下调利率27个基点的基础上,紧接着于11月26日又宣布下调人民币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各108个基点,存款准备金率也分别下调1个到2个百分点。仅这一举措可向市场释放6000多亿元的流动性,大大缓解了企业流动性紧缺的困境,为刺激经济注入了一支强心剂。这一货币政策从“适度从紧”到“适度宽松”的根本性转折,进一步彰显了货币政策确保经济发展的政策导向,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发展”是第一要义的精神实质。
从“保增长”到“促进就业”到“扩大内需”再到“拉动经济增长”,货币政策这一传导链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
经济增长是就业增长的基础条件,没有经济增长就谈不上就业增加。受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出口额1074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回落了4.8个百分点,贸易顺差1810亿美元,同比减少47亿美元;11月,我国进出口额下降了9.0%,是2001年来的首次下降。这对于中国这样外贸依存度很高的国家来说,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事实上,今年前三季度GDP的增长为9.9%,比上半年回落0.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了2.3个百分点;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2%,增速较上年同期低3.3个百分点。因此,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企业大量撤离、关闭,内地也有一些企业开始裁员,部分农民工开始返乡,失业压力不断上升。在这种情况下,保持较快增长就成了创造众多就业机会的先决条件。事实上,近期央行在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确保银行体系流动性充分供应方面“举措不断”,为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7月份至今,央行调减了公开市场操作力度,相继停发了3年期、6个月期和1年期央票,减少了3个月期央票的发行额度,以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足;连续数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取消了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并引导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总量。同时,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引导新增信贷资源向重点领域和经济薄弱环节倾斜。而在中央确定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后,货币政策更是全面转向保经济增长,在应对形势变化时显得更加迅速,从而,为确保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提供了保障。也为增加就业,提高个人收入提供了基础;而增加收入又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先决条件。这政策的传导进一步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
投资、出口和消费这“三驾马车”平行拉动,是经济增长的最佳模式,货币政策的全面协调,为经济增长结构(方式)的调整奠定了政策基础
仔细观察近期央行货币政策的变化轨迹还可以发现,央行货币政策的制定也体现了全面协调的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投资、出口和消费被称作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操作上注重了对这“三驾马车”的协调互动。首先,为了对应中央“4万亿刺激计划”,中央银行在大幅度降息释放巨额流动性的同时,实行“窗口指导”,取消了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调增了工、农、中、建四大商业银行和三大政策性银行4000亿元信贷规模,有效增加了“4万亿刺激计划”的配套资金,扩大了投资对经济拉动的倍数效应。其次,在增加出口刺激外需方面,中央银行放手让人民币跌停的行为引发了人民币贬值预期。对12月1日人民币单日贬值156个基点事件,业界专家认为,在信贷、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相继调降之后,作为组成货币政策重要一极的汇率政策也正在向适度宽松的方向迈进。此前央行相关负责人在上回答
香港媒体采访时表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近期相对保持稳定,至于未来的趋势,则取决于外汇市场的供求及美元和其它货币汇率走势。央行官员的这种表态,提升了各方尤其是海外对人民币贬值的预期,一定程度上可以刺激出口。再次,在刺激消费方面,此前,央行出台了调低个人首次购买普通住房的贷款利率、扩大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浮幅度和最低首付比例的“房贷新政”,并连续、大幅度下调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其目的在于刺激房市,拉动房地产需求。11月26日,又大幅度下调了存款利率,鼓励个人消费。
从总量到结构,又从工业到农业,再从中小企业到国计民生、生态环境,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还体现了科学发展“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一方面,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支持经济结构调整。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行长周小川指出,今后,人民银行系统要更多地关注国民经济大结构的调整,深入了解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各项金融需求,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服务业、节能减排、改善生态环境、新农村建设等的金融支持,研究探索更适合经济发展和扩大内需的金融服务模式,拓展金融服务领域,真正促进经济科学发展。12月12日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在改善投资结构方面,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的力度。另一方面,中央银行在总量上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采取针对性的支持举措,灵活应用货币政策信贷工具,加强政策引导,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上海总部主任苏宁目前在“应对金融危机,服务中小企业”为主题的2008上海中小企业融资峰会上表示,允许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直接发行短期融资券,发行小企业债券,初步推进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促进中小企业证券化。
金融危机正在横扫全球,世界经济不确定因素还在增加,国际金融动荡加剧尚没有缓和的迹象,全球经济增速也明显放缓。因此,各国政府及其中央银行正前所未有地联手采取种种措施应对。中国中央银行应继续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立足国情,密切关注危机的发展变化,抓住发展这一根本要领,化危机为时机,化被动为主动,适时适度进行调控,确保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宁远县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