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蔡元培: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

2009-05-05章立凡

中华儿女 2009年4期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蔡元培五四运动

章立凡

五四运动是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大背景下展开的,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继续。新文化运动的“科学与民主”旗帜,是五四运动的理念支柱。从微观的角度观察,五四运动是爱国学生发动的一场学潮,而五四精神的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蔡元培以及李大钊、鲁迅等,则并非这场学潮的实际发起者,对学潮的态度也各不相同。

五四运动90周年之际,我们纪念五四精神,不可不追溯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贡献。其中值得永远纪念的思想先驱之一,即是五四时期的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他1916年应邀回国,同年12月26日出任北京大学校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创新,被誉为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思想家与教育家。

五四运动的前提:教育独立和思想自由

北京大学之所以成为五四运动的温床,绝不是偶然的。蔡元培执掌北大后所推行的教育制度改革以及“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为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提供了土壤和营养。

蔡元培历来主张教育独立,他提出,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取代清末“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宗旨。北京大学前身乃清末之京师大学堂,实为一座“官僚养成所”,衙门习气深重,学生以“老爷”相称,上学只为混学历做官。蔡元培上任后强调:学生求学“宗旨不可以不正大”,不应以做官发财为目的,否则只能“误己误人”;主张“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

蔡元培掌北大之后,提倡“思想自由”的学术民主,使之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各种社会思潮的策源地。他积极提倡新文化,反对尊孔及封建伦常,提倡白话文;先后延聘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钱玄同、鲁迅、周作人等“新派”人物来校任教;一些站在新文化运动对立面的旧学代表人物,如辜鸿铭、刘师培、黄侃等,也同时在北大执教。

蔡元培“素信学术上的派别,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对于每一种学科中主张不同的教员,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就让他们并存,令学生有自由选择的余地”。

五四精神是“科学与民主”。蔡元培是将教育科学化的第一人,也是推行大学管理民主化的第一人。他在北大校长任内,推行了一系列教育体制的改革。1917年他接受胡适的建议,改分级制为选科制,推行学分制,这是中国的大学选修课及学分制的由来。他率先将大学分为本科与专科。1919年,北京大学正式“废科设系”,将原隶属于科的学门改为系,设立14个系。

蔡元培的教育理念是民主,他在北大不仅推行教授治校,也主张学生自治。他鼓励学生组建自己的社团。他认为组织学生自治会,“由学生传之各地方,一定可以提起国民自治的精神”。当时,北大成立了许多学生社团,组织各种社会、文化活动并办刊、出书,都得到蔡元培的支持,其中最著名的是傅斯年、罗家伦组织的新潮社与邓中夏、许德珩等组织的国民社,以及由守旧派教员支持的国故社。五四运动就是由前两个学生社团组织发动起来的。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教育独立”、“学生自治”、“自由结社”……没有这些元素的存在,也就不会有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

五四运动中的蔡元培:从保护学生到去职复归

1919年春,中国以战胜国的地位出席巴黎和会,却未能废除列强在华特权及袁世凯与日本签订的《二十一条》密约。5月1日,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北京。次日,研究系的林长民在《晨报》发表《外交警报敬告国民》,披露了这一消息。同日,蔡元培也将北京政府密令签约的内幕告知北大学生罗家伦、傅斯年,并召集全校教职员开会商讨挽救之策。

5月4日,北大学生结队出发请愿时,蔡元培有过劝阻之举,但很快就放弃了。他一向主张“读书不忘救国”,同时也认为:“学生在学校里面,应以求学为最大目的,不应有何等政治的组织。其有年在二十岁以上,对于政治有特殊兴趣者,可以个人资格参加政治团体,不必牵涉学校。”过去他也曾两次劝阻过学生游行,但这一次态度不同,他在电话中回答教育总长傅增湘说:“学生爱国运动,我不忍阻止。”

游行学生焚烧曹汝霖住宅、痛殴章宗祥的事件发生后,蔡元培全力营救被捕学生,尽到了一位大学校长的天职。他向学生们说:“我做校长的有责任保护我的学生。我要救出这三十几个学生来。你们现在都回教室,我保证尽我最大的努力。”

5月5日,教育部下令要求各校校长将为首滋事学生一律开除。当日下午,蔡元培等14所大专院校校长在北大开会,认为“若指此次运动为学校运动,亦当由各校校长负责”,蔡元培表示“愿以一人抵罪”,当场议决成立校长团,向当局请愿营救被捕学生。5月7日,北京政府迫于全国舆论压力,释放了被捕学生,蔡元培亲率全体师生到北大红楼前广场迎接。

北洋当局认为蔡元培是学潮的幕后指使人,内阁会议上提出解散北京大学,撤换蔡元培等主张,教育总长傅增湘也遭众人围攻。被捕学生安全返校后,蔡元培为承担责任,于8日提出辞呈。同日,北京政府内定由马其昶取代蔡元培,并下達三道命令:查办北京大学校长,将已释放的学生送交法庭,整饬学风。其中查办令因傅增湘拒绝副署未能公布。在这种情势下,蔡元培决定挂冠出走。

5月9日清晨,蔡元培离开北京,经天津南下上海,转抵杭州。他发表出京启事表明心迹说:“我倦矣!‘杀君马者道旁儿。‘民亦劳止,汔可小休。我欲小休矣!北京大学校长之职,已正式辞去;其他有关系之各学校、各集会,自五月九日起,一切脱离关系。特此声明,惟知我者谅之。”

蔡元培南下后,北大师生一再向教育部请愿,要求挽留蔡校长,其他院校师生也一齐声援。北京各大专院校校长同上辞呈,表示与蔡共去留。5月19日,北京学生总罢课。五四运动的影响播及全国,引发了全国学生的罢课,工商各界同仇敌忾,以罢工罢市作为声援。北京政府迫于压力,下令慰留蔡元培,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电令中国代表团从缓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6月15日,蔡元培发表《不肯再任北大校长的宣言》,提出:一、我绝对不能再作那政府任命的校长;二、我绝对不能再作不自由的大学校长;三、我绝对不能再到北京的学校任校长。三个“不”字,掷地有声!

蔡元培在痛陈教育官僚化的种种积弊后指出:“我是个痛恶官僚的人,能甘心仰这些官僚的鼻息么?我将进北京大学的时候,没有想到这一层,所以两年有半,天天受这个苦痛。现在苦痛受足了,好容易脱离了,难道还肯投入进去么?”

他强调:“思想自由,是世界大学的通例。德意志帝政时代,是世界著名开明专制的国度,他的大学何等自由。那美、法等国,更不必说了”;“北京大学,向来受旧思想的拘束,是很不自由的”,自己到任后稍稍有所革新,就被守旧势力视为“洪水

猛兽”,“又不能用正当的辩论法来辩论,鬼鬼祟祟,想借着强权来干涉。于是教育部来干涉了,国务院来干涉了,甚而什么参议院也来干涉了,世界有这种不自由的大学吗?还要我去充这种大学的校长吗?”

他认为“北京是个臭虫窠”,“无论何等高尚的人物,无论何等高尚的事业,一到北京,便都染了点臭虫的气味。我已经染了两年有半了,好容易逃到故乡的西湖、鉴湖,把那个臭气味淘洗干净了。难道还要我再作逐臭之夫,再去尝尝这气味么?”

五四运动的目标实现后,各校秩序恢复,因蔡元培拒绝回任,北京大学群龙无首。北京政府曾一度任命胡仁源继任北大校长,但因学生反对不能到校。北京教育界及北大师生派出代表到杭州恳请蔡元培回校。

最终,蔡元培应允复职,只做北京大学师生的校长。他后来回忆说:“各方面都要我复职。我离校时本预定决不回去,不但为校务的困难,实因校务以外,常常有许多不相干的缠绕,度一种劳而无功的生活……但是隔了几个月,校中的纠纷,仍在非我回校不能解决的状态中,我不得已,乃允回校。”

9月20日,蔡元培重回北大视事。从1917年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到1927年离任,其间因出国考察等原故,实际主事五年半,后期多由蒋梦麟代理。他在十年半的任期内,因各种政治原因,曾七次提出辞职,毫无恋栈,足见他从来就不是一个教育官僚。

晚年病殁香江:举国哀悼教育之父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蔡元培、李石曾等的推动下,成立了中华民国大学院,蔡元培出任院长,在全国推行大学院区制度,以贯彻他的“教育独立”构想,但实行两年后,即在国民党内外各方的反对下归于失败。此后,他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长,直到逝世。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上海沦陷后,蔡元培抱病避居香港。他居港期间,薪水由法币兑换成港币,为数无多,加之房租、物价昂贵,子女教育及本人医药支度不菲,生活陷于窘境。他年事已高,但仍关心国事,为全民抗战及中央研究院院务忧劳。

1935年3月3日,蔡元培在九龙寓所跌倒吐血,送入香港养和医院。入院后肛门大量排血,陷入昏迷,经救治无效,于3月5日9时45分逝世,享年74岁。守候在临终病榻前的,有夫人周峻、友人王云五、英籍医生寇克博士及内侄周新。

蔡元培一生有过三次婚姻,第一任妻子王昭亡故后,续娶黄仲玉,亦亡故;周峻是他的第三任妻子。蔡元培逝世时,他的长子无忌在昆明,长女威廉已于一年前病故,次子柏齡在法国;周夫人所育子女啐盎、怀新、英多尚幼,均未能随侍送终。

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蔡元培服务社会四十余年,清廉自守,身后萧条,欠下医院医药费一千余元,衣衾棺木皆由友人王云五代筹。3月10日出殡,由在港北大学生护送灵柩,香港各学校、各商店均悬半旗志哀,执绋者五千余人,参加公祭的各学校学生及社团代表万余人。中央研究院同仁送上挽联:

道德救国,学术救国;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还有挽联总结其一生贡献说:

打开思想牢笼,解放千年知识囚徒,主将美育承宗教;

推转时代巨轮,成功一世人民哲匠,却尊自由为学风。

3月16日,国民政府发布褒扬令,特拨付5000元作为丧葬费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中共领袖毛泽东等各界政要先后发来唁电。24日上午,陪都重庆各界举行公祭,蒋介石亲临主持。同日,全国各省市均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于1947年5月9日发布国葬令,为蔡元培举行国葬。

蔡元培的老友和北大同事陈独秀,在一篇追悼蔡元培的文章中说:“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社会发展之必然的产物,无论是功是罪,都不应该专归到那几个人;可是蔡先生、适之(胡适)和我,乃是当时在思想言论上负主要责任的人”;他评价蔡元培的人品气度:其一,他一生追求进步革新的人格魅力;其二,他博大的胸襟,容纳百川,不拒细流。

陈独秀的话符合历史事实。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三位巨人中,陈独秀创办《新青年》,胡适提倡白话文,而蔡元培执掌北大改革教育,为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提供了温床。19至20世纪之交中西文化对撞背景下产生的文化精英,是无法复制的。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新文化运动蔡元培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下篇走向觉醒的文化与精神
觉醒与解放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蔡元培借衣服
蔡元培的气度
蔡元培借衣服
蔡元培借衣服
体相和个性:以五四为标识的新文化运动再认识
九三学社中央“五四运动与九三学社缘起”研讨会在苏州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