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耕乃世界大势
2009-05-05
不言而喻,好企业都是精细的,而且是处处精细。
现在整个环境,包括通货膨胀、次贷危机、劳动合同法等等,已经成为中国企业的冬天。很多企业措手不及。但乱世出英雄,现在的严峻情况也是个机遇。实际上是大形势逼着大家都去练真功夫。更多的中国企业要赶紧醒悟过来,知道真正的竞争力究竟是什么。
传统产业更该精耕市场
对企业来讲,精耕是分几个层面的,首先是对市场需求和企业定位的精细研究,尤其是对客户需求的深层次挖掘,而这不是简单的市场调查就能做到的。其实有些发展是很多人都预料不到的,谁能想到电梯里也能装液晶电视?所以才有江南春。我的一个观点就是:客户讲出来的需求已经不是他真实的需求了,或者已经是大家都能满足的了。因此对基本人性和社会发展的掌握格外重要,需要从源头上,从战略角度深层次地、细致地研究和预测客户需求。不仅是精耕自己现有的土地,更要精耕到没有开垦的地方。
这一点可能在新产业更多地被提及,但在传统产业更应该提。正是因为忽略了这一点,才使很多中国企业很难受。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夏普。它原来是做小型计算器屏幕的,但它在十几年前就投入庞大的研发力量,坚定地往液晶方向走,这就反映了它当时对世界未来显示屏市场的精细研究和预测。而且,它很好地将自己的惟一优势(显示屏)进行精细化、创新,现在成为全球液晶老大。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平板电视的集体亏损。
诚然,精耕是需要成本的,任何前瞻性项目都是有压力的。但伟大的企业却往往是一投一个准儿。为什么它们总那么幸运?实际上是有赖于科学的研究体系、预测体系等一套精耕文化。精细体系保证了企业将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从这个角度说,精耕是无风险的,这也是精耕的根本。
精细管理是底线
在对市场的精耕之外,精耕还包括对企业管理的精细化。
许多行业被集体淘汰,原因就在于不精细。科技和产品之间有很大的距离,核心竞争力不是光有技术就行了,从实验室到产品是一整套精细化运作的过程。而在市场经济中,所有都是假的,就这块是真金白银。
但要做到精细,必须耐住寂寞,十年磨一剑。有的企业出来一个新产品就赶紧推,但对社会使用环境考虑不够,一推出去就产生很多问题。相反那些经过一层层评审,比如从最初的方案评审,图纸制造评审、测试,综合测试、小批量销售,再评估,再工艺评审、材料评审等等,尽管这样做很麻烦,也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使价格无法降低。但最后坚持的结果是,经过层层评审的企业的产品销售量最大。所以说要有耐心,要相信消费者这个“上帝”。
不言而喻,好企业都是精细的,而且是处处精细。当然,不能盲目地精耕,精力的投入要有重点。另外,要注重企业内部创新文化、创新能力的培养。精耕是个不断改进的过程。
还需要认识到的是,精耕时代的到来,同时带来的也有成本的增加。尽管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是有空间的,但高质量高成本的基本格局是不会变的。对此,消费者应给予支持。社会、民族、企业的竞争力永远是和消费者,和社会的共同认知相关的。产品的舒适、新奇永远不能用低可靠度来换。对中国现状来讲,这点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