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争议“对华有偿报道”

2009-05-04

环球时报 2009-05-04
关键词:邀请函有偿出资

本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 木

本报记者 钟玉华

“海南岛,中国的夏威夷”;“四川,熊猫的故乡”……一直坚持以“批评原则”报道中国的德国媒体,近来出现了不少以“正面视角”看待中国的报道。这一现象引起了德国一些人的不满,甚至传出一些德国媒体是因为收受了中国有关地方或部门的“好处”才进行有偿正面报道这一所谓“爆料”。这一话题在德国引起争议。

《环球时报》记者的朋友弗兰克是位于汉堡的一家德国主流媒体的国际部负责人。前不久,他向记者展示了他们收到的一大叠来自中国各省的邀请函。这些邀请函大多以境外记者考察团为名,邀请德国记者到中国进行考察报道,并向受邀人提供相关度假项目。记者看到,一封来自中国新疆某机构的邀请函,名义上是报道“第五届××旅游节”。还有一些邀请函提供免费的来回飞机票。不过,这些机构在邀请函上也写得清清楚楚,考察结束后,必须至少推出一篇介绍他们的“深度报道”。对此,弗兰克表示很乐意接受。

另一名在德国一家电视台工作的编导也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他几乎每周都会收到来自中国企业、机构的邀请,要求报道他们,以期打开德国市场。比如一家中国能源企业愿意出资让他们制作一部宣传片在该台播放,不仅提供各种制作、活动经费,还提供巨额赞助费。

不过,随着这类报道越来越多,也引起一些德国媒体的关注。德国新闻电视台2日的国际新闻专题在报道中国“五·一”时,就有特邀媒体专家表示,中国一些地方政府、机构频频“利诱”德国记者。这些记者回来后,写出一大堆赞美中国的文章。他认为,这是“有偿报道”。

对于德国各方的争议,中国一机构驻德国柏林的代表李女士无可奈何地表示,现在德国媒体对中国方面的报道往往以负面居多,特别是去年拉萨骚乱后,德国媒体对中国的偏见更多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只有主动出击。她认为,这种宣传有一定效果,一些德国人看了报道后,加深了对中国的好感。

针对这一现象,外交学院副院长郑启荣3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中国地方政府、企业或机构邀请德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记者和媒体到中国采访,实地了解中国的经济和文化,是一种正常的国际交流形式,是为了促进交流,增进了解。出资邀请外国学者、记者和媒体来采访和考察,是国际上的惯常做法,并没有什么利诱不利诱之说。郑启荣举例说,美国每逢大选都会邀请中国的记者、学者去考察和了解美国的大选过程,这没有被理解成“收买”。国外一些大公司每年也都会出资请一些中国记者去报道他们的新计划或新产品,这也没人说是“利诱”。郑启荣表示,西方有些人就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把和中国有关的很普通的事情也从负面角度去看待和理解。他们是最应该来中国走一走、看一看的。至于怎么报道,完全由他们决定,赖不上中国。▲

猜你喜欢

邀请函有偿出资
论股东出资瑕疵的法律责任
邀请函
军队全面停止有偿服务任务 基本完成
父母出资购房,离婚时怎么判?
王子的邀请函
山寨邀请函
对教师有偿补课要分而治之
联想“又”上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