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2009-05-04
新书推荐
《“五四”九十周年祭——个问题史的回溯与反思》
杨念群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定价:18元
“五四”不是一场单一的爱国学生运动。“五四”前后中国知识分子的“代际转换”以及与此相关的人际网络的变化轨迹,正是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智识图景。
《思虑中国:当代38位知识人访谈录》
李宗陶
新星出版社
定价:36元
王元化、余英时、许倬云、陈家琪、何怀宏等,一次成功的采访,记录的是中国知识精英的思考。也记录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某些轨迹。
《转型社会的研究立场和方法》
孙立平李友梅沈原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定价:45元
转型社会的研究立场表明,中国社会学需要另外一些研究方法,才能从不同角度面对中国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个人的八十年代》
王尧
华东师大出版社
定价:28元
作者从个人经验出发,叙述了作者从农村到大学时代的生活、学习和精神历程,对“八十年代”思想文化和个人成长史作了独特的叙述,是思想史和个人精神史的另类表述。
《证照中国1966-1976》
许善斌
新华出版社
定价:38元
从“大字报”的出现到“最高指示”的颁布再到抓“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这是一部新中国从1966年到1976年十年间的纸上风云录。
不必“代圣贤立言”
徐庆全
从汉代至宋代迄于明代,对儒家学说的研习。经历了由传注训诂(章句注疏)到“自我作论”(阐明经旨),再到“代圣贤立言”的过程。对于文人而言,“代圣贤立言”,除了释儒家经典外,莫过于为一朝撰史、为某人立传。这种撰史、立传的方式,则往往视圣人不见,或“私拟圣贤”,只剩下“六经注我”了。
中国文学中这种悠久的“代圣贤立言”的传统。至今也没有绝迹,在传记作品中,痕迹尤为清晰。盖一作者选择为某人立传,大抵有这样几种原因,一是与传主有交往甚至关系密切,二是为传主经历而“戚戚然”,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垒;三是对传主所处时代有研究,传主就成为作者总结这个时代的一个文化符号。
这种“代圣贤立言”的传记,多为史家所诟病,而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却读之有“欣欣然”感。比如,林贤治的新书《漂泊者萧红》。
在现代中国作家中,萧红被誉为“鲁迅最好的学生”,她用率真之笔跋涉在时局多变的生死场上,其作品《生死场》《呼兰河传》等,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而其穿梭于三个男人之间复杂的感情经历,更演绎出一段令人慨叹的悲剧。
与萧红有过很深交往的聂绀弩,曾有“谁能绘得萧红影”的感叹。盖因萧红有卓尔不群的作品和哀婉凄艳的情感历程,两条线互相交叠。要准确地把握难度较大。对于鲁迅和胡风等有着深入研究的林贤治,把目光转向萧红,水到渠成。应当说,是一个为萧红立传的最合适的作者。
不料,林贤治却一改往日的风格,《漂泊者萧红》失去了史家的冷静,凸显了“代圣贤立言”的恣意。林贤治对此阐释说:“人生之外是文学。其实,对作家来说,文学是人生重要的组成部分。对自由的追求,在萧红那里是一以贯之的。她一生的创作,始终顽强地表现了她的思想和个性,她的平民主义、人道主义和女性主义的立场。我想通过萧红,揭示‘自由的悲剧困境,彰显一种自由意识,无论在文学还是在更广阔的人生之中。”
“通过……揭示……彰显……”——这样的令人记忆犹新的话语体系,萧红是什么?只能是林贤治心中“戚戚然”的喟叹,以及浇胸中块垒的一只酒杯了。因而,书中“代圣贤立言”痕迹昭然。萧红有言,我为之言,且是微言大义之言,萧红无言,我也强言,且是宏大叙事之言。
比如,萧红一生短暂,没有加入任何党派,只是一个写作者而已。而在林贤治看来,这是萧红清醒之处,是“对于文学的阶级性,并不认同”。可是,以萧红的经历和年龄来说,是否会体味到这个境界?实在令人怀疑。
再比如,对萧红作品的评价,林贤治叙事与感叹并重,甚至有时候力主以感叹主宰读者倾向。在林贤治看来,萧红在写底层生活时,是把自己烧在里面。她艰难而高傲地守护着只属于自己的记忆,一种写作的痴迷消化着她的艰辛,养育了她的傲气。我们不知道,同时代的张爱玲、丁玲,为什么就不是为守住自己的记忆而写作。
很显然,林贤治由于感情太过投入,在一定意义上,萧红只是作者的抒情对象,因而无法冷静地对待萧红及她所经历的那段历史。
不过,抛开史家严格意义的评判,对于一般读者来说,林贤治“代圣贤立言”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他的语言所“敷布出一种近于诗性的风格”,不但好读,而且会给人留下“最大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