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的海军需要怎样的将领

2009-05-04吴晨光

中国新闻周刊 2009年15期
关键词:新闻周刊装备海军

吴晨光

中国海军正向多兵种合成,具有核潜艇、常规武器双重作战手段的现代化海上作战力量发展。武器装备更新换代步伐不断加快,逐步进入导弹化、电子化、自动化、现代化、信息化建设的崭新阶段。海军在运用一切手段提高军官素质——具有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的军官比例大幅度提高;在这个兵种里,拥有了近千名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指挥员。

海军上将杨怀庆家里保存着一幅精致的油画。

画面上的“哈尔滨”驱逐舰比照片上更有张力——20世纪90年代,它被装备到中国海军,配有防空导弹系统和反潜武器系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性能超群的它被称为“中华第—舰”。而在“哈尔滨”舰对面的指挥船上,以江泽民为首的中央军委领导开始了检阅。

这次海上阅兵被视为新中国海军组建以来动用舰艇和飞机种类最全、数量最多的一次,受阅选在1995年10月19日的黄海。油画中的杨怀庆将军站在江泽民的侧后方,一副严肃的面孔——当时,他刚刚任海军政委3个月。

杨怀庆生于1939年2月,操着浓重的鲁地口音——他是山东寿光人。1958年,他穿上了军装,32年后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他历任海军某护卫舰支队政治部组织科干事,东海舰队干部部干事、科长、副部长、部长,某基地政治部主任、政委。1990年8月调任海军政治部工作。2000年6月21日晋升为海军上将——这是数百万中国军人的最高梦想。杨怀庆曾被选为全国八届人大代表,十五、十六届中央委员。

今天的杨怀庆正逢古稀之年,身体微微发福。他保持着一位高级将领的威严,尤其是在身穿海军礼服的时候。他同时保持着一名政工干部特有的严谨,谈话时宏观而条理分明。但在追忆当年的峥嵘岁月时,也会不时幽默几句。

2009年4月15日,在西山脚下的家中,这位上将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专访。在回忆了1995年的阅兵后,就海军转型建设及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中国新闻周刊:今年是中国海军成立60周年,又一次海上阅兵即将开始。有报道称,此前的若干次海上演习及阅兵中,1995年是最大规模的一次。当时,您已经任海军政委,能否回忆一下当时的情况?

杨怀庆:1995年10月19日,中国海军在青岛举行了新装备集训,规模很大。整个演习的总指挥是时任海军司令员的张连忠上将。

当时海军还没有现在这么先进的装备,演习的主力是“哈尔滨”号驱逐舰,一些新型护卫舰、直升机,还包括核潜艇。但对于中国海军来说,这样的装备比过去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我们请了中央军委领导前来检阅。

这次演习的目标有三个:发射导弹,直接命中目标;直升机侦查潜艇,非常准确;发射导弹拦截,直接击落。这些目标都完成得非常好,中央军委的主要领导给予了高度评价。

中国新闻周刊:转眼14年过去了,2008年年底,中国海军远征亚丁湾海域,称为海军近期的又一个被人关注的焦点。您对此次中国海军走向深蓝有何评价?

杨怀庆:当前中国海军建设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由机械化建设向信息化建设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海军执行此项任务,是这么多年以来,海军迅速发展壮大的体现。海军部队士气很高,但我们必须看到,赴亚丁湾海域护航还牵涉到一些国际法律和政策问题,这正好给我们现在的指战员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国新闻周刊:从1995年新装备集训到2009年远征亚丁湾,中国海军在装备上有了怎样的发展?

杨怀庆:目前,海军装备正由第二代向第三代转型。在近十年来的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世界新军事变革的背景下,高新技术在军事领域广泛运用,战争形态正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知识和技术越来越成为军队战斗力的主导因素。

同时,武器装备发展日趋信息化、系统化、精细化。中国海军逐渐发展为多兵种合成,具有核潜艇、常规武器双重作战手段的现代化海上作战力量。武器装备更新换代步伐不断加快,逐步进入导弹化、电子化、自动化,现代化、信息化建设的崭新阶段。一大批新型潜艇、驱逐舰和护卫舰、精确制导武器等先进作战平台,以及电子信息技术装备更新换代,极大地提高了部队战斗力建设水平。

但在这一转型期,能够使新装备发挥其最大效能的关键还在于高素质人才。

中国新闻周刊:我们知道,解放军早期的名将都是被战斗历练出来的。而在近50年中,中国没有任何战事,海军没有经历战斗的时间更长。在和平年代。军事人才该如何培养?

杨怀庆:首先,体现在人才建设总体思路更加明确。近几年来,海军先后多次组织召开人才工作会议,制订颁发了海军关于人才建设的意见。并明确每年拿出近4000万元用于人才建设。

而从人才总量上,也有了大幅跃升。海军增大依托普通高校培养数量,协调增加全军院校毕业学员分配指标,使用退役装备部队干部等超常措施,培养新增干部一万多名。为了满足接受、引进新装备或新组建、扩建部队的需要,海军大范围抽调、跨兵种选拔。遴选不同专业干部近5000名,较好地实现了装备建设与人才建设同步进行和协调发展。

第三,海军培养出了一批高学历军官。2000年以来,海军招收和选拔国防生总共近万名。干部交流任职、交叉代职的路子也被进一步拓宽——每年安排上百名团以上指挥军官跨兵种任职代职。同时。我们还构建了一支由近百名高级专家,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优秀科技骨干培养对象组成的高新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第四,坚持按照打仗的要求选干部、配班子。我们依托武器装备生产厂家和科研单位,培训技术骨干。比如对新建装备,我们先把人派到厂家去学习——一边建造一边熟悉。

在人才激励上,不仅仅是精神上的,还有物质上的。我们分别建立了海军优秀指挥军官、优秀参谋人员奖,作战部队优秀科技人才奖和海军创新科技成果奖,等等。每年受到全军海军表彰奖励的优秀人才近2000人。

中国新闻周刊:在这样的人才建设体系中,中国海军实力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下一步,中国海军人才建设应在哪些方面进一步完善?

杨怀庆:近年来,海军人才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多成就,但对照建设信息化海军,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要求,还存在不少差距。概括起来讲就是“一个偏低,两个紧缺,三个不够合理”。

“一个偏低”就是科学文化素质,特别是信息化素质偏低。这是一个长期积累下来的问题。这些年,海军加快引进和发展高新武器装备,硬件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但由于人才队伍整体信息化素质不够,在成建制、成系统形成战斗力上,遇到许多困难。另外干部学历含金量、含军量、含新量不足。信息知识和技能的普及也不够。

“两个紧缺”,主要是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紧缺。指挥军官和参谋队伍的联合指挥作战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海军转型建设的需要。无论是知识结构的复合型、前瞻性,素质能力的综合性,还是任职经历的多样性,还比较欠缺。联合作战基本理论和指挥素质与实战要求有差距。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建设还有待加强。能够跨学科领域谋划组织重大项目攻关的带头人才,指导推进学术技术创新发展的拔尖人才,解决装备技术保障复杂难题的专家人才,也比较紧缺。

“三个不够合理”,一是人才年龄结构不够合理。师以上领导班子中,优秀年轻干部偏少,还没有完全形成老中青的合理搭配。二是人才类型结构不合理。管理型人才多,有实战经验的人才少。因为没有打仗,当然没有实战经验。传统军事人才多,新型的多元化的人才少。传统军事人才多,主要指的是机械化、半机械化人才多,懂信息化战略的人才少。三是人才生长结构不够合理。多数干部成长经历比较单一,缺乏多兵种、多经历的复合素质。

猜你喜欢

新闻周刊装备海军
港警新装备
旅行的没落
今天的会就开到这吧
你为什么要学会拒绝
《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17年总目次
当主播需要什么装备?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海军协议1
美《新闻周刊》回归纸媒
演习中的阅兵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