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就业形势分析
2009-04-29徐滨
徐 滨
摘 要:本文从研究生这样一个作为人力资本的行为主体的投资和收益分析出发,讨论了研究生就业形势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在这基础上提出了我们作为研究生应用什么样的心态或是就业观来面对当前的研究生就业压力。
关键词:研究生 就业 成本 收益
不管是在考研究生之前还是在终于考上研究生之后,总会不断的听到类似的问题:你为什么要考研究生,或是你考研究生的目的抑或目标是什么?尽管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十之九点半都不为所谓的大师所满意。但是作为研究生教育本身,现在至少在现在决不是一项福利制度,而是被看作一种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并且许多学者和教育者提出了关于研究生教育成本或是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理论,更进一步的认定了高等教育包括研究生教育的投资行为定位,既然是投资行为而且现在学界的人士一般也赞同这样的说法,那么就有必要考虑这项投资的回报,也就是产出行为。
一、 简述研究生的教育成本与预期收益理论
1. 研究生的教育成本
研究生教育的成本,是指学生为了接受研究生教育,由个人或家庭支付的各种费用和付出的所有成本。可以近似的认为这个成本等于其供给价格,一般由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部分组成。直接成本,是指由个人或家庭以货币形式支付的经常性成本,主要包括:学杂费;书本等学习用品费;往返学校的交通费;生活费主要指饮食以及住宿费,参加文娱体育活动的费用等等。间接成本,是指不是以货币形式支付的成本,一般主要是指因上研究生或再次攻考研究生而放弃的收入即一种机会成本,在数量上它相于同龄人中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以后n年收入的总和。(n视情况而定,若无重考或延后毕业情况,一般因学校学制不同为2—3年不等)
以北京理工为例,直接成本一般由两部分构成:第一,学费和住宿费,学费只定向生和非定向自筹生交纳,为每生每年8000元,住宿费每生每年900元,这一部分一年为8900元。第二,剩下的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因人因家庭条件和受学生外界许多因素影响而难以统计,笔者只计算出所必须的大概费用。书本费用因专业不同也多有不同,因为理工研究生教学一般也是教师指定买什么书就买什么书,对不必要买的书本,完全可以在图书馆借阅。经过对身边随机抽样的十六名研究生(文科为主)的实际状况出发,那么必须的书目我以年均1000元为准;交通费以家乡距离北京远近更是难以计算,依然以抽样调查结果为准,年均支出3000元;同样方式得出结果,年生活费用6000;年休闲娱乐费用1000元。所以第二部分的综合为11000元一年。经过加总,北理研究生的年均直接成本为19900元。再来核算间接成本,本科毕业生的收入与毕业生所在地的经济发达程度、劳动力就业率,以及居民本人年龄、性别等相关,笔者调查了山东地区一些07级高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收入情况,采用年薪18000元代表了绝大多数刚刚毕业本科生的合理水平和有效防范了产生较大误差。这样加总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我们得出一名研究生一年的成本为37900元。(此部分数字的计算忽略了能引起较小或很小误差的因素,因北理研究生中山东生源比较多,采用山东地区的本科毕业生计算间接成本)
2. 研究生的预期收益
关于研究生的预期收益依然是影响因素很多,比如地区差异,专业差异,年龄及其性别差异。我从网上比较容易的搜索到了来自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发布的2007年统计数据,数据显示,上海地区研究生学历人员的工资平均数为月薪9827元,年薪117924元,同比增长12.4%。而我从山东地区大量毕业研究生的实际考察中得知,他们的年收入大多集中在40000到60000元不等,排除地区差异,这样的几个数字显示出较强的实际参考价值。参考这样的预期收益,对深刻了解和观察研究生就业问题无疑也具有较大的帮助。
二、 研究生的就业现状
长期以来研究生供不应求的现象使得研究生就业没有后顾之忧,不管从就业还是从工资水平来看,读研究生都给受教育者本人及其家庭带来应有的物质和精神回报,2003年,我国研究生首度扩招,到03年特别是04年在我们身边以往占据就业优势的研究生开始显现出就业困难和工资待遇不甚满意的局面。到了2006年伴随研究生报考人数的极度膨胀也使许多学子清醒的认识到了考研究生所耗费的资本和精力以及毕业后出路的相关问题。2007年研究生报名考试,研究生报名人数首度出现负增长,这无疑是社会和学子们积极思考的结果。所以当前研究生就业存在这样两个问题:一方面,研究生平均就业率高于本科生;另一方面,研究生的就业压力也在日益增加。按照供求理论,当供给小于需求,产品价格升高,对于劳动力市场来说,就是指作为劳动力的研究生工资水平提高;供给大于需求,则产品价格下降即研究生工资水平下降。在我国,随着研究生的扩招,改变了以往供小于求或是相对平衡的研究生就业市场。由于劳动力供应过剩,导致就业市场完全成为用人单位的买方市场,就业机会更多地是作为一种社会稀缺资源而存在,以往不被人关注的研究生就业问题将日益突出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并被市场无形地放大。而且,随着就业形势的日渐严峻,研究生就业市场中的供需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研究生就业优势正在逐渐丧失。
不仅如此,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在劳动力市场上,理科的研究生特别是应用型的研究生比要文科学术性的研究生更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很简单,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看,拥有硕士学历的人才如果更适合研究性的目的而不注重实践的素养,那么在实际岗位上,他们将会缺少沟通、适应等能力,另外,社会经验和对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想必公司也会有所考虑,一个智商再高技术再高的人,如果情商很低,那他也就只有被屈才的份了,因此作为研究生或是高校来说反而更应该反思自己所接受的教育或者教育方式。
再次,研究生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就业地区不均衡的问题非常严重。一般的高校研究生在毕业后大多数会首选北京、上海、广东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作为发展和努力的方向,而流向中西部的研究生则明显较少,由此可见,研究生毕业后对城市和经济的选择使的研究生在沿海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的竞争十分激烈,就业难度自然要比其他地区大。
最后要指出的是,研究生的就业去向过分单一和集中。一般研究生在就业时由于相互之间的影响而出现从众心理,像涌向考博,尽管调查显示目前考博的现象远没有考硕研那样火爆,目前研究生还是会比较一致的去选择科研单位,外企,国企,高校等地方供职,结果也只有是增加研究生群体的就业竞争程度,增加研究生群体自己的就业难度。另外需指出的是,由于研究生群体年龄的特殊性,在就业中出现了像性别、年龄问题甚至是生源问题这样的难题,这虽是研究生本人所无法控制的,但对研究生本人来讲,也应未雨绸缪,以期取得好的就业形态。
三、研究生就业形势的影响因素讨论
1. 研究生本人的情况
作为就业主体的研究生本人无疑应该是决定就业的关键的因素,提高个人素质是研究生最紧迫的任务,个人的综合素质既是用人单位选择研究生的主要标准,也是研究生走向工作岗位的重要基础。而与此同时,研究生在求职的时候,往往不是显示自己的综合素养,而是对就业的薪酬和就业地区或就业环境斤斤计较,根据从网上的一些的调查显示,研究生多往他们心目中理想的城市像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方就业,而且对工资的要求也是相当挑剔的。如果一个研究生对其工资的预期与用人单位存在一定的距离或是落差,可以想象,研究生本人和用人单位是很难达成一致的工作协议的。
2. 社会需求
我们知道,在高等教育哲学领域一直存在着认识论和政治论两种理论,这在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一书中就有详尽的探讨,这两种理论经过发展共存共荣形成了最终互补的妥协状态,可以想象,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是完全挂钩的,假如完全挂钩,必然遭到主张学术自由,学校自治等观点维护者的激烈反对,既然如此,那么研究生毕业生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就必然或大或小的存在着,就必然会给研究生就业带来难题。而且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人数的迅速增长无疑影响着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从而导致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变的更加激烈,就业优势逐渐丧失。
3. 学校知名度
关于学校知名度对研究生就业的影响就像一个人的人际关系对一个人的引荐功能一样,可以想象,因为学校知名度越高,校友资源也丰富,社会对之的认可度也就越高。尤为关键的是,知名度高的高校学生所接受的教育与信息、获得的思维方式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享受到的教育资源等均比一般院校优越,在就业市场的竞争中当然会占有更大的优势,有过找工作经历的毕业生都知道,用人单位往往对名校毕业生青睐有加,而对于一些一般院校的毕业生,更甚是农、林、水、地、矿、油等的毕业生则是谨慎有加。
4. 用人单位
过去,许多用人单位都只重视毕业生的学历,而忽视他们的能力,甚至以本单位录用多少研究生为光荣,但近些年来,企业在用人方面更加务实了,不再像以前那样盲目的追求高学历,而是以实际岗位需要为主,高学历人才消费虚热开始降温。正是由于用人单位人才消费观念的日益成熟,使得人才市场的供求状况发生变化,一方面用人单位不愿意招收太高学历的学生,即使是招聘研究生的企业,也希望招来的研究生能从零开始,并且和本科生、专科生一样的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另一方面,有些单位干脆就不用研究生,他们认为用同样高的工资养一个研究生还不如用低工资养及个优秀的本科生,显然,用人单位的这样的人才消费观念给研究生造成了很大的就业压力。
四、 研究生新就业观的养成
1. 努力使自己所学专业与社会接轨
就业市场的竞争是激烈的,对毕业研究生来讲,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共存,毕业研究生面对高校扩招后给就业带来的压力,应该树立全新的自主观念、发展观念、创业观念、流动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到社会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合理定位,确立切合实际的就业期望值,把握就业去向的合理性与准确性,科学的评价自我,科学的定位自我。个人与社会是相互依赖、辩证统一的关系,毕业研究生择业时,应该主动的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要,不能离开社会这个客体去谈个人这个主体的自身利益和发展。
2. 调整就业目标
纠正一次就业定终身的想法,应认识到职业是可以改变的,不要要求自己一次选择一个职业就会终身奉献或稳定在这个岗位上,主动适应变化和选择变化有利于行为主体的更好更快的进步和发展。
3. 强化创业理念
研究生应该有自立创业的想法和认识。我们加入WTO的今天,许多新兴产业需要大量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去开发。社会也迫切需要一大批的毕业研究生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创业。毕业研究生应充分利用当前国家政策为我们营造的更为宽松广阔的市场创业环境,以积极进去的心态参与创业竞争,做好参与竞争的各种准备,在创业机会来临时,果敢决断,勇敢出击。◆
参考文献:
[1]朱舟.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收益分析[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戴治勇.研究生收费入学问题分析[J].教育与经济,2000
[3]方斌.女研究生就业“难”新探[J].中国研究生2006
[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