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雷同中找“新鲜”

2009-04-29许建华

新闻世界 2009年10期
关键词:窨井盖雷同新鲜

许建华

【关键词】民生新闻 雷同 创新

这几年,关注普通人生存状态、生存空间的民生新闻,因为其高收视率而大行其道,作为民生新闻,《第一时间》一直强调它的实用性和服务性,正是因为栏目迎合了观众的诉求,才和观众形成了良好的互动,这从栏目每天500多个热线电话中可见一斑。栏目每天为观众解决了很多难题,同时也给自己出了一些难题,很多投诉热线琐碎而雷同,做还是不做?不做,会失去部分观众,做多了,使得报道变得婆婆妈妈,影响了栏目的品牌建设。搜索一下《第一时间》的播出稿件,“撞断电线杆”、“窨井盖丢失”、“查非法小诊所”、“施工挖断管道”等关键词,几乎天天都可见,年年都重复。相同的新闻线索、相似的报道手法,它的琐碎和格调不高一直为业内所诟病,但是“群众利益无小事”,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是栏目生存的基础,“小”不是栏目回避采访的理由,这更需要记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对雷同的投诉线索进行筛选加工,用智慧和汗水采编出精彩的报道,真正实现栏目的宣传语“紧随第一时间,生活天天新鲜”。

一、归纳总结,提炼独到的见解和观点

新闻报道主要是对客观的新闻素材进行采编加工,在这个过程中,记者不能抓到篮子里都是菜。但是很遗憾的是,栏目有些动态新闻不过是换了个时间、地点、人物,仅仅满足于为投诉的观众解决问题,这些报道差不多就是信访接待。

比如《第一时间》做了不少与“窨井盖”有关的报道,栏目开播6年来,仅在导语中出现“窨井盖”这个关键词的就达到了130多条报道,占播出天数的比例7%左右,这其中还不包括栏目有意规避这一类报道,在选题或审稿阶段就“枪毙”的。窨井盖丢失是典型的民生新闻,只是记者的报道角度太局限于投诉维权了,从而迷失了捕捉新闻眼的方向,在这里,记者的调查思考、沟通协调、观察预警、前瞻引领等功能,只简单地成为沟通协调,报道也因此雷同而琐碎。对此,栏目提出来要做雷同报道的升级版,要求记者具备广泛的生活阅历和相应的常识,归纳总结雷同的新闻事件,站在不同的方位去观察和分析,进而找出反映这个事情的最佳、最新的切入点,提炼独到的见解和观点。于是在这些雷同的报道中诞生了一条与众不同的报道,说的是市政部门频繁地亡羊补牢,伤透脑筋,无奈下准备换成水泥窨井盖,记者对以前的报道进行归纳总结,敏锐地从这次雷同新闻事件中找到了新的报道契机,那就是从铁制窨井盖到水泥窨井盖,是一种创新,是小偷逼出来的创新,进而得出一个观点,“创新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创新还有太多的课题等待我们攻克”,围绕这方面做足文章,雷同新闻事件也会鲜活起来。

二、善于观察,找出雷同事件的细微区别

客观上,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主观上,记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注意捕捉事件内在的闪光点,完全可以找出雷同新闻事件中的细微差别来。

以《第一时间》黑诊所的报道为例,信息源大多来自执法部门,主要是报道执法部门的检查行动,黑诊所手段花样翻新,但最终逃脱不了被取缔的下场,内容大同小异,观众缺乏期待。但也有一些报道因为记者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发现了雷同事件的闪光点,如今年6月19日播出的《黑诊所死灰复燃,卫监所又忙查处》,尽管这样的标题这样的主题,自从开播以来所有的黑诊所取缔检查都可以套用,但是在本篇报道中,记者发现,离这家黑诊所10米左右的地方就有一个社区医疗服务站,为什么患者还去黑诊所呢?这就是雷同事件的细微区别,可惜的是记者还是以执法检查为主体组织报道,以患者的“没注意”回答了为什么没去社区医疗服务站,精彩的闪光点就像流星一样瞬间划过。我想问题可能没有这么简单,记者可以再追问下去,患者为什么没注意到社区服务站,可以再多走两步看看服务站的情况,比较一下,是患者图黑诊所便宜还是嫌服务站服务不到位?这些都值得调查采访。这比报道执法本身更有价值,更“新鲜”。

三、逆向思维,赋予雷同事件新角度、新观点

《第一时间》开播六周年了,刚开始的新事物、新问题,已经渐渐褪去了新鲜的光环,而且现在媒体众多,大家都举起了民生新闻的大旗,即使出现某一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也架不住众多媒体一哄而上,报道角度大多相似,观点也相近,除非你能抢占报道先机,不然就会成为别人的翻版。《第一时间》不可能每次都抢先,如果我们错失报道先机,那就不能再人云亦云,需要换个角度,不妨逆向思维,从相反的角度组织报道,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今年7月,报纸上的一则新闻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说的是灵璧警方破获了一起神医诈骗案,几个犯罪嫌疑人冒充神医专骗迷信的老人,这样的案件我们也报道过多次,很显然再报老人是怎么受骗的,就会成为报纸和栏目以前报道的翻版。如果从相反的角度,让诈骗者来说说怎样利用人们的心理弱点行骗,这样的反面教材更容易让观众看清骗子的伎俩,经过沟通协调,灵璧警方答应记者采访在押的犯罪嫌疑人,事后,记者综合以前的报道,以《拙劣的骗术为何屡屡得手》为题发了一组深度报道,取得了很好的报道效果。

在报道中,大家都习惯于顺向思维,站在受害者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当顺向思维不能发现新闻时,不妨换一个方向,从反面来观察,站在与受害者对立的违法者立场上思考一番,雷同事件因为有了新角度、新观点而与众不同。

比如挖断水管的事件,《第一时间》曾经报道了不少,现在还在继续,说它雷同,除了野蛮施工的原因相同、停水不方便的结果相同以外,还有就是我们完全站在谴责施工方的立场做报道。这里不是说施工方不应该受到谴责,而是可以换个立场来思考,不妨站在施工方角度来组织采访,为什么野蛮施工挖断水管的现象经常发生,是客观上对地下管道位置不熟,还是主观上不在乎挖断?是温柔地施工避免挖断管道耽搁工程进度影响收益,还是挖断管道接受处罚成本高?俗话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报道因为逆向思维形成与众不同的见解,让观众看到了新鲜的报道,甚至为电视机前的相关管理层提供了决策参考。

四、抓小放大,让雷同事件具有不同的感染力

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很多报道似曾相识,事件相似、标题雷同,内容空泛,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报道泛泛而谈,难以吸引观众的眼球,如果我们换一种思维,抓小放大,抓住一些有效的细节,不仅可以反映出事件的全貌,而且还可以让雷同事件具有不同的感染力。

每年的省“两会报道”媒体关注度高,也是《第一时间》的必修课,栏目从民生的角度关注时事解读政策,决定了报道手法以小见大,在内容上走差异化的路子。我们没有将报道重点放在大会议程上,而是另辟蹊径,精心选取小的切入点,征集群众关心的话题,带着问题到会上找答案,报道抓小放大、有的放矢,既避免了雷同又提升了栏目的品牌。

再如,交通拥堵一直是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难题,也是观众关心的热点话题,《第一时间》从开播以来既有堵车现场报道,也策划了很多此类的报道,如记者体验交通拥堵、记者调查交通拥堵原因、记者暗访违规车辆等等。去年11月,栏目接到指令,要求再做一组交通拥堵的报道,怎么做?该用的电视手段也用得差不多了,如果不能在内容上创新,报道势必会陷入和以前内容雷同的尴尬。记者没有按照以前的调查思路,先路上调查后到部门寻求答案,而是选取了几个堵点守候了好几天,抓拍了一些堵车的细节,然后以《直击交通乱象》为题,以“右拐弯的麻烦”、“禁停标志下的遗憾”等为报道点,说明了客观上,城市右拐弯设置等道路设计的不合理,主观上交通意识淡漠,禁停标志变成了停车标志,导致了交通拥堵,这些身边耳熟能详的细节经过电视图像集中放大后,比泛泛而谈更有说服力。

事实上,大凡优秀的报道,都少不了传神、观察入微的细节,记者只有细心观察,精心选择,才能及时捕捉到最能触动受众情感的细节,让雷同事件具有不同的感染力。

五、个性化叙述,给雷同事件注入生机活力

从一定意义讲,民生新闻就是“讲故事”,其实质是强调报道中的叙述方式和叙述风格,注重故事情节、悬念等手段的使用,提高电视新闻报道的可视性,使之更加吸引观众。现在的新闻很少有独家可言,但是叙述方式是可以创造独家的。

《第一时间》从前年春节开始做“趣闻串串秀”节目,尝试用娱乐的表达手法把全年的趣闻串并起来,虽然是以前的报道,由于我们一改常用的新闻播报风格,加入了很多娱乐化元素,带动了整个春节节目的收视,去年我们再次启动“趣闻串串秀”特别节目时,叙述方式和叙述风格上再进一步,把它变成了“刘兰芳趣闻书场”,第一次以评书的方式播报趣闻,观众好评如潮。

讲观众能够听得懂的话,说观众听得津津有味的话,民生新闻听得懂才有传播力。《第一时间》一直要求记者像说话一样写新闻稿,要求记者将解说词自己先读一遍,再想想每一句话在观众面前说会不会别扭,摈弃一些使用频率过高的概念化词语,如“不堪重负”、“一片狼藉”、“人头攒动”等等,用生动形象的口语对画面内容进行补充连接。至于我们的解说是否生动幽默,表达是否充满智慧,那是更高一个层次的问题,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总之,在许多情况下,我们的报道雷同,不是新闻本身出了问题,而是记者编辑在身心投入上尚有欠缺,雷同新闻事件的报道要有让人眼前一亮的信息、新颖独到的语句、激荡情怀的感染力,还需要我们多方面的努力。我们只有不为传统所缚,不被表象所迷惑,才能赋予雷同事件报道以勃勃生机,才能使得电视民生新闻少一点琐碎,多一点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始终“新鲜”亮相。■

(作者单位:安徽电视台经济中心)

责任编辑:周蕾 郜磊

猜你喜欢

窨井盖雷同新鲜
“井”上添画
小编来说“新鲜”事
这些较大及以上燃气事故原因如此雷同
新鲜汇
新鲜
为什么窨井盖大多都是圆形的
圣诞化妆品包装很雷同?那是因为你没看见这些!
新年好新鲜
行书章法浅析(七)相邻字偏旁相同避免雷同
窨井盖配北斗乃科技服务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