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内心出发

2009-04-29

青年作家 2009年11期
关键词:克里希全人类内心

王 川

王川 1965年生于山东济南,现供职于某媒体。作品入选《精美散文诗读本》《美华华文论集》《2006—2007中国诗歌双年选》等,著有《唐诗选译》。

题解:克里希那穆提(J.Krishnamurti,1895.5.12—1986.2.16 ), 是印度一个婆罗门家庭的第八个孩子,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卓越、最伟大的灵性导师。他认为要从根本改变社会,必须先改变个人意识才可以。他一直强调自我觉察(觉知)以及了解自我局限的必要。他一直指陈“开放”的极度重要,因为“脑里广大的空间有着无可想象的能量”。中国大陆已出版了十余本克里希那穆提的著作,如《爱的觉醒》《重新认识你自己》等。

克里希那穆提在1948年就说过:“要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容易,正如同很难理解自己同邻居、妻子或者儿女的关系一样。我们总是忙于各种应酬和社交,甚至无暇坐下来静静地看一眼星星、月亮或者植物,更不用说去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了,其实这种种举动不过是在逃避自己罢了。与此类似,崇拜自然也无非是想逃避自己,或是出于功利之心。我们甚至不曾停下脚步,好好地爱地球,爱世间万物,尽管富饶的大地是我们的衣食之源,我们却不屑于用自己的双手去劳作……这样一来,我们就失去了与自然直接接触的机会,认为自己和自然没有任何联系。”

克里希那穆提的声音如此独特,是因为他摒弃了人类自文明诞生以来所产生的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偏见,他是另一类启蒙主义者,他的启蒙的崭新含义在于:人类并不是万物的主宰,而是大自然之子,与地球上所有的动物植物拥有平等的权利,而不是权利的掌控者、资源的掠夺者和异类的屠杀者。

然而,可悲的是,人类自以为得天独厚地拥有了智慧和灵性,以“万物之灵长”自居,蔑视他者的存在,已经注定将这个世界弄得越来越贫瘠,将这个地球破坏得越来越不适宜包括人类自己在内的所有万物居住。那么,人类还能找到自己“诗意的栖居”吗?

他说:“地球的美,源于一棵树给了它美的气质与神韵——而我们正在从事着的活动却是在毁灭着地球,扼杀着这份美,这跟我们亲手扼杀自己有何区别?”人类至今尚未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有可能导致的可怕后果,它有可能是从自然到心灵的“一系列的腐败”。破坏是双向的,最可怕的是,最终一端指向着人类自己。

克里希那穆提早就看到了物欲过度的膨胀所带来的强大破坏力,并由此揭示了欲望的灾难性破坏力,“一旦心中有所图,无论是想成为神或圣人,抑或期望生意兴隆的时候,人性的贪婪、粗暴、勃勃野心开始暴露,随着商业的崛起,世界的侵略性越来越强……”由此,他提出了一条解决困境的根本性出路,那就是要从每一个人做起,进行彻底的改变。

他看来,只有每个个体意识到自己就是“全人类,代表全社会”时,才能够建立起“另外一个生活氛围”,并以全新的生活方式影响全人类。“如果我们真正发自内心地了解到,你就是全人类,全人类就是你,你和其他所有人的意识一样,都从同一个立场出发考虑问题,那么,你自然会要求自己采取客观的、健全的行动来应对,而不是盲目地跟风。”由此,他提倡人对心灵关注的一致性,提倡人与社会的完全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认为完美健康的人性从全神贯注于自己的心灵开始。

在社会层面上,他主张靠个人意识的改变来推进社会改革,这里包含着包括释迦牟尼、老子、庄子等人的东方智慧。他对于自然的态度,则更接近于欧洲十八世纪的启蒙主义和欧美十九至二十世纪的自然主义。但他更彻底地把人与世界的关系内化为解决人类自我心灵的矛盾与出入问题。他甚至认为,社会乃至自然界“发生了什么事,责任都在我们自己”。由此,他把人类的责任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其目的就是提醒人们时刻保持内心的清醒,从根本上扭转我们的意识:“只要人这个个体不变,整个社会的改变就无从谈起。”

最深层的关照应该从内心开始,克氏的侧重点虽然在内省自我、关注心灵方面与佛教一致,但他并未忽视自己学说的社会改革意图,在他看来,人类自我的拯救也包含了社会进步并趋向完美的努力,这些可以齐头并进。人类的精神指向是多元的,正如恩格斯所言,是各种力量的合力导致的结果。

克里希那穆提是我们同时代的智者,1986年91岁时去世。他比生活在古印度的佛陀看到了更大规模的世界战争,看到了人类的杀戮和心灵的灾难与崩溃,看到了人类对于资源的灾难性掠夺,看到了他们对同类和异类的非人道对待,看到了后工业时代的经济萧条和精神危机,而这些危机在今天依然持续着。克氏试图用对内心的“强烈的关注”、没有宗教之别的大爱唤起每个人的敏感和内省,通过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宽容、真诚、互助、和谐,达到建立一个没有折磨和压榨,没有专横和霸道,没有焦虑和痛苦,没有占有和腐败的心灵结构和社会结构。

“事实上,我们并不热爱地球以及世间万物,而只是想利用它们、满足自己,所以如果不能发自内心地热爱,我们就会对瀑布的壮美无动于衷。我们似乎对生活失去了感觉,提不起兴趣,甚至从来没有享受过静静地背靠树干的感觉。如果不能发自内心地热爱自然,那么又怎么会去热爱人类和动物呢?”这段话,让我想起了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勒-克莱齐奥23岁时写的第一部作品《诉讼笔记》中,主人公亚当•波洛在大街上演讲的情形。亚当•波洛批判了人类已经把电线杆插遍了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到处都是不堪入目的丑陋。然而,他被关进了精神病院。

人类的优秀思想常常被主流意识形态边缘化,至少在它的产生之初乃至很长一段时间会如此。所以,绝不会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意识到或者看到了克里希那穆提思想的重要意义,因为我们或仍沉浸在日常的世俗生活中懵懂不觉,或洋洋得意于自己的专业成绩,或从不去费心思考关乎我们每个人、关乎人类命运的“沉重命题”——我们生命的本质,人类生存的本质。

相反,倒是克里希那穆提这样的智者从来不想做一位高高在上的精神导师或者权威,他只是想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学习观察,观察美好的或者丑恶的事物。他试图告诉我们,这是性灵被净化的单纯,也许获得这个单纯,人类才不会无视美丽,才会建立起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实现世界的和平与安宁,获得人类持久的幸福。

我感到克里希那穆提明亮的文字之内,包含着我可以触摸到的慈悲与大爱。它应该吸引更多的目光,尤其是从来没有沉静而持久地观察过一棵树、观察过自己内心的过于匆忙且功利的目光。

猜你喜欢

克里希全人类内心
俯仰闲忙之间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关于献血
疯狂的重量
做一个内心有光的人
思想和行动哪个更自由
思想和行动哪个更自由
失控:全人类的最终命运和结局
另类咖啡馆
一块生锈的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