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口梆子”一起下乡
2009-04-29
张家口口梆子作为中国戏曲百花园中一束独特的艺术之花,已经有两百多年历史。
清康乾年间,张家口至库伦(乌兰巴托)商贸大道开通之后,山西陕西梆子随商贾流布张家口一带,受张家口地处晋、冀、蒙交界并接近京、津的地缘环境和多民族社会人文环境影响,融入本地秧歌剧、二人台等民间艺术元素,而形成以本地人为主,用当地方言土语演唱,地域特色鲜明的地方戏曲剧种——口梆子。
口梆子在其发展过程中,吸收京剧、昆曲、评剧、河北梆子等民间艺术元素,不断发展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唱腔多元融汇,优美流畅;道白字清韵圆,受听易懂;音乐主格调鲜明而又丰富多彩;表演则不离行当又个性突出。口梆子剧目丰富,文武戏皆备。
近50年来,口梆子艺术的传承者一直坚持不懈地在出剧目出人才上努力探索。特别是近年来,在继承口梆子艺术特质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出现了口梆子剧目成果丰硕,表演新秀接连涌现的可喜景象。新编历史剧 《龙城二娇》、《太阿剑》、《梳妆楼》和现代戏《天漠滩》等先后荣获国家级大奖,并晋京演出。
口梆子是张家口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艺术,也是张家口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2006年6月,口梆子被批准为河北省首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又申报了国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
张家口口梆子艺术剧院,是当代口梆子艺术代表性传承者。 剧院不忘自己的社会职责,每年坚持下乡为基层群众的演出平均达到250余场,观众达50万人次。
去年11月,我跟随口梆子艺术剧院“送戏下乡”。天气已经转冷,但演员们却穿得很单薄。在简陋的“化装间”,他们一丝不苟地勾脸、画眉,酝酿上场前的情绪。演出,就在露天搭起的戏台上,乡亲们穿起棉衣带着小凳子来听戏,台前坐满了人,有上岁数的,也有年轻口梆子迷。尽管北风透骨寒,但台上人和台下人的心里都那么热。
我用镜头记录下了演员们上场前后的点滴,并为他们的艺术精神感动着。(责编: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