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08年中国钱币学研究综述

2009-04-29秦慧颖赵云峰周卫荣

中国钱币 2009年2期
关键词:钱币货币

秦慧颖 杨 君 赵云峰 周卫荣

2008年,中国钱币学研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诸多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古代部分的研究,大多与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社会学相结合,不仅有对钱币实物本身的研究,还透过货币分析探讨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状况,以及货币政策与财税制度的关系等。近代部分,多从货币角度分析探讨中国近代金融业的产生与发展,并着力于历史经验的总结,对我国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实物研究则以机制币和革命根据地货币为主。当代货币的研究,着重于人民币的发行与流通对新中国政权的巩固与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外域钱币研究仍以亚洲钱币为主,除论及中外经济与文化交流外,也涉及到货币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一、古代货币研究

古代货币及相关议题的研究,以先秦、宋代和清代为多。先秦部分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货币的铸造地与流通区域的考察;宋代,对银铤的形制和品种方面的研究有所突破;清代,在货币供应量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以及铸币利润的考察方面有所建树。

黄金在中国古代是否作为货币,学界一直存在较大争论,杨小平、李凤翔通过专题研究提出,自春秋战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黄金一直是古代乃至近现代货币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它的货币作用因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流通区域而不尽相同。赵平安对中国早期的称量货币提出了新看法,他从楚国货币的铭文出发,认为商周称量货币先后用“:”、“徵”、“再”等字来表示,它们虽然写法不同,但读音相同相近,表示的都是称量货币的含义,应是同一个词在不同时期的书写符号。黄锡全等对近几年北京、河北发现的一些珍稀刀币做了专题研究和分类,认为北京门头沟马刨泉发现的弧背宽短式尖首刀与早期刀币大致处于相同的发展阶段,只是流通区域有所不同而已,而河北宣化、兴隆出土的两种不同形式的针首刀其年代在战国早期晚段或中期前段,拓展了人们对针首刀流通区域的认识。单育辰对战国时期楚大布铭文的释读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他认为“忻”指蚁鼻钱,“桡比当忻”意指“桡币”可以兑换十个蚁鼻钱。陈隆文认为安徽肥西发现的未字铭文蚁鼻钱,铭文应释读为匡,地望应在今安徽肥西一带。

秦代黄金与钱币的兑换率,长期以来一直未有明确的说法,盛治刚利用张家山汉墓竹简《算术书》、《二年律令·金布律》并结合传世文献和简牍资料的研究,提出秦代黄金与钱币的兑换率应该是1:5000。朱红林对睡虎地秦简《金布律》与张家山汉简《金布律》作了对比研究,发现二者内容相近,有明显的继承关系;依据《金布律》,秦代货币有黄金、布帛和铜钱,而汉代《钱律》中的货币则只有黄金和铜钱。徐涛对1999年西安北郊谭家乡出土的西汉金饼进行了考证,推测:金饼来源广泛,有的可能为租税收入,为中央所铸,有的可能是酎金,有的可能是地方或诸侯国所制,其中的绝大多数都经过了严格的检验和称重;新莽统治期间,这些金币最终流向国库,并在新莽覆亡之时流散。赵晓明对近年来西安新出现的“国宝金匮直万”钱进行了总结和考证,并对这批钱及残件进行了金属成分分析,其与王莽时期货币的金属合金基本一致。

邓玮光分析《嘉禾吏民田家前》中的相关数据认为,嘉禾四、五年间,在长沙郡临湘侯国地区,出现了货币购买力上扬的现象,与大钱流行后所应有的通货膨胀现象正好相反,因此判断嘉禾五年新铸大钱尚未在长沙临湘侯国流行。刘森认为梁四柱钱似乎没有铸造成功,即使铸成了也难以流通使用,很快便被熔毁了。其轻重大小应与当时流通中的钱币有所区别,否则将混同于一般的五铢钱而丧失铸大钱的意义。如果硬要辨别出梁四柱钱,最好是权取洪遵之说。

王承文指出岭南地区是唐朝境内最重要的金银产地和来源地,对金银的追求造成了岭南溪洞豪族与中央王朝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地方吏治的困难;同时岭南在六朝就已形成的以金银为货币的传统,在唐朝得到了新的发展,并进而直接影响了唐宋国家白银货币化的进程。达津认为船形银铤产生并主要行用于唐晚期,沿用至五代、北宋前期的一种白银货币形态,一般制作为重五十两左右的大铤和约大铤之半的中铤,常有被切割使用的情况,船形银铤主要作用并非官府的贡银和库银,而是被民间用作大额支付的白银货币。金德平认为北宋银铤的典型形态为两端平直、中间束腰、板状、总体宽厚、制作略显粗糙;目前发现的北宋银铤主要出于辽上京故地一带,可考的制作时间大多是北宋晚期,铸造地点多为当时的产银地区;北宋银铤主要是皇家、各级政府用的官锭,并能见到银铤铭文述及官锭由来的一些购买纪录;北宋银铤铭文所述人员已由唐代银铤多记录进献人转变为记录具体办事人员,且办事人员责任分工细化;银铤背部铸字始于北宋,铤面文字多为凿刻而成的阴文,尚不见戳印文字。葛金芳等对宋代“钱荒”的成因进行了再探索,指出钱荒现象是宋代铜钱的名义价值长期低于其实际价值的外在表征,是由于中唐以降商品货币经济的日益繁荣而诱发的;铜钱的名义价值长期低于其实际价值,导致铜钱的销熔、外流和沉淀等痼疾愈演愈烈,而政府赋税的货币化与严厉的“铜禁”和“钱禁”法令,更加剧了流通中铜钱的缺乏。程民生对宋朝人的生活水平和铜钱购买力进行了考察,得出宋代下层人户一般每天收入数十文到100文不等,维持一个人一天最低生活的费用约需20文;普通居民全年所有花销,每人每天平均100文左右;中等人户的家产,北宋大约在1000贯以上,南宋大约在3000贯以上,各地差异较大。吴良杰等对同安监的铸钱管理进行了考察,指出其各项管理都有定额标准,有严格的奖惩制度并注重员工的技能培训与生活稳定。屠燕治对神泉监折三庆元通宝铜铸试样进行了考证,指出南宋神泉监在庆元三年接到户部的颁铸样钱之后,自制钱模,对祖模作多次修改,直到符合标准。才将软模作为祖钱用以浇铸铸母。不同年份的铸钱,在铸母背穿下添加纪年文字,然后正式启用铸流通钱。王德朋对金朝铜钱的用料及重量,金朝铜钱种类及铸造数量,金朝钱监的兴废及职官设置进行了考察。对于元代发行厘钞,张跃飞认为印发厘钞的真正原因是要取代南宋的铜钱。厘钞罢印的主要原因则是因为印刷和发行不经济及倒钞的不必要,滥发纸币导致中统钞贬值影响厘钞的印发。刘森指出,元代纸币的“料钞”为行用库用来兑换(倒换)昏烂钞的纸币名,因未流通使用过,故有“新钞”之称,但“料钞”并不等同于“新钞”。“料钞”专用于昏烂钞的兑换,“新钞”则是对纸币票面的描述。

高寿仙从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的《万历会计录》、《宛署杂记》和《工部厂库须知》三本历史文献中,辑录整理出万历年间北京多种物品的价格和劳务的价格,并进行了概述。燕红忠估算了1651—1860年间的制钱和白银流通量,认为中国经济大体上在18世纪

达到了鼎盛时期,与此同时,货币供给量和政府的财政行为对于经济的影响日益突显,相对于局部性的自然灾害,它对于社会经济的影响更为深远。由于经济中货币供给量的不足,分别在清代前期、嘉庆和道光时期出现了三次比较大的经济萧条。邹誌谅指出顺治三年江南省开始铸造顺治通宝钱,最先铸的是光幕的,接着铸造背置“宁”字的单汉字钱,顺治十年七月始铸“江”字一厘钱,顺治十年九月以后,江南省依户部规定开铸“宁”字一厘钱,顺治十七年开铸背满汉文“宁”字钱。王显国认为乾隆五年铸青钱防私销的意义不大,同时钱价也不能得以平减。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铸青钱的政策基本上没达到目的。但从技术角度上讲,青钱的成功试铸是对黄铜合金性能认识的一个进步。曾王德泰等指出在四川铜矿开采过程中,清政府高度垄断铜矿的生产经营过程,以低于市场一倍以上的价格收购矿铜,作为宝川局的铸钱原材料,降低了铸钱成本,形成了高额的铸钱利润,铜矿的垄断利润经过铜钱的生产过程曲折地表现出来。张建辉等认为乾隆时期投入市场的生息银两其投资方向主要集中于货币金融与消费品流通领域;生息银两促使了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后者也对前者发生反作用:商人对“发商生息”库帑的态度会受到银钱比价变动影响,在通货膨胀严重时甚至拒贷帑银或拖欠库帑本息。王永生考察了清代新疆阿克苏钱局的历史沿革铸钱数量以及在新疆铸钱局中的历史地位,并对阿克苏钱局所铸钱币的种类进行了分析。

二、近代货币研究

近代部分,实物研究以机制币和革命根据地货币为主,中国早期金融业的发展状况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姚朔民就咸丰元年十月詹事府少詹事朱兰奏“刻玉为币”的史实作了进一步厘清,指出朱兰的奏折户部是讨论了,而且在十一月十三日“具奏”了。王涛对王茂荫的《再议钞法折》等相关史料进行了重新审视,指出了《王侍郎奏议》和《王茂荫集》等文献的编辑者对某些奏折缺乏仔细的校订和考证,并举两例予以辨析。楼一飞认为王茂荫货币思想的核心理念“以实运虚”体现在两个方面:实际运作中政府需要一定比率的商品货币储备支持纸币;根据预定的货币法则,纸币和商品货币在一定比率下同时流通。他提倡保持商品储备以坚定纸币持有者的信心,主张权力机构制定纸币的价值。蒋立场对清末十余年间银两汇价波动与外债偿付之间复杂的关系做了探讨,认为这期间由于银两汇价波动频繁,清政府对外偿付债款等遭受了严重的镑亏损失,二者之间形成了恶性关系。王允庭针对中国通商银行光绪二十四年钞券的设计,以及存世仅见上海地名的银两与银元券、京城地名的银两券和广东地名的银元券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讨论。张小杰考证了一枚加盖“此票在庚子年被拳匪抢去早登中外客报作废纸无用”蓝色戳记的小号码中国通商银行上海通用五元银元券,指出1903年发生在上海的中国通商银行挤兑事件中的纸币不是伪钞,而是小号码沪票;并且推断庚子年抢劫北京通商银行的元凶是日本人,而非义和团或武卫中军所为。徐渊考察了辛亥革命时期以“同盟会本部”名义印制的军用票券“中华革命军义饷凭单”,确定了该凭单是由日本友人梅屋庄吉出资印制的,是对孙中山所领导的辛亥革命的具体贡献,该凭单极有可能在中国国内并未正式发行。戴建兵、陈晓荣从西方传教士的视野这一独特视角,论述了西方传教士对中国旧式银两及制度、对外国银元东渐及中国银币形制演变的认识,以及在华教堂发行私票的情况。葛玉红探究了清末民初伪钞的状况、政府的防伪措施及其产生的社会原因。认为伪钞不仅严重扭曲了当时的货币经济,阻碍了近代经济的发展,也是对社会诚信的掠夺,加速了政府统治危机,给中国社会以巨大的破坏力。刘建民指出“帐局”是专门从事放款的金融机构,《人地纲目》记载了一些晋商在四省县城、乡镇开设众多专放农业款项的小账庄的情况,帐局存放款利息等业务都是由商帮在标期时的“新议”,并随时有“行情”单送达客户周知。

蔡小军介绍了由原福建银号改组而成的地方官办的福建银行的历史和它所发行的三大类型的纸币的形制和流通区域。台伏票主要流通于福州城内及周边地区,小洋票一般多在省内各县流通,大银元票多在厦门一带流通。庞海峰介绍了20世纪20年代花旗银行在哈尔滨不顾中国当局和哈埠商民的抵制,执意发行大洋券的始末。最终由于北洋政府的强烈交涉和哈尔滨人民的拒绝行使,大洋券停止发行。杨晓时分析了南通淮海实业银行券未能发行的原因,一是1922起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倾销纱布,二是苏北水灾等原因;经营教训:一、急于在各地扩点;二、长期贷款占比过高;三、业务活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大生纺织公司;四、困难时采用了全面歇业的办法,失去了复业的启动功能。张皓认为王云五与国民党政权统治大陆末期的金圆券币制改革的关系密不可分,当时而言,他是主持改革的最佳人选。改革为蒋介石搜括了许多金银和外币,这是他对蒋的最大贡献。尽管王云五竭力维持金圆券的发行,但在国民党政府军事迅速失败的情况下,金圆券改革的失败不可避免。王永生考察了民国时新疆未发行(流通)的两种纸币,1925年殖边银行拟发行的“殖边银行新疆专用红钱票”因该行总行倒闭而未及发行,1945年中央银行发行的“中央银行新疆省流通券”在发行当日因发现印刷错误而被全部收回销毁。他还考察了1949年5月新疆省政府进行第二次币制改革时发行的新疆银圆票,指出其实际流通时间仅有两年半,但为稳定社会、保障人民生活以及统一新疆货币,并最终实现新疆货币与全国货币的完全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周祥对台湾光复后台湾银行发行的纪年民国三十五年台币的版式、印制和发行,进行了考察。刘克祥指出农村钱庄是近代后期农村资金融通的重要方式,它最初源于银钱兑换;在鸦片战争前,农村钱庄依稀出现,鸦片战争尤其是甲午战后,农村钱庄业全面形成,迅速壮大,1921—1931年间达到高峰,其后由于银行势力不断向农村扩张,币制改革全面推行并最终完成,农村钱庄业失却生存空间,急剧衰落。

祁凯俊指出“纹银壹两”、“上海壹两”、“中外通宝”这三种银币都是香港造币厂营运期间试图开拓中国市场的三次尝试结果,而非臆造币,并归纳出臆造币的五种类型。衄寇尚民对民国时期的“船洋”银币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涉及民国十八年三帆船洋、民国二十一年金本位壹圆船洋、“三鸟币”、二十二年和二十三年船洋、二十四年船洋,以及背面改用古布图案的二十五年和二十六年减重银币,对各类“船洋”的兴废缘由、存世多寡等作了考证。冯毅指出近来民间收藏爱好者接二连三买进的所谓“黑龙江省造光绪元宝黄铜样币”,都是民间臆造品,因为到目前为止,所见臆造币的钢模全部是阴刻模,缺少阳模工序,故而留下了臆造币的特征。凹段洪刚以中国近代铜元的兴衰历史为背景,引用了同时期的市井文献,结合不同阶

段的铜元发行量和银铜比价,描述了铜元在半个世纪的物价变动中所担当的角色。为了对湖南省所独有的省宪纪念硬币有全面的理解,他还对省宪系列硬币的政治背景与历史渊源做了梳理,并介绍了省宪硬币的品种和版别。并针对当前铜元收藏交易中出现的错版币、出谱品问题,进行了辨析,指出了存在的某些误区。张或定等依据收藏见闻和出版的新编地方志,认为沙版“军政府造湖北铜币”并非武昌造币厂所造,而是由民国时期湖北恩施地区驻军及民间所铸。曹呋考察了甘肃造十文开国纪念币的历史和版式,列出了最具特点的15种正面版式和8种背面版式,判断这类铜元的版式要比想象的多很多,某一部位相同的版式在其他部位会有多种不同的变化。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的纸币虽只发行了五种面值,但由于处于非常时期,差异极大,版别极多,洪荣昌按照八个方面对这些纸币的版别进行了略述:文字差异、冠字差异、签字差异、图案差异、颜色差异、纸质差异、票幅差异、趣味票。姚杰对国家博物馆所藏史料未曾记载的5枚兑换券进行了考证,认为1940年萧县发行面值伍角的“地方兑换券”和4枚1941年1月宿县二区发行的贰角伍分、伍角和壹元“地方兑换券”是豫皖苏早期抗日根据地发行的货币,改写了豫皖苏根据地早期地方抗日民主政府仅单一发行过流通券的历史。黄洋考察了川陕苏区造币厂的历史沿革,认为川陕苏维埃政府曾经仿制过四川汉字银币,且这种汉字银币无论从制造工艺还是文字风格上都应该和军阀刘存厚所铸造的四川汉字银币有着很深的渊源。李银对一枚鲁中区工商管理总局发行的流通券进行了考证,认为此券应当系北海银行印钞一厂印制。并介绍了此券的发行机关工商管理局,此券的发行背景及性质、发行和回收时间。

三、当代货币研究

当代货币的研究,重在揭示人民币的发行与流通对于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所起的作用。

宋月红考察了人民币在西藏地方取代藏币的历史过程,指出中央根据西藏地方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慎重稳妥地处理藏币问题,逐步地废止藏币、禁止外币和银元,确立人民币为西藏地方的本位货币,自此中华人民共和国货币制度的统一得到了全面实施。人民币取代藏币,加强了西藏地方与内地的联系,为筹备成立西藏自治区提供了必要的经济社会基础。王天贵对1953年秋开始至1955年底停止的优待售粮储蓄的存单进行了介绍,说明了优待售粮储蓄存单的各种名称、优待售粮储蓄存单的面额、优待售粮储蓄的存期、优待售粮储蓄的利息。谢启才对人民胜利折实公债的发行背景及基本情况、公债的推销及收兑情况、发行公债的目的和作用、公债的式样进行了介绍。苗培贵从上海收缴假币的情况出发,分析了当前假币出现的主要特点:1.假币流通集中于农贸市场、城乡结合地区;2.中老年人收到假币的概率较高;3.假币再流通率较高;4.假币面值多样化;并以此总结出反假工作的重点和开展城市社区反假货币宣传工作的途径。

四、外域钱币研究

外域钱币研究,涉及中外经济与文化交流,以及货币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柴彬指出都铎时期的英国既出于强化王权的需要,又迫于国内非常状况的压力,曾以王室公告为主要法律手段,对货币实行了严格而长期的国家管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囿于若干因素的制约,其实际效果又有一定局限性。姜宝莲等对陕西发现的波斯萨珊金银币作了分析研究,他们认为,陕西发现的萨珊金银币没有作为货币进入流通,而是作为了一种财富的象征,并且具有宗教信仰的性质,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交流等。斯达诺维奇认为在察合台汗国钱币中,打制于不花刺、币面上铸有汉字“不花”和“课”的镀银铜币是税币,展示了蒙古统治中亚时期课税制度的特点;认为13世纪中叶税币的使用最少是在不花剌恢复起来的。程彤就伊利汗国时期伊朗法尔斯地区发行的“宝”字钱币的铭文进行释读,并结合相关的史料记载,与新疆发现的“宝”字钱币作对比,指出伊利汗国法尔斯地区的“宝”字钱币应该是为了方便波斯湾地区与中国的贸易而铸造;伊利汉国钱币上出现“宝”字体现了元代中原的制度和文化对外的影响力。周爱萍指出德川幕府为缓解财政危机,从文政元年到天保三年,在近14年的时间里改铸货币四次,铸造币种达九种以上,幕府因此获得巨额改铸收益;但是大量劣质金、银货币流入市场直接扰乱了商品市场的流通秩序,德川时代的货币制度由此进入动荡时期。吴树实分析探讨了日本江户幕府末期试铸币“庆应通宝”和“铜山通宝”的试铸经济背景,包括幕府时期的货币制度、物价水平及变动趋势和幕府后期的物流交易及结算方式等方面;并分析了这两种货币的试铸时期和庆应通宝的计值关系及其背面的铸工花押。于向东通过研究《泉志》所录越南丁、前黎朝铜钱,认为丁朝太平兴宝的铸造,是越南独立铸币开始的标志,并探讨了丁朝和前黎朝早期铸币的版式,分析了丁、黎朝发行铸币的重要意义以及中越货币交流的问题。

五、出土与发现

安庆钱币学会秘书处披露了2008年在太湖县小城镇出土的一批罐藏楚国铜贝:总计6000余枚,总重约30公斤,这批蚁鼻钱面文全为“(夊土)朱”(仅发现一枚面文为“巽”字的),最大径一般为20毫米以上,枚重多在3克以上;特殊的是这批蚁鼻钱每枚腹部左右位置各有2道对称的向内凹陷的铸痕。孔德铭等披露2006年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汤阴五里岗战国墓地进行了发掘,其中3座墓出土有“公”字布、“垣”字圜钱等战国钱币10枚。张尧成披露了2007年在河南漯河市召陵镇出土的30余枚魏国钎布,其中“安邑一钎”4枚,“安邑二釿”3枚,“梁重釿百当寽”8枚,“梁重钎五十当导”7枚,“梁正尚(币)百当寽”10枚。

安徽省钱币学会秘书处披露了2块“半两”钱阴文铜范:其一,浇口下有两条直浇道,每条直浇道两侧各有一排钱腔,全范共计钱腔27个,钱腔直径24—25mm,范背有“人”字形加强筋及两个扳;其二,浇注系统与上品同,钱腔也为27个,钱腔直径25—26mm,范背有网格状加强筋及两个残扳。0张尧成披露,2007年许昌市襄城县丁营乡一座古墓出土铁质钱范、陶背范和铁炉钳各一件,其中,铁质钱范为长方形阴文“半两”钱范,直浇道两侧各有两排竖直排列的钱腔,每排10枚,共40枚,单枚钱腔直径为23mm,为西汉早期半两钱范;出土时陶范扣在铁范上,当为一组合范。王超介绍了新近出土于漳河流域邺城地区的数百块汉代大布黄千陶范残片,陶范皆不完整,全为阴文,有面范、背范,带三棱锥状榫卯,陶范钱腔内表层多呈现黑色,单块残片陶范最多可见四枚并列的钱腔。这些陶范的发现对研究两汉之际的铸钱工艺有重要价值。1999年至2000年间,在宁夏固原市城北一座东汉墓中

出土摇钱树一件,出土时散落于甬道中,由树体和树座构成,树体分树干、树枝和顶饰三部分,树干、底座保存较完整,顶饰、树枝均残。均为双范合铸,然后再相接、插合而成。器表鎏金。2007年郑州大学考古系在河南辉县孙村遗址采集到三块“大泉五十”陶范,其中面范一件,背范两件。面范长方形,残存范尾、浇槽、6枚钱模和2个乳钉形榫。钱模直径28mm。钱模阴刻篆书“大泉五十”。余林森、徐劲松等对2003年湖北鄂州博物馆在该市的新庙茅草村内的六朝家族墓葬发掘出土的3566枚铜钱进行了整理研究,对其中的“太平百金”的流通年代与铸主、铸造工艺、“花穿钱”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2004年在西安北郊发掘的一座北周时期墓葬中,出土一枚东罗马金币:正面为国王半身像,钱之边缘字母为DNIVSTINI/ANVSPPAV;背面中央立一天使,边缘字母为VICTORVAAVGGGZ,下部为CONOB。钱径18.1、厚1.1mm,重2.1g。

李翔等披露,2000年至2001年广州市考古发掘一唐代铸钱遗址,出土了大量用于熔铸的坩埚残片、一件钱树残枝、各类磨钱砾石、串连磋磨所用藤条、大量木炭屑与木炭灰烬等,以及开元通宝钱成品、半成品、残次品共80余枚;所有出土开元通宝皆为初唐“短一元”版式,铸钱遗迹的年代可定为唐代初期。屠燕治对新近所见六块皆有“烧验讫”和“务场官(押)”戳记的金块作了披露,认为从残存部分可判断其截用之前的原型为瘦长方形,与宋代香糕砖的外形相似,在同一窖藏中还有淳祜二、四、六、七、八、九、十一年及宝祐二年的银铤,故将这些金块定为宋金砖。杨君披露了新近出土于赤峰市元宝山区的一批至大通宝钱,对其版别进行了划分,并结合有关史料指出《元史》“食货志”所载“武宗至大三年,初行钱法”有误,至大通宝开铸时间应为至大二年。2002年江阴市明代薛氏家族墓地出土了一件垫被,上面有规律地缀有81枚铜钱,铜钱组成3组“太平”2字。铜钱有的已脱落,有的腐蚀较严重,能辨识的均为“太平通宝”。储怀贞等就2004年吐鲁番巴达木墓地出土的古代钱币进行了梳理,出土金币8枚,均为金片模压制作合背币,直径约18至21.5mm,正反面是同一位国王像,为仿罗马金币;出土葫芦木刻制币126枚,呈不规则圆饼形,最大径103,厚6mm;出土波斯萨珊银币5枚,贝币25枚;M238出土一枚“高昌吉利”铜钱,钱径26mm。

六、钱币文化与科技考古

杨丽萍研究了“摇钱树”与白族树崇拜之间的关系,认为“摇钱树”是当时人们为满足求财愿望,在原始信仰树崇拜观念驱动下而创造出来的自然崇拜对象,汉代起传人云南大理地区,并与大理白族先民的信仰崇拜有机结合,形成了白族先民独特的树崇拜文化。苗雪兰等研究了中国古代以钱币作赌具的博戏,这种博戏有诸多名称,根据赌法的不同分为意钱、摊钱、钱三类;分别研究了其名称的来源、特征与文化内涵,并复原了博戏的规则。

凡小盼等人采用X射线荧光分析方法、金相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出土的古代蚁鼻钱和模拟实验铸造的蚁鼻钱进行了科学分析,发现模拟铸造的铅锡青铜蚁鼻钱与古代蚁鼻钱在组织结构上基本相同。周卫荣用文献与考古资料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中国古代翻砂工艺的起源与发展,认为翻砂工艺实是中国古代铸钱业长期实践积累的产物,是中国古代铸钱业的一大发明,极大地提高了铸造工艺的效率。翻砂工艺从10世纪开始逐渐西传,至17、18世纪翻砂工艺在英国等工业化先行国家成为机器制造业的支撑技术,对近代工业革命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2008年度出版了钱币学研究、货币史研究、钱币鉴赏与收藏等书籍二十余部,其中,有前辈大家作品的结集:《钱币学与碑帖文献学》和《王荫嘉钱币论集》;有学术研究著作:《中国钱币学基础》、《清代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研究》、《先秦货币地理研究》、《中国革命根据地货币史纲》、《洛阳钱币与河洛文明》;有民俗钱收藏研究成果:《智龛品钱录》和《中国花钱与传统文化》;钱币版别分类研究与鉴赏类著作:《北宋铜钱》、《中国钱币大辞典·清编·铜元卷》、《中国古钱新品集》、《中国钱币收藏鉴赏全集》、《简明古钱辞典》、《民之通货——历代货币流变》、《古钱币收藏与市场价格》、《冯峰珍藏古钱币选集》、《中国银元图集》、《中国铜元大集》、《旧中国国家银行纸币图录》、《纸币西湖》、《人民币纸币鉴藏大典》,等等。

(责任编辑高聪明)

猜你喜欢

钱币货币
钱币翻倍
一国货币上的面孔能告诉我们什么?
发达国家货币的2019年“下半程”
新兴市场货币:各自负重前行
古代的货币
组合钱币
古代的货币
巧算钱币
突骑施钱币和突骑施
认识钱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