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眼症36例临床观察
2009-04-29吴兰
吴 兰
摘 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眼症的疗效。方法:选择符合干眼症诊断标准的36例干眼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8例。对照组采用人工泪液替代治疗,治疗组在使用人工泪液的基础上加用中医的辨证治疗。结果:对照组18例,显效4例,有效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55.56%;治疗组18例,显效8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88.89%。结论:中药联合人工泪液滴眼治疗干眼症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人工泪液替代疗法。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疗法;干眼症;人工泪液替代疗法
中图分类号:R246.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9)02-0074-02
干眼症即干燥性结膜角膜炎,是常见的眼表疾病,是指任何原因引起的泪液质和量或动力学异常导致的泪膜不稳定,并伴有眼部不适的一大类眼表疾病的总称[1]。临床表现为干涩、烧灼、异物感、痒感、视物模糊、眼红及视力疲劳等。任何年龄组都可发生,美国的调查显示,在65~84岁的人群中,有14.6%患干眼症。随着社会的发展,干眼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虽然目前无特效疗法,但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将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干眼症36例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6年8月—2008年8月我院共收治干眼症患者36例,其中男15例,女21例,年龄42~71岁,平均58.3岁,病程7天~2年。随机分为对照组18例(36眼),治疗组18例(36眼)。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诊断标准[2,3]
(1)眼干涩、异物感、畏光、眼疲劳、烧灼感、视物模糊。(2)泪膜稳定性改变;(3) 角膜荧光素染色,裂隙灯显微镜下见角膜上皮有弥漫性着染,通常伴有丝状物和融合成点状角膜上皮着色,角膜荧光素染色阳性;(4)实验室检查。2项阳性:泪膜破裂时间≤10s,泪液分泌实验≤10 ram/5min,或1项强阳性:泪膜破裂时间≤5s。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1) 采用清洁眼睑,去除睑板腺分泌物的有害成分:补充不含保存剂的人工泪液(0.1%透明质酸钠滴眼液) 替代治疗,每天4次;抗生素眼液滴眼,每日4次。(2)局部行热敷、按摩、清洗治疗。一般以1个月为1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的辨证治疗,临床可分以下几型辨治:(1)肺阴不足证:症见眼干涩明显,甚则畏光、自汗、咽燥、口干或干咳无痰,舌质红无津,脉细无力。治以益肺养阴为主。方药:玄参12g,生地12g,麦冬12g,玉竹12g,天花粉12g,菊花10g,赤芍12g,蝉蜕5g,防风5g,甘草4g。(2)肝肾阴虚证:症见眼干涩畏光、头昏眼花、口咽干燥、腰膝痿软、舌质红少津无苔、脉细。治以滋补肝肾为主。方以杞菊地黄丸加减,方药:枸杞子10g,菊花15g,熟地黄15g,山药15g,山茱萸10g,茯苓15g,牡丹皮10g。若兼肺阴不足加沙参、麦冬滋养肺阴。(3)脾虚气弱证:症见除眼干涩等眼部症状,并见四肢乏力,精神倦怠,食少便溏,舌淡边有齿痕,脉细无力。治以归脾汤加减,方药:党参15g,黄芪15g,白术10g,当归10g,大枣10g,酸枣仁10g,龙眼肉10g,麦冬15g,石斛10g,甘草3g。
2 治疗结果
2.1 疗效标准[4]
显效:干眼症状消失,泪膜破裂时间>10s,角膜荧光素染色阴性,泪液分泌试验>10mm/5min;有效:干眼症状减轻,泪膜破裂时问5~10s,角膜荧光素染色减少,泪液分泌试验5~10mm/5min;无效:症状仍存,泪膜破裂时问、角膜荧光素染色、泪液分泌试验均无明显变化。
2.2 治疗结果
疗效比较见表1。
对照组18例,显效4例,有效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55.56%;治疗组18例,显效8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88.89%。中药联合人工泪液滴眼治疗干眼症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人工泪液替代疗法。
3 讨论
干眼症发病因素复杂,治疗尚无特定方案和特效药物[5],目前干眼症的西医治疗已从原来的只限于缓解症状的治疗转变到针对发病机制的环节上来,但这些药物仍然限于眼表局部状态的调整,尚没有对泪腺状态给予改善;中医药治疗重视全身状态的调整,临床的治疗方法也较多,但目前还缺少统一的辨证论治标准,更缺乏科学的疗效评定标准,给临床疗效的评价造成了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其疗效有待进一步证实。干眼症的发病率较高,是极其常见的眼表疾病,临床上若治疗不当或延误治疗,则可形成角膜结膜瘢痕和血管翳,最后角膜结膜失去光泽,角膜混浊而导致失明。干眼症患者,其症状与体征极易被误诊为慢性结膜炎、点状上皮炎、病毒性角膜炎等疾病,若长期使用各种抗生素和抗病毒类药物,不但没有效果,反而易加重眼表的损害,因此应引起医师们的重视。
中医学认为本症由于邪热滞留,肺阳不足,脾胃积热及肝肾阴亏[6],阴血不足而导致目失濡养所致。《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受血而能视”,指出了虽然五脏六腑的精气皆上注于目,但目为肝之窍,尤以肝血的濡养为重要。《素问•逆调论》说:“肾者水脏,主津液”,即肾主津液,上润目珠。《灵枢•五癃津液别论》又说:“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渗于目”,指出津液在目中化为泪,则为目外润泽之水;化为神水,且为眼内充养之液。从上可以看出,泪为肝液,肝肾功能失调或肝血不足,会导致目失肝血及津液的濡养,从而导致眼目干湿,引发本症,故本病中医的治病机制应为补肝益肾,滋阴生津。经我院临床实践,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眼症效果更令人满意。
参考文献:
[1] 刘英奇,赵亮.现代眼科学[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450.
[2] 庞国祥,王良乐.眼干燥综合征50例[J].中华眼科杂志,1994,30(5):391.
[3] 赵家良.干燥综合征的眼部表现和诊断[J].中华眼科杂志,1985,21(4):222.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101-103.
[5] 宋念东,宋爱东.干眼症的病因诊断和药物治疗进展[J].眼科新进展,2001,11(21):454-455.
[6] 周秀,章洪.辨证论治干眼症80例[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2,26(3):40.
(责任编辑:姜付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