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器鉴赏和玉雕的保养

2009-04-29崔建林

当代人 2009年2期
关键词:古玉玉质玉料

崔建林

历代玉器欣赏和鉴别要诀

欣赏玉器需领会十个字:山川之精英,人文之精美。山川之精英,讲的是材质美,每件玉器先要弄清它是角闪石还是翠玉,或是绿松石、玛瑙、蛇纹石、水晶等彩石玉,下一步还要探讨它的产地。人文之精美,指的是玉器的造型美和雕琢美,以及影响造型美和雕琢美的工艺、社会诸因素。由于历代玉料的不同、琢玉工具和琢玉技巧的不同,所以每个时期玉器的造型以及主体风格也不相同,千姿百态、竞相争艳。

古玉鉴定之腐蚀现象鉴定法

腐蚀,是一个化学名词,也可称“剥蚀”“侵蚀”,是指加工完的玉器埋在墓内或土中,重新接受自然物质的腐蚀。一般玉器是从去掉氧化层的玉石料里加工出来的,再长期接触空气和其他物质,会重新氧化、腐蚀。玉器埋在墓内,经过上千年的氧化、腐蚀、沁色等,会呈现出不同原始的面貌特征。

通常情况下,玉器埋藏越久腐蚀越重,像新石器时代玉器就比商周以后玉器腐蚀重。薄片状玉器要比圆雕玉器腐蚀重。玉质差的玉器要远比坚硬致密的玉器腐蚀重。重要的是:玉器受腐蚀程度的轻重除了上述原因外,还与埋藏环境、温湿度有很大关系。

受腐蚀的玉器有如下特征:极轻的腐蚀玉器,通常要借助放大镜观察玉器表面呈现的微小斑点。稍重一点的是玉器大部呈现斑驳不平状,用手抚摸有凹凸感,局部有石孔现象。

古玉鉴定之气味鉴定法

1. 工具、方法:湿水,用水点湿玉器,可闻出气味。

2. 适用范围:近年出土古玉。

3. 局限性:传世品及出土刷洗后时间过长的玉器则无法鉴定。

此种方法较易掌握。古代玉器因埋藏环境不同,气味也不同,通常带有墓葬味、土腥味等异味。古玉埋藏越久,气味越大。玉埋地下久了,墓内其他腐朽物质的分子深入玉内,使其带上异味,即使经刷洗,气味也仍然存在。一般玉器气味以新近出土最为浓烈,熟悉这种气味最好的办法是多嗅老窑陶瓷,特别是新近出土的陶瓷,尤以汉代前陶瓷为佳,它们的气味与同墓的玉器气味相同或相似。此种方法仅限于新近出土或近期出土的玉器,一般以五年内为限,但也有出土时间较长的玉器未经刷洗的,仍可嗅出墓葬气味。此法对于鉴别那些伪造出土的古玉特别灵验,它们不仅没有墓葬气味,相反,有种刺鼻的化学气味或单纯的新泥土味。但也有用泥土或墓土抹过的仿古玉器,这种伪造的玉器刷洗干净后气味可消,与真器大不一样。

这种鉴定方法要求我们多实践、多对比,才能有所收获。可以简单断言:凡带有泥土或腐烂物质的出土古玉,不论早晚出土,必定带有墓葬味,用水一浸或呵气其味更大,无味则必假。

古玉鉴定之化学鉴定法

工具、方法:食醋、丙酮,把玉器局部烧煮,丙酮刷洗。

适用范围:氧化古玉,仿氧化古玉。

局限性:无氧化现象的古玉。

目前此类研究主要是应用两种化学物品,一是食醋,二是丙酮。此种鉴定方法主要针对伪造氧化严重的鸡骨白、泛白、白斑现象。食醋是针对一般石灰、火及其它方法烧制成白化现象的伪古玉。方法是:先把醋烧开,把伪古玉局部浸煮1-3分钟,拿出之后用水清洗掉白色粉末,此时水呈白浆状,氧化薄的部分可露出玉质,真假立断。这种方法对真氧化白斑是不起作用的。丙酮主要是针对用胶及颜料一类物质调成白浆涂刷在玉器表面的仿古玉,用丙酮局部刷洗,即可洗掉白浆,真伪立断。如有真古玉的鸡骨白现象,在短时间内,不会出现上述现象,更洗不出白浆。不过此种化学方法请慎用,因为即使真古玉,长时间受酸性溶液腐蚀也会受到破坏。

古玉辨伪误区之玉料辨伪

什么样的玉才算是好玉?这个问题好难回答,因为玉的含义本来就广。许慎说:“玉,石之美者。”因此,一般地说,自然生成的,加工后细腻匀润、色彩鲜丽、质地坚韧、化学性能稳定的美石,都可在玉类归属。我们平时说玉其实以软玉和硬玉为主。软玉类,指白玉、青玉、黄玉等。硬玉是指翡翠。而钻石、玛瑙、水晶之类,狭义的则属于宝石……

其实,玉的质地与真伪在高仿品当中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千种玛瑙万种玉”,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玉料都是十分繁杂。如《山海经》所记载玉的条目有二百多处。就玉料本身而言,它只能说明,从商周至秦汉,重要礼玉多用和田玉材,但也不绝对,除此以外也常有其他不明产地的玉料制器出土。特别是近年,高仿古玉的原料基本不用玉粉及俄罗斯、阿富汗白玉,而是用当时流行的玉料,如和田玉、岫岩玉、南阳玉等。因此玉料很难充当古玉的辨伪依据。

古玉辨伪误区之风格辨伪

风格,即每个时代、每个文化类型的“特征”,风格特点很容易仿制。很多人一眼望见形制特殊的精品,就不再细看,不屑一顾地妄断其为“伪品”。其实,存在形制超越时代局限的玉器,是可以理解的,它是一种合乎自然规律的东西,不必大惊小怪,不能以先入为主的思想去观察玉器。数千座藏有玉器的王侯贵族墓,我们只发掘了屈指可数的几座,而由国家博物馆所掌握的玉器还很少。

古玉辨伪误区之纹饰辨伪

千万不要一遇到同种纹饰数量较多的玉器便认为是伪器,同一品种,甚至珍贵品种集中出土一批,也在情理之中。有些人眼中的古玉精品好像世间只有一件,只要看见第二件就说是仿造品。不要忘记,在商、周、秦、汉数千座王侯、贵族墓葬里,文物部门仅发掘了屈指可数的几座完整墓葬。其它各种途径出土的玉器大部还都散存于民间,幸而它基本上是不朽、不腐的。我们知道:当前古玉的高科技作伪都已利用电脑成像,各时期古玉器纹饰并不复杂,都比较容易仿出来。但也会有未知的新纹饰玉器出土,并不值得大惊小怪。所以当前,“纹饰”不能做辨伪依据,只能作为断代参考。

古玉鉴定之玉质鉴定法

玉质坚硬,玉性稳定,不易变化。但入土千百年后,在土壤中微酸或微碱物质及潮湿环境的作用下,玉也会缓慢地起变化。玉器会失去原有的光泽与色彩,出现斑纹、钙化、石化,这种现象,叫做“沁”或“浸”,或叫“古”等,众说不一。大致而言,玉上的红色斑点叫“瑞斑”,黑色斑点叫“黑漆古”。玉质表面钙化,如涂了一层薄薄的黄土的,称为“土古”,起一层灰白色云雾的叫“鸡骨白”。

玉器在古墓中长期与他物接触而变色,也有专称。如与水银接触久了,玉器会变得面目全非,必须经过“盘功”这一关,才能恢复玉性。旧时所谓盘功,常带有神秘色彩。一般的方法是把古玉器贴身佩挂数年,玉因长期经受汗脂浸润,衣服磨擦,逐渐恢复玉性,又变得晶莹透亮,这种方法被称为“文功”。还有一种快速的方法,是用布不停磨擦古玉器,使生微热(据说能把浸汁溢出),留有“土门”,然后上蜡再擦,能在短期内恢复玉性,叫做“武功”。经过“盘功”使玉器具有更古雅的色泽、斑纹,名为“脱胎”,意思是玉器经千百年后脱胎换骨成为另一种面貌。我们鉴定古玉器,必须从玉质的变化中判别其新旧和真伪。

收藏小窍门

玉饰的保养

古人讲养玉,一个“养”字,不仅道出了玉乃有生命的物质,而且其中包含了很多的学问。有关玉首饰的保养,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要点:

避碰撞

玉石的硬度很高,但是受碰撞后很容易裂,有时虽然用肉眼看不出裂纹,其实玉表层内的分子结构已受破坏,有暗裂纹,这就大大损害其完美度和经济价值了。

避灰

尽可能避免灰尘。日常玉器若有灰尘的话,宜用软毛刷清洁;若有污垢或油渍等附在玉器表面,应以温淡的肥皂水刷洗,再用清水冲净。切忌使用化学除油污剂、除油液。

妥放

最好是放在首饰袋或首饰盒内,以免擦花或碰损。如是高档的翠玉首饰,更勿放置在柜面上,免积尘垢,影响透亮度。

接触

尽量避免与香水、化学剂、肥皂和人体汗液接触。玉器如接触太多的汗液,配戴后又不即刻抹拭干净,会受到侵蚀,使外层受损,影响本有的鲜艳度。尤其是“玻璃地”翡翠、羊脂白玉,更忌汗和油脂。

避阳光

玉器要避免阳光的暴晒,因为玉遇热膨胀,体积增大,会影响玉质。芙蓉玉、水晶、玛瑙等受到高热甚至可能会发生爆裂。

擦拭

配件要用清洁、柔软的白布抹拭,不宜使用染色布、纤维质硬的布料擦拭。镶有钻石、红蓝宝、祖母绿等宝石的玉首饰,也只宜用干净的白布揩擦,将油脂、尘埃等抹掉,这样有助于保养和维持原质。

湿度

要保持适宜的湿度。玉质要靠一定的湿度来维持,尤其是水胆玛瑙、水晶类的玉器。周围环境不能过于干燥。

猜你喜欢

古玉玉质玉料
谁偷了古玉?
石性与玉质
玉雕作品分析与欣赏
玉质天成
玉器之美
浅析玉雕人物形象与用料选择
随形就势 顺色立意
牛 人 荆歌
古玉收藏乱象:馅饼?陷阱?
公主传奇(大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