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红楼梦》电视剧八十回后改编难点试析(下)
2009-04-29任少东
任少东
贾府上层人物之间的矛盾烟消云散了吗?
——新版《红楼梦》电视剧八十回后改编难点之九
曹雪芹的笔下,贾府这个“诗礼簪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并不是充满着敦诚和睦的“温柔富贵之乡”,撇开主仆之间和奴仆之间的矛盾不说,即使是上层主子之间,在温情脉脉的面纱之下,也到处充斥着尔虞我诈、倾轧争斗。房族之间、兄弟之间、婆媳之间、妻妾之间、妯娌之间、父子之间、夫妻之间、母女之间、姑侄之间,以至其他难以说清的人物关系,如凤姐和赵姨娘之间,围绕着财产、地位、权利、尊严,无不存在着种种或尖锐激烈、或复杂微妙的矛盾。这些矛盾和争斗,有的是公开外露的、明里的,有的则是隐晦含蓄、暗中进行、不动声色的,甚至是脸上带着笑、脚下却使绊子。
王夫人与邢夫人这两位妯娌,在前八十回中关系并不和睦,不过拘于礼法,见面寒暄,客客气气而已。邢夫人对王夫人把持管家大权是有所不满的,这一点从第七十一回邢夫人的陪房费婆子调唆邢夫人时所发的牢骚中非常清楚地表露出来。只是由于王夫人娘家根基雄厚,既有个女儿做皇妃,又深得贾母的欢心,平时的行事举止亦几乎无懈可击,邢夫人实在无法与之抗衡,不敢开罪于她而已。邢夫人和凤姐的矛盾更是已经公开化,并多次给予正面的描写,如第七十一回邢夫人“当着众人给凤姐儿没脸”。第七十三回邢夫人在迎春房中,凤姐来见,邢夫人“冷笑两声,命人出去说:‘请他自去养病,我这里不用他伺候!”在“诗礼簪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的公府,婆婆当众对儿媳说出这样的话,完全可以说是声色俱厉、凶相毕露了。抄检大观园前后已经明显表现出王夫人和凤姐之间的矛盾、裂痕以及由此而产生了信任危机,凤姐管家娘子的地位也已岌岌可危。此外,小说还透露出贾赦与贾政之间的关系也并不和睦。如贾母最贴身的丫鬟鸳鸯长相并不是特别出众,但贾赦却偏偏看中了她,必欲将其纳为小妾,这其中很可能并非完全出自色欲,邢夫人之所以积极支持丈夫的这一行为,大概也不完全是出自“三从四德”,贾赦夫妇俩恐难免企图通过鸳鸯来摸清贾母财产底细并进而觊觎、控制这笔巨额财产之嫌。一旦贾赦的这一图谋得以实现,鸳鸯成了自己的“屋里人”,显然在贾母百年之后的财产分割上,对自己将会十分有利。因为贾母的金银细软,只有鸳鸯最清楚,且掌管着这笔巨额财产,就连贾琏因手头吃紧而要借当时,也只能央求鸳鸯。贾府的真正管家人是荣府的二房媳妇王夫人,再加上贾母“偏心”,明显表现出喜欢贾政而不喜欢贾赦的倾向,故而作为长房的贾赦并没有支配、掌管荣府财产的权利。再如,第七十五回贾政看了贾环写的诗感觉“不悦”,并斥责他是“一起下流货”。贾赦却对贾环大加赞赏:“这诗我看甚是有骨气,……将来这世袭的前程定跑不了你袭呢!”荣国府袭职的是贾赦,而贾环又是庶出,只要贾琏、宝玉有一个在,也轮不到贾环,这里贾赦明显是在和贾政唱对台戏。凤姐与尤氏的矛盾在小说中是比较隐晦的,尤氏同意贾琏将妹子尤二姐纳为妾,并非是做不了丈夫贾珍的主,恐怕也有意欲通过尤二姐削弱、牵制凤姐的企图。凤姐没有给贾家生下一个能够承继宗祧的后代,且已丧失生育能力,这是凤姐最大的软肋,一旦尤二姐将来生下一个男孩儿,她在贾府的地位将迅速上升,这对凤姐显然十分不利,万一凤姐再有个好歹,尤二姐极有可能扶正,这自然是尤氏极愿意看到的。然而,面对已迫在眉睫的威胁,凤姐连续出招儿,大闹宁国府,将尤氏制服,继而不动声色地置尤二姐于死地,给了尤氏强有力的反击,彻底消除了这一隐患。再有,前八十回还多次正面写到琏、凤夫妻之间围绕财产和贾琏与其他女人的关系而产生的矛盾,贾环与宝玉的矛盾,等等。
然而在续书中,上层主子间的这些矛盾、裂痕几乎统统不见了,大家都是一团和气,毫无嫌隙,可以说在所有重大问题上都没有不同的意见。特别是在宝玉的婚事上,从贾母、贾政、王夫人、薛姨妈到邢夫人、凤姐,从“宝二奶奶”的人选到婚事的具体方式、步骤,更是空前的一致,相互配合,通力合作。在续作者的笔下,甚至“邢王二夫人”已经成为一个固定词组,充其量只是在巧姐的婚事上写了一笔邢、王二夫人之间的不同看法,主要原因不过是邢夫人偏听偏信,办了糊涂事而已,而且事后邢夫人颇有愧悔之意。就连邢夫人和凤姐婆媳之间、琏、凤夫妻之间,原先明显的争斗、龃龉,也都莫名其妙地烟消云散或明显淡化了。即使涉及上层之间的争斗,也大都局限在低层次的、无关大局或并非正经主子之间,比如过多地在贾环与凤姐结怨上做一些文章,进行一些重复性的、原地踏步的描写。抄检大观园时,探春曾一针见血地说:“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这显然预示着贾府败落的主因是由于内部的争斗倾轧、腐朽没落和后继无人、一代不如一代。但在续作者的笔下,贾府的败落变成主要由于外部或下层人物泄愤、告发造成的,这明显不是曹雪芹的原意。新版《红楼梦》电视剧剧本改编不应蹈袭续书,而应大胆描写贾府上层主子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围绕宝玉婚事而发生、展开的尖锐激烈的冲突和争斗。
情节主线、艺术结构如何尽可能完美统一?
——新版《红楼梦》电视剧八十回后改编难点之十
众所周知,无论小说还是戏剧,都需要有谨严完整、主干情节线索突出、脉络清晰的艺术结构;但对戏剧来说,在艺术结构的要求上,明显地要高于小说,影视剧当然也不例外。因此,新版《红楼梦》电视剧改编中,如何在原著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艺术结构,便成为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然而,由于雪芹原著流传至今的仅有前八十回,后四十回系他人所续,而且续作者又大大模糊甚至中断了作品原先非常清晰的故事情节主线,从而为后人认识、理解《红楼梦》的结构艺术造成了严重混乱,至今仍在争论不休。这也为剧本改编留下一个不小的隐患。
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艺术结构非常独特,她把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结构艺术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境界,是迄今为止长篇小说结构艺术最为成功、最为完美的艺术典范。无论作为引子的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神瑛侍者以甘露浇灌绛珠仙草、绛珠仙草还泪的神话故事,还是隐括贾府大荣枯的甄士隐家的一段小荣枯,从贾雨村乱判葫芦案到宝玉神游太虚幻境,特别是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由此正式拉开展示贾府生活的大幕,都是独运匠心,别出蹊径,无不令人拍案叫绝。诚如鲁迅先生所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红楼梦》中称得起大事件的情节并不多,主要有秦可卿之死(包括丧礼、凤姐协理宁国府)、元妃省亲、宝玉挨打、探春理家、凤姐大闹宁国府、抄检大观园等,故事内容主要由大量的细节描写构成。那么小说的主要情节线索是什么?如仅从前八十回作品加以关照的话,原本不成问题,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就是了。但不少人据一百二十回小说加以反驳,认为到了作品后半部,宝黛钗爱情婚姻的描写明显少多了,而且从艺术上着眼,塑造最为成功、最有光彩的凤姐与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这条线索并没有特别直接的联系,或没有紧密交织起来,这条线索并没有贯穿全书,因而不能构成小说的主要情节线索;同时有人提出,小说的主要情节线索应该是金陵四大家族的盛衰,或者是其他什么。四大家族盛衰应属于作品主题的范畴,根本不是结构艺术、情节线索层面上的概念,这种观点自然是立不住脚的。至于其他种种观点,更是不值得一驳。
其实,如果我们尽量排除后四十回续书的影响和干扰,依据前八十回所展示的故事内容、正文中的种种隐寓暗示,再加上脂批提示的众多八十回后佚稿零金片羽般的情节,并根据小说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进行合乎逻辑的延伸,便不难推测出,八十回之后,随着宝玉年龄的增长和朝着家长所期望的相反方向越走越远,贾府上层围绕宝玉的婚事必将出现严重的对立,以赞同“木石姻缘”的凤姐和贾母为一方,以支持“金玉良缘”的贾政、王夫人为另一方,形成了尖锐的冲突。最终,王夫人利用可以进宫看视元妃的便利条件,求助于元妃,由原本便倾向于宝钗而不喜欢黛玉的元妃出面,以懿旨的形式确定了“金玉良缘”,扼杀了“木石姻缘”。此后不久黛玉便离世,贾母也将不久于世,宝玉虽然必将做出种种反抗,但已无法改变这一结局,只能“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凤姐在这一较量中完全失去了王夫人的信任,宝玉婚后不久,王夫人便剥夺了凤姐的管家之权,转交给已成为“宝二奶奶”的宝钗,既失去靠山又失去权利的凤姐最终“哭向金陵事更哀”,结局也十分悲惨。上层主子之间严重的内斗,元妃的故去,朝中与贾府关系不睦的外部势力的倾轧,以及某些小人的落井下石,都加速了贾府的败落。婚后的宝玉反而离“正路”越来越远,贾府唯一“略可望成”的后继者最终“悬崖撒手”,只“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从以上分析、推测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这条情节主线始终贯穿着全书。从大的事件上看,秦可卿丧礼和凤姐协理宁国府既极力渲染了贾府的盛,以反衬未来的衰,又着力描写了凤姐的才干、地位和权欲。元妃省亲的主要作用之一即是为以宝、黛、钗为首的众多典型人物的塑造提供了大观园这个典型环境,进而细致入微地展现宝、黛、钗之间微妙复杂的感情纠葛。宝玉挨打集中描写封建家长对宝玉离经叛道思想、行为的残酷压制和宝黛的不改初衷。探春理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王夫人让宝钗进行了一次理家实习,为将来宝钗接管理家大权预作铺垫。大闹宁国府、置尤二姐于死地则表现出凤姐不择手段、不顾一切地清除对自己构成潜在威胁的对手,以维护自己权利、地位的性格。而抄检大观园则是王夫人为宝玉婚事扫除外围障碍的开始,撵逐与绣春囊并无任何关系的晴雯、芳官、四儿,暗中警告并将矛头直指凤姐,指桑骂槐、含沙射影地发泄对黛玉的不满,等等。至此,小说情节主线的争论也理所当然地迎刃而解。同时,《红楼梦》艺术结构上的另一个极其重要的特征也显现出来,即呈现出一种螺旋型的对称结构:第十三、十四两回用秦可卿的丧礼来表现贾府的“盛”,而八十回之后,则用宝玉、宝钗的婚礼来表现贾府的“衰”;一丧一“喜”,一盛一衰。这将会使我们对《红楼梦》精妙绝伦的结构艺术有了一个全新的发现和认识,也使《红楼梦》的社会认识价值和总体艺术成就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展现,新版《红楼梦》电视剧剧本的框架结构和主要情节线索也可以毫无争议地得以确立。
披沙拣金,尽量参考借鉴续书中合理的内容情节
——新版《红楼梦》电视剧八十回后改编难点之十一
在指出《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书严重背离曹雪芹前八十回原作的同时,还应该看到,后四十回续书并不是一无是处,笔者虽然对续书的许多方面都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但绝不是对其持完全否定的态度。平心而论,后四十回续书能够附在前八十回原作之后流传了二百多年,并赢得了那么多读者的认可甚至赞许,也是有一定理由的。首先是续书在总体上保持了原作所预示的悲剧结局、所营造的悲剧氛围和所体现出的悲剧风格。其次,续书中的部分人物命运结局归结得还算不错,大体符合原作的种种隐寓暗示和伏笔伏线,符合本人的主要性格特征,也较为合乎情理。如迎春被孙绍祖折磨虐待而死;司棋、潘又安相爱受阻而双双自杀殉情;探春远嫁;惜春出家,紫鹃相伴;刘姥姥三进荣国府,正逢巧姐危难之际,出手相救,等等。第三,由于续作者距离曹雪芹生活的年代很近,大体属于同一时代的人,对当时的社会生活、民情俗尚、官场风习、典章制度、科举教育、礼仪、职官、器用、服饰,以至各阶层人们的精神状态、语言习惯等时代和文化背景都比较熟悉,续书中所提供的相当多的细节、景物、场面、服饰等描写具有非常真实的一面,这显然是今人难以企及的,亦非单凭建立在各种资料基础上的构思、想象便能够做到的。第四,续书中的部分情节、细节描写颇为生动传神,其中最为精彩的就是妙玉观棋、听琴一段文字。
第八十七回,宝玉来到蓼风轩观看妙玉与惜春下棋。面对宝玉“妙公轻易不出禅关,今日何缘下凡一走”的问询,妙玉先是“忽然把脸一红,也不答言,低了头自看那棋”;继而当宝玉称赞其灵慧时又“微微的把眼一抬,看了宝玉一眼,复又低下头去,那脸上的颜色渐渐的红晕起来”;此时已无心下棋的妙玉痴痴地问宝玉道:“你从何处来?”宝玉不知如何回答。惜春讥笑宝玉:“这什么难答的?你没的听见人家常说的‘从来处来么?这也值得把脸红了,见了生人似的!”“妙玉听了这话,想起自家,心上一动,脸上一热,必然也是红的,倒觉不好意思起来”,便说要回去,走到门口,又笑道:“久已不来这里,弯弯曲曲的,回去的路都要迷住了。”宝玉忙道:“这倒要我来指引指引,何如?”妙玉道:“不敢,二爷前请。”通过脸红、微微抬眼、痴痴的问、停棋、微微一笑等几次对妙玉神情、心态的描写,既细致入微,又生动传神,准确地表现出妙玉此时此刻的内心世界;而妙玉临出门口的话又引而不发,明显希望宝玉送送自己,目的果然达到,于是又引出二人同行和潇湘馆外听琴一段。这段描写很有层次感,也非常有神韵,从人物语言到神态、心理,都十分准确细腻、鲜活跳脱,确属神来之笔。听琴一段描写也颇见功力,既表现了妙玉的多才多艺,又带有些许未来悲剧的先兆和神秘感,也与第十七、十八回所介绍的妙玉的师父“极精演先天神数”、妙玉当会受其影响前后照应。
“施毒计金桂自焚身”一段文字颇为可观。金桂为除去眼中钉香菱,汤中下毒,不料阴差阳错,反而毒死自己;夏母前来问罪打闹,又与宝蟾窝里反,从而真相大白。情节的设置颇具匠心,从事件的缘起、发展到突变,此前还有“破好事香菱结深恨”作铺垫,谨严完整,不见破绽,与前八十回奠定的夏金桂的形象、性格基调基本吻合,从而较好地完成了这一人物性格的塑造。唯一不足的是,这一事件存在的前提是薛蟠在外惹出人命官司,衙门秉公断案,致使薛蟠长期羁押在案,不能回家,这与前八十回通过薛蟠为抢夺英莲打死冯渊却能逍遥法外来揭示封建吏治十分黑暗的社会现实完全不符;况且薛蟠此次惹出人命官司这一事件并无多深的内涵,远非当年为抢夺英莲打死冯渊后又扬长而去可比。倘若这一前提难以存在的话,那么,金桂之死这段颇为可观的文字也就很难有存在的理由了。
司棋和表兄潘又安深深相爱,欲嫁给外逃回家的表兄,受到母亲阻止,撞墙而死,之后潘又安也自刎殉情。司棋的这一行为基本符合前八十回中所描写的性格特征,潘又安的自刎也奏出了一曲相似于《孔雀东南飞》的反抗封建婚姻制度的悲歌。平心而论,司棋和潘又安最终的命运结局归结得还是相当不错的。然而,这样的描写仍然不是最佳的,或无懈可击的,也存在明显的负面作用,即司棋之死虽很壮烈,但细加分析,司棋的言行又多少有些回归到女子“从一而终”的封建礼教的范畴。假如续作者再稍微深刻、高明、大胆一些,让这个既无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礼教、又蔑视贾府森严家法、竟敢在贵族家中的大观园里与情人幽会的大丫鬟,在婚姻受阻后勇敢地与自己的心上人私奔,哪怕没有成功又被抓回,然后再与表兄主动结束自己的生命,也必将使这一对青年男女的形象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而且完全避免了仍未脱离封建礼教藩篱的诟病。
后四十回续书中,不乏描写较好或至少差强人意的篇章段落,特别是一些细节,包括部分人物语言等,限于篇幅,不便一一列举,故而在新版《红楼梦》电视剧剧本改编中,也应重视续作,特别注意深入挖掘、汲取其中精华的部分和与前八十回原作并无乖舛枘凿的部分,以使改编后的剧本尽可能地完美一些。
如何理解、把握“忠于原著”的改编原则?
——新版《红楼梦》电视剧八十回后改编难点之十二
随着“红楼梦中人”海选巅峰决战帏幕落下,沸沸扬扬的新版《红楼梦》电视连续剧主要演员的遴选告一段落,尽管人们对最终结果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但依然对这部新版电视连续剧保持着持续的关注。笔者以为,相比演员遴选来说,更为重要的还是剧本改编。因为即使演员在表演上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也并不会对作品深刻的思想意蕴、人物形象,特别是典型形象的主要内涵以及作品的主要艺术风格造成大的或较大的影响;然而,倘或剧本存在较大的问题,表演上再好,恐亦无济于事。俗话说: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因此,人们理应将更大的关注投向剧本改编。
鉴于《红楼梦》巨大的思想、艺术成就和数百年来的深远影响,也鉴于近年来红色经典电视剧改编中普遍出现明显偏差的教训,在新版《红楼梦》电视剧剧本改编中,“忠于原著”的改编原则显得尤为重要,应该坚定不移、不折不扣地予以贯彻执行。然而,首先应该明确的是何谓《红楼梦》的“原著”?可能会有很多人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自然是一百二十回本的《红楼梦》。其实不然,准确地说应该是前八十回《红楼梦》,因为这已被确定不疑地证实出自曹雪芹之手,而后四十回续书则是出自高鹗、程伟元等续作者之手。当然,如果后四十回续书也完全做到了忠于前八十回原著,我们自然可以将其视为“原著”,也应“忠于”;然而,后四十回续书恰恰在很大程度上严重背离了前八十回原著,这一点笔者已在此前一系列文章中进行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如果也“忠于”后四十回续书,则必然背离前八十回真正的原著。后四十回续书中,几乎所有重要的故事内容、人物性格、情节线索以至艺术风格,绝大多数都与前八十回原著相背离,这也正是八七版《红楼梦》电视剧不得不抛开后四十回续书另起炉灶的主要原因。早在新版《红楼梦》电视连续剧创意初期,就有不少并未对后四十回续书进行过深入系统的研究、也不具体参与改编工作的人表示,必须按照一百二十回本改编。正如宋代画家李唐《题画》诗所云:“雪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说说容易,真正动手改编起来,一到八十回以后,就会感觉无从下手了。如续书中,在长达一多半儿的篇幅中宝玉大都处于痴呆状态,这样的形象剧本改编中怎么能还予以接受并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宝玉的扮演者在拍摄中又如何表演?观众又怎么能接受这样的宝玉形象?续书中,不但宝玉读“四书五经”、讲说八股时文了,连黛玉也说“混帐话”、劝宝玉走仕途经济道路了;作为管家娘子的凤姐则完全不顾及自己的既得利益,莫名其妙地设计了一个掉包计,将自己难以抗衡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宝钗迎进贾府做“宝二奶奶”,这还是前八十回小说中的那个嗜权如命的凤姐吗?一个简单的掉包计,让聪明灵慧的黛玉和宝玉深信不疑,一个到死都是糊涂鬼,另一个被蒙骗到最后一分钟;更重要的是,书中唯一具有叛逆精神的宝黛这对贵族青年,感情上也分道扬镳了。另外,续作者虽然描写了贾府被抄家,但不久便沐皇恩,延世泽,发还家产,恢复世职,家道复初,兰桂齐芳,看上去皇上不过是和贾家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还有,宝玉竟然前去参加科考,并中了第七名举人,出家后还披上大红猩猩毡斗篷拜别父亲,且被皇上亲赐“文妙真人”的法号。……总之,后四十回续书在诸多方面都严重背离了前八十回原著,和前八十回原著相比,恰如失去通灵宝玉后的贾宝玉,一点灵气都没有了。如果改编时“忠于”后四十回续书,则必然放弃忠于曹雪芹的前八十回《红楼梦》。我们总不能以牺牲前八十回原著的代价,来忠于后四十回续书吧!
其实,根据前八十回原著中的伏笔伏线、隐寓暗示、交代铺垫、人物性格发展和故事情节延伸的合乎逻辑的轨道,依据脂砚斋批语透露出的八十回后的内容、情节、线索以及二百多年来红学研究的丰硕成果,不难勾勒出八十回后故事情节的大致轮廓、总体框架和基本面貌。以此为基础,尽量吸收后四十回续书中有时代特色、也较为合理的一些情节和细节描写等有一定价值的要素,仍然不足的部分,则恰恰为改编者提供了可以合理想象、虚构的艺术天地和驰骋空间,从而既避免了因后四十回续书严重背离前八十回原著而带来的矛盾,又迥然有别于八七版《红楼梦》电视连续剧,拍出一部既好看、又耐人寻味、令人深思的电视剧佳作。当然,这样的改编原则对新版《红楼梦》电视剧的编剧来说,要求确实高了一些,编剧必须具有相当的创作才华、较深的红学造诣和较高的艺术再现能力;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项工作应该也只能由才华、学识和能力超群、勇于创新的人方能承担得起来。
新版《红楼梦》电视连续剧的改编和拍摄,是一项耗资巨大、社会影响深远、亿万观众期望值很高的文化工程,不客气地说,也是一个赚得起赔不起、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大项目。我们衷心希望投资方和制作方进行审慎、深入、通盘的考虑,认真听取各方意见,择善而从,向亿万观众奉献出一部真正体现《红楼梦》精髓、各方面都超出八七版的大型电视剧作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