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鸟与饮食习俗

2009-04-29尹荣方

华夏文化 2009年3期
关键词:禽鸟鹧鸪鸬鹚

尹荣方

饮食是人类的本能,离开饮食,那就是意味着生命的终结。从人类诞生起,饮食就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主要部分。原始社会传说人们茹毛饮血,《礼记·礼运》:“古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人们与其他动物没有什么区别,生吃草木的果实、根茎以及飞禽走兽、蚌蛤虫鱼等。后来,人们发明了用火,开始将一些谷类以及飞禽走兽、蚌蛤虫鱼等煮熟了吃,在用火煮食上,人类不断运用智慧与技能,饮食进入了调制的阶段,饮食习俗、饮食文化随之产生了。

禽鸟为珍味

鸟类很早就成为人们的猎食对象,南方浙江的河姆渡遗址,曾出土鹤、鸬鹚、鸦、雁的股肱和鹈鹕的右尺骨。早期原始社会,禽类与鱼类、虫类、兽类以及植物的果实、根茎等一起构成人们主食的主要来源。但随着农业以及家庭畜牧业的发展,他们的食物结构开始发生变化。一般的农业社会,农作物中的谷物往往成了人们的主食,而禽类、鱼类、虫类、兽类以及植物的果实、根茎等则成了所谓的副食。其中的鸟类在副食中也发生了分化,一部分鸟类渐渐从常食变成“野味”,从而受到高度珍视;有一些鸟类则经人们驯养成为家禽,仍是人们的常馔。

《周礼·天官·庖人》有“六禽”的记载。这六禽,据汉代儒家学者注释,认为是鸿、鹑、鷃、雉、鸠和鸽。六禽与六兽,是西周及春秋时代上层贵族享用的高级(食肴)馔。先秦时代,以禽鸟为珍味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楚辞·招魂》:“鹄酸凫臇,煎鸿(食鳥)兮。露鸡臛螭,历而不爽兮。”说的就是以各种禽鸟为羹的事。

《吕氏春秋·本味》说:“肉之美者,猩猩之唇,獾獾之炙,隽燕之翠,述荡之腕,旄象之约,流沙之西,丹山之南,有凤之丸,沃民所食。”獾獾之炙的“獾獾”,前人注或谓一种鸟,即《山海经》中的“灌灌”。獾獾之炙就是指烧烤而成的鸟肉。隽燕之翠,说法也很多。隽,《说文》解为“鸟肥也。”隽燕,也就是肥燕了。翠,一般认为指鸟的尾肉。所以,隽燕之翠,说的是肥燕的尾肉。有凤之丸,丸就是卵。所以汉代高诱注云:“食凤卵也。”

当然,《吕氏春秋·本味》上说的这些“肉之美者”,大多出自《山海经》的神话传说,未必可信,但它们也反映出先秦时代人们的确已把有些飞禽看成珍味。即如《周礼》“六禽”,后世一直视作名贵美味,其影响可说极为深远。俗话说,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正是以天鹅(鹄)为美味,为珍物。南宋大诗人陆游《食野味包子戏作》:“珍饷贫居少,寒云万里宽。叠双初中鹄,牢九已登盘。”陆游射落天鹅,做成包子,得享珍味,喜不自禁,郑重写诗纪之。野鸡之味美也历来为人称颂,从前有谚语:“四足之美有熙,两足之美有乔。”麃是一种鹿,乔是一种野鸡。鹑、鸠等直到今天仍为人们珍视,名菜如炙鹌子脯、益鹌子羹,湘菜中的“油淋斑鸠”等。

其他以鸟为主要原料的名菜,各地都有,如广东的“煽禾花雀”,以黄胸巫为主料作成,别有风味。福建名菜有“香酥鹧鸪”,是古代鹧鸪炙之传承,装盘时配上其他时鲜之物,色呈棕红,骨酥肉香。地(甫鳥)(又叫大鸨),也是有名的珍昧,所以历来有“上有天鹅,下有地(甫鳥)”的说法。

燕窝,也是人们熟知的鸟馔,燕窝与鱼翅、熊掌等齐名,声誉极佳。燕窝是由金丝雀嘴中吐出如胶状物堆垒而成。食时先要将燕窝中的沙子和燕毛拣净,再用水浸泡,胀发后摘净细毛,即可煮食。用燕窝与其他东西相配,做成的名肴有冰糖燕窝、燕窝丝拌鸡丝、燕窝万字金银鸭子、燕窝寿字五柳鸡丝,燕窝无字白鸭丝等。用燕窝丝拼成万寿无疆四字,取祝寿之意。这些名肴,太多是宫廷菜,据说乾隆皇帝喜食燕窝,每日清晨必进“冰糖燕窝”一品。地方名菜则有广东的“冬瓜燕窝”,北京的“芙蓉燕菜”、“八珍燕盏”、“一品官燕”等。民间则常作“燕窝汤”、“燕窝粥”作为滋补佳品。

这些野味,由于其来源愈益减少,加之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它们在人们的餐桌上已经很少见了。但养殖的鸽、鹌鹑却依然受到人们的青睐。

禽鸟与食补、食疗民俗

中国人之吃禽鸟,除了为享禽鸟之昧,还以禽鸟肉为食补、食疗之物。在中国传统的医药学中,禽鸟占有重要的地位。古人认为禽鸟属阳,大多具有滋补助气、解毒益精的功效。如天鹅肉,李时珍《本草纲目》以为“腌制食之,益人气力,利脏腑”。鸽肉,“解诸药毒,及人、马久患疥,食之立愈。调精益气,治恶疮疥癣。”麻雀肉民间认为可以壮阳,亦能治妇女病,《本草纲目》说“冬三月食之,起阳道,令人有子。壮阳益气,暖腰膝,缩小便,治血崩带下。益精髓,续五脏不足气,宜常食。”从前有所谓的“驿马丸”,是取麻雀肉与蛇床子熬成,为滋补佳药,此丸据说起于唐代,唐代的玄宗皇帝曾服此丸并获得效验。又有一种雀附丸,用肥壮麻雀肉三四十,同附子熬成,与“驿马丸”功效棚同。斑鸠肉具有“明目、助阴阳、补气”等作用。

唐代孙思邈《千金食疗》也曾谈到雉、鸳鸯、雁肪的食疗效用,如说雉“补中益气,止泄利”。雁肪则“久服长发、鬓、须、眉,益气不饥,轻身耐暑”。前面说到的燕窝,也被古人认为具有滋阴等功效而被珍视。

禽鸟的这种食疗功能,较少虚幻的因子,大体是人们尤其是医家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其有一定的科学性,可说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可贵财富。

鸟馔与禁忌

从古以来,人们的饮食生活就受到传统信仰的巨大影响,由此形成一些独特的饮食禁忌。古人在“吃啥补啥”以及所吃食物的形状会对人的生理带来影响的观念制约之下,形成的不少饮食禁忌今人看来似乎不可思议。如孕妇怀孕期间忌食兔肉,从前人们相信孕妇吃兔肉后生下的孩子会生兔唇;又孕妇禁食生姜,认为生姜外形如多指排列,孕妇多吃生姜,生下的孩子会生六指等。类似禁忌在鸟馔中也存在,民间传说孕妇忌食鸬鹚,食鸬鹚易致难产。据说是因为民间相信鸬鹚的生育很特别,不是卵生,而是“口吐雏”而育。鸬鹚之“口吐雏”,将小鸬鹚从口中吐出的生育方式。是古人的误解,并不科学,但在从前这一说法有相当影响。甚至一些医生也深信不疑。民间又传称孕妇如食麻雀肉,生出的孩子则“多淫”,这大约从麻雀“多淫”的认识而来。民间还传孕妇食麻雀肉、豆浆,生出的孩子脸上会生黑斑,这可能从麻雀毛羽多斑纹而来。

唐代孟诜、张鼎所著《食疗本草》载食鹧鸪的禁忌说“此鸟出南方,不可与竹笋同食,令人小腹胀。自死者,不可食。一日此鸟天地之神,每月取一只飨至尊,所以自死者不可食也。”竹笋是较难消化之物,与鹧鸪共食,令人腹胀,当是人们实际饮食生活的经验总结。自死的鹧鸪不可吃,其中有经验的成分亦不言而喻。鹧鸪自死,或因病,或中毒,其肉必不利人体,但民间赋予自死的鹧鸪以神秘色彩,说是天地之神每月要取一只给“至尊”享用,这自死的鹧鸪既然是给至尊吃的,其他人当然绝不能染指,如贸然食之,必然带来不利影响。这固然是一种迷信,但它使人们面对自死的鹧鸪时,容易产生一种畏怖心理而不敢贸然去尝食。经验的认识渗入了神灵信仰,可以使经验认识得到扭曲性的加强,从而获得某种意想不到的成果。

传统的阴阳五行观念,对民间的禽鸟食俗也产生了较:赶影响。民间传说称:丙午日不能吃鸡、雉之肉,如吃的话,男人“烧死目盲”;女人“血死妄见”。传说还称“野鸡同家鸡子食,成遁尸,尸鬼缠身。”雉、鸡在五行属火,丙午日则是“重阳”之日,本来就火旺,再加以雉、鸡之火,则男人会“烧死”、“眼瞎”,女人虽属阴,但也难挡“火”之夹击。这种阴阳五行观念涵盖下的“信仰”,以及由此引起的禽鸟饮食禁忌,虽也有古代一些医家加以附合和鼓吹,但因缺乏科学上的依据,早就被人斥为“不经谬谈”,在后世造成的影响电很有限。

猜你喜欢

禽鸟鹧鸪鸬鹚
《鹧鸪》一调与“舞《鹧鸪》”“打散”——声诗格调与元杂剧的收场演出
鹧鸪
鹧鸪
白描画禽鸟(十六)
白描画禽鸟(四)
眼里只有鱼的鸬鹚
眼里只有鱼的鸬鹚
鹗VS鸬鹚,真正的“鱼鹰”之战
俄藏黑水城出土《禽鸟花卉》解读
鹧鸪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