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产业转移的趋势与承接机遇
2009-04-29李晓西
李晓西
“本文在理解国家产业转移政策的高度上,回顾了我国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制定实施过的几项重要政策和举措,将东部产业转移和中西部产业承接的这种双向依赖关系,从解析宏观政策的角度,针对存在的问题给出几项对策。作者根据丰富的工作和研究经验,在分析东部产业转移可能面临的问题的同时,关注政府在产业转移中的定位问题,详细分析东部产业转移的障碍与困难,以及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亟需突破的瓶颈。”
如何定位我国产业转移中政府的作用
中央政府认为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政府对产业转移的关心,不仅来自对东部经济持续发展的关心,也基于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心,即从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到共同富裕。
2008年11月1日温家宝总理在《求是》上谈论当前发展若干重大问题时认为,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等东部沿海地区随着要素成本持续上升,既有的优势在减弱,传统的发展方式难以走得更远,加上国际形势变化和周边国家竞争加强,加快经济转型和结构升级已经刻不容缓;而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要素成本优势明显,发展空间还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加快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的梯度转移,形成更加合理、有效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
商务部曾决定,用几年时间实施“万商西进”工程,即通过投资和贸易促进,推动上万个境外和东部地区的工业、商贸及服务等企业到中部地区开展投资、采购、经营协作。吴仪副总理曾在第二届中部投资博览会上(2007年4月,郑州)提出中部地区要抓住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机遇,努力成为最佳的产业转移基地,并确定南昌、合肥、太原、武汉、新乡、焦作等9城市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
2008年10月17日,商务部副部长蒋耀平表示,商务部将在广东、上海、江苏等东部地区建立“产业转移促进中心”。近日在昆山基地揭牌的“产业转移促进中心(商务部)”是全国第一家,是由商务部与江苏省外经贸厅、昆山市人民政府共建,入驻“中心”的中西部省份共同参与。“中心”设有中西部地区展示区,为中西部宣传投资环境、进行项目洽谈和对接提供了平台,为沿海地区更有效地寻觅产业转移最佳地点提供了途径。“产业转移促进中心”的建立,有助于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转移,也有助于中西部地区的承接。
学者们也赞成产业转移,其理论基础之一是梯度转移论的区域性梯度差异,使得产业转移成为可能。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得产业转移成为现实。区际产业转移使存在技术经济水平梯度差异的两个地区各获其利,是互补的。
但从2006年到2007年问,有学者的实际调查研究发现,预期中的大规模产业转移在我国并未发生,只是在某些行业出现零星的转移。原因之一是企业自己转移的动力与选择估计不足。
可以说,在现阶段,产业转移的规模不是政府能左右的,而是由市场主体企业自己决定的。我的建议是:政府要支持产业转移,但不能代替企业来做产业转移的决策。是否转移,向哪里转移,转移什么与如何转移,一定要尊重企业的自主权。政府是为企业转移服务,是为企业转移顺利和成功服务的。有专家提出产业转移时不能形成多头转移,使本来就不发达的西部各地之间形成趋同产业竞争。这类问题则不应让企业去考虑,政府是可以提供信息和指导的。
东部产业转出去有什么障碍与困难?
东部的难处:东部升级换代不仅是因为自身的需要,也是因为一波又一波的经济全球化浪潮在促使产业不断的转移和升级,但现在东部会考虑:新来的产业在哪里?国家信息中心的蒲宇飞同志归纳的三种情况之一,是“我转出去,没人转来”,产业就空心化了,有人讲“腾笼换鸟,旧鸟走了新鸟在哪里”?这是要认真考虑的。
东部企业的迷惑:企业在转移当中有什么好处?企业转移不仅是解决劳动力成本上升,而会考虑盈利水平和持续发展。由于中西部地区在发展中面临着交通运输、环境恶化、水资源不足等困难,因此,东部企业在考虑:是转向中西部还是转向国外,尤其是东南亚?即使转向中西部,中西部有18个省区,具体转向哪个省区?也需要考虑。
东部村民的担心:转移对当地村民利益有什么影响?以民宅出租为例,广东有2000多万人口居住,当地村民或居民的房租收益,以及集体的厂房出租收益,是收入的重要内容:换言之,广东有上千万的农民,可能没有完全融入工业化,产业转移在一定时期内会损害其利益。
东部地方政府的迷惑:产业转移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要减少。据一份资料上讲,广东省曾出台一系列促进产业省内转移的政策文件。如《关于我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试行)》:在一项规划中,广东计划未来5年把112个重点项目(其中种化工项目66个)安排到省内东西两翼和山区。
中西部如何来承接东部产业的转移
温家宝总理说: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要坚持从自身实际出发,要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动性,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并与自身产业布局、结构调整和节能环保等要求紧密结合起来。
对此具体分析理解,可概括为以下五点:
1、尽快熟悉与适应产业转移的多元化方式。有学者把东部企业参与西部大开发的产业优势转移和产业对接模式概括为以下10种:市场进入模式、品牌扩张模式、资金输出模式、管理输出模式、技术转移模式、资源开发模式、配套协作模式、异地生产模式、易货贸易模式、兴办市场模式。我想说,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各地资本跨越行政区划有联合、重组、兼并收购、组建集团公司、参股、控股等产权交易活动,也是多种形式。
这些归纳不管是否准确,但多种方式来承接产业转移的思路肯定是重要的。
2、中西部政府管理方式改革是重要的,这是投资环境重要的内容。有专家提出一个地区的投资软环境包括正式制度安排与非正式制度安排。中西部地区在招商引资方面应该要把管理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政府要讲信用。在一项调查中表明,拟“西迁”的东部企业中有78%的比例反映在中部投资行政干预过多。
3、中西部要实施城市群和产业集群战略,发挥城市的聚集效应和产业的规模经济。因为追求集聚经济是企业的天性。大量的相关企业在地域上相互集中在一起,可以节约生产成本,扩大生产和消费需求,并有利于相互竞争和协作,提高管理和办事效能。如在昆山,组成一台手提电脑的800多个部件有780多个能在区内找到供应商。产业集聚程度的引力,可能是东部产业滞缓西进的重要原因。
4、中西部要进一步完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我们看到,中西部相对较低的劳动力成本是吸引东部企业的重要因素,但不少地区缺乏配套能力,交通基础设施落后,物流成本高,高出了节省下来的劳动力成本。为此要有新措施。据报道,为减轻企业物流成本压力,吸引东部企业转移,广西不久前出台了物流补助政策:出口加工区企业出口每个20英尺标准集装箱,补助200元物流成本。此外,对规定期限内迁入广西的企业,分别按实际到位资金、加工贸易额不同比例给予一次性资助。这一政策对于受到金融危机严重影响的出口加工企业,能起到一定鼓励作用。
5、中西部地区接受产业转移应当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要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中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缺乏技术人才的技术管理经验,引进技术的消化能力低下。温总理说:西部地区缺水,生态条件差,决不能把那些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的项目引进来。不能饥不择食,来者不拒。总之,西部地区产业的引入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力求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