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预后因素分析
2009-04-29王菲
王 菲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上海 200065)お
摘 要:目的:研究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分析221例明确诊断为ITP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开始回升的时间、血小板峰值,不同的治疗方案与预后的关系。结果:肾上腺皮质激素联合应用丙种球蛋白与单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显效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单用皮质激素与其联合免疫抑制剂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建议成人ITP的患者采用含有丙种球蛋白的方案,早确诊早治疗,可提高预后质量。成人ITP患者的疾病分型及治疗前血小板计数为影响预后的因素。
关键词: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特发性;预后
中图分类号:R5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9)03-0073-0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又称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以外周血小板减少(其它血细胞计数正常、外周血涂片无异常)、骨髓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生伴成熟障碍为特征的孤立性血小板减少(缺乏任何发病原因包括外源的或继发性因素)疾病[1-2]。成人ITP以慢性型多见,临床表现多隐匿,病情反复,疗效较差,预后多不良。
1 资料与方法
221例患者于某院2004-2008年期间就诊,并根据国内ITP诊疗标准首次确诊。男65例,女156例;年龄12~82岁,平均年龄37岁;发病年龄6~82岁,平均36岁;病程(即为发病距治疗的时间)1d~40年,中位病程15d;急性型ITP159例,慢性62例;出血严重程度:隐性16例,轻度77例,中度9例,重度119例;患者临床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仅皮肤出血者76例,同时伴有粘膜出血者98例,消化道及泌尿道出血者12例,出现贫血症状者20例。
治疗方案包括:Ⅰ单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者(强的松1mg/(kg•d))84例,Ⅱ肾上腺皮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者(0.4g/(kg•d),静滴,连用5天)127例,Ⅲ联合免疫抑制剂(长春新碱、环磷酞胺)者10例。
统计分析按显效和非显效分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年龄、发病年龄、性别、分型、病程,治疗前血小板计数、平均体积及骨髓巨核细胞总数,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开始回升的时间及达到峰值的时间,不同的治疗方案之间的差异有无显著性。正态分布的资料用均数±标准差来表示,计量资料均数的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方差非齐性),统计软件为SPSS14.0。
2 结果
将患者分组后做组间的可能影响预后因素的比较。
2.1 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
表1通过χ2检验可以看出不同的治疗方案的显效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而疾病分型即急性ITP与慢性ITP的显效率的差异没有显著性(P=0.069),男女患者间的显效率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P=0.391).
表2将方案Ⅰ,Ⅱ,Ⅲ分别比较观察3种不同方案对疗效的影响,两两比较3种治疗方案见单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与其联合应用丙种球蛋白间(方案Ⅱ)显效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017),方案Ⅱ与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间显效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6<0.017),而单用皮质激素与其联合免疫抑制剂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比较显效率可见方案Ⅱ的疗效优于其它两种方案。
2.2 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
表3所示发病年龄、年龄、治疗前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骨髓巨核细胞总数及血小板治疗后达到的峰值分组后经F检验P<0.05方差不齐,使用t检验比较两组因素的均数,可见仅两组间的Plt峰值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0),即两组Plt峰值不同,显效组高于非显效组。其余各指标P均>0.05。
3 讨论
不同的治疗方案影响ITP的疗效:肾上腺皮质激素联合应用丙种球蛋白方案优于单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建议ITP的患者采用含有丙种球蛋白的方案,早确诊早治疗,可提高预后质量。病程长短及治疗后Plt回升的速度的快慢可评价疗效,病程短的患者治疗效果优于病程长者;治疗后Plt回升速度快及血小板水平峰值高提示治疗效果佳。成人ITP患者疾病分型及治疗前血小板计数为影响预后的因素。
参考文献:
[1] 李军民,黄秋爱.成人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瘫患者骨髓巨核细胞的研究[J].中华血液学杂志,1994,15(5):251-253.
[2] 田凡清,瞿桂芳,两种球蛋白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瘫疗效观察[J].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 2004, 14(18):81-82,86.
[3] 程洪波,罗敏智,张胜敏,等.糖皮质激素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相关因素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5.
[4] 武国霞,王秀兰.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因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2006.
(责任编辑:姜付平)